APP下载

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创作技法分析

2021-02-24

黄河之声 2021年19期
关键词:勃拉姆斯曲式调性

任 磊

引 言

约翰内斯·勃拉姆斯(Johannes Brahms,1833—1897),是德国浪漫主义时期一位重要的作曲家。他的创作几乎涉及除歌剧之外的所有音乐体裁。勃拉姆斯始终坚持古典主义形式创作音乐,与他同辈的音乐家中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接近贝多芬的理想,没有一个人像他那样能够重建真正的交响乐思维。在勃拉姆斯的创作中,交响音乐占有重要地位,在他交响乐作品中,结构的原则、调性的布局、主题发展的逻辑性、复调思维的深刻性以及宏伟的气势等,都能明显地看到巴赫、贝多芬对他的影响。但他的音乐在旋律、和声、节奏等方面却充满浪漫主义色彩,并且表现了极具个人特色的创新性。

《F大调第三交响曲》(Op.90,1883)是勃拉姆斯四部交响曲中最短的一部,但这部交响曲结构严谨,乐思丰富,创作技法特点鲜明而富有创意,全曲由四个乐章构成。本文所分析的第三乐章在总体上给人一种宁静的、压抑的伤感,乐曲好似表现出了一个人含着泪花却露出了微笑感觉,一种忧伤与谐谑(幽默)的混合,作曲家在乐曲中把这些情绪交织在一起,表现出的热情与欢乐总是包裹着一层淡淡的忧伤与哀愁。本文拟从曲式结构、旋律外形以及节奏形态等三个方面着手,加以谱例与表格说明等手法辅助,较为详细地分析勃拉姆斯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力求客观地、有理有据地得出自己对于本乐章分析的结论与观点。

一、曲式结构

勃拉姆斯F大调第三交响曲的第三乐章共有163小节,主调性为c小调,在曲式结构上有着两种不同性质的结构“混合”在一起的现象——即它不仅具有典型的三部曲式的结构(使用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同时也具有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这种现象被称为“曲式交混”①。

首先,这个乐章的结构可被看作是使用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大致的结构图示如下(图1):

图1:曲式结构图示之一

呈示部(1-53小节)是由两个并行的复合乐段+一个对比中段+一个再现乐段组成的三段式结构形成,调性为c小调-C大调-c小调的交替。

在A段中(1-24小节),调性为c小调,主调性织体。主题a句首先在大提琴声部呈示,之后a’句将a句主题移高八度转至小提琴I声部重复,形成两个并行的复合乐句。这一部分的和声布局较为宽广、清晰,以i-iv-i-V7-i的进行为主,具有收拢性结构,结束于主调c小调主音上;

B段(24-40小节),主复调织体,在调性色彩、和声布局上与A段形成一定的反差与对比(见例1)。

例1:钢琴缩编谱(第25-40小节)

其一,B段的调性从A段阴郁的c小调转到了明亮的C大调,在调性色彩上与之前的段落形成鲜明对比;其二,和声布局上与A段相比而言更加复杂,连续属功能和弦进行,造成了调性和声的紧张与不稳定性,最后以c小调的重属导7和弦的连续分解上行结束,为进入再现段做准备。以上所描述的特点,都可以将B段看成是一个派生性的对比-展开段落;

再现段(40-53小节)调性回到c小调,这段是一个动力性的再现。原因是,其一,作曲家在这里将主题再次移高八度并且加厚,由长笛的高音区与双簧管的中高音区以及圆号的中音区进行15度叠置演奏;其二,在力度上也有所增强,由原来的PP转至mp。

对比中部(53-97小节)是个并行的二段式结构,bA大调。在C段中,第一个大的乐句,仍然是由两个并行复合的小乐句构成,c+c’句由木管声部演奏,弦乐声部做加花式的背景衬托声部进行,之后的d句弦乐声部完整的连音齐奏打断了木管声部跳跃的进行,形成一个与c+c’句对比性很强的段落。C’段将之前的进行重复一次,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并行的二段式结构。

再现部(98-150小节),c小调。再现部几乎原样重复呈示部,无论是结构上,还是旋律的进行上,但是,再现部在配器布局上与再现部是完全不一样的。一开始进入的时候a句是由圆号演奏的,并行的a’句转至双簧管演奏,形成音色上软质音色与硬质音色的对比。b句由单簧管与大管的叠置进行演奏,并加厚了旋律声部(3度音程进行),最后的主题句回归到了大提琴声部,并由最重要的第一小提琴8度分奏与之15度叠置演奏进行最后一次呈现,这是古典主义时期作曲家在配器布局上的一个常规做法,对于勃拉姆斯这样具有“古典主义情怀”的作曲家来说当然是不例外的。

在音乐的尾声(150-163小节),旋律的进行发展到不堪忍受的激奋叹息,先是使用了弱力度的木管组,接着在弦乐组上强力度的演奏,而后慢慢转为无可奈何的退却,第三乐章就此结束在强烈的感慨之中。

其次,如果从另一个结构划分来看,这个乐章也具有回旋曲式结构的特点,大致的结构图示如下:

图2:曲式结构图示之二

其一,回旋曲式的定义为主要主题作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复出现,每两次之间按照一定的关系插入各不相同而彼此相关的部分,并最终统一的部分。可以看出,回旋曲式是一种以循环为原则的曲式结构。从图2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本乐章的叠部主题A连续出现四次,且都为收拢性乐段,两个插部与叠部相比较,是以对比为主,并且也和叠部主题有着关联。在每一个插部后叠部主题变化重现,是一个典型的叙事性回旋曲式结构;

其二,回旋曲式的各个部分既可以是乐段,也可以是乐部,本乐章中间那段与前后音乐风格反差极大的C部,是可以作为一个大的插部放在结构中间的。另外,回旋曲式也被称为与三部曲式同血统的后代,它实际上就是三部曲式的扩展,也被称为“连续的三部曲式”。

所以,勃拉姆斯F大调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的曲式结构是具有“交混”性质的,它既可以被看作为使用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也可以被看作成具有三部曲式性质的回旋曲式。

二、旋律外形

(一)旋律材料分析

首先,在第三乐章中,第一主要主题长度总共为12小节,从不同的织体结构层来看,分别有着截然不同的性格特点:

1、前景(旋律):在大提琴的A弦上奏出,音区处于中音区,深沉而饱满;

2、中景(伴奏):小提琴和中提琴交替演奏三连音式的分解和弦与下方低音提琴的拨奏与大管短时值的吹奏在低音声部的衬托,好似刻画出了心里的惶恐不安与阵阵波澜;

3、背景(和声持续音):用长笛的低音区吹奏长音,给主题音调渲染上悲剧式的冷色调。

4、旋律材料音色:第一主要主题在本乐章中一共出现六次,每次出现,主题的乐器配置都是不同的,因此所表现出音色变化的丰富,且具有结构性的布局,详见下面表1。

表1:各织体结构层的旋律材料音色

其次,在本乐章中,主题材料的使用十分具有互联性。每个乐句的进行几乎都和第一主题材料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

在A部中,B段旋律的对比材料与A段呈示的主题材料有着潜在的联系。如例2所示,在B段旋律进行中,开始的乐句进行隐藏着些许第一主题材料的骨架——强调主音、中音、属音的进行,并且旋律进行的方向都是一致的——呈现出先扬后抑的走向。

例2:A部主题材料的对比

在对比中部中,突然打断c句旋律的弦乐组d句旋律材料也和第一主题材料有着关联,它里面也有着隐约的第一主题材料的骨架——旋律的起音与高点和第一主题材料的旋律起音与高点几乎是相同的(见例3):

例3:中部主题材料的对比

在尾声中,同样运用了第一主题的材料(见例4)

例4:尾声材料

(二)旋律外形特点

第三乐章的主题外形以线性的进行为主,宽广如歌的旋律构成的,有着大气息、长线条、如波浪起伏般的旋律外形,十分具有歌唱性。它的节奏不断的变化和音乐形象频繁流动为特征,不同的段落有着不同的旋律外形。其中a句、b句、d句以及尾声的旋律外形明显呈现出音程跨度较大、起落幅度较宽、波峰周期较长的“大山式”外形,旋律线条先扬后抑,如同人“叹息”般的语气(见例5)。

尾声中,线性上行然后下行“阶梯式”的旋律进行也同样有着先扬后抑的旋律外形特点(见例6)。

例5:各句不同的旋律外形

例6:尾声的旋律外形

三、节奏形态

本乐章的节奏形态主要呈现出了以下两种类型与特征:

第一种:音阶级进加跳进的进行与顺分型为主,加小部分等分型的节奏组合。这种节奏型主要出现在第一主题旋律句和与之有关联的b句、d句、尾声句中,以大、中、小三种不同等级的顺分型节奏组合而成(见表2),作曲家以这种十分具有歌唱性的节奏型,层层向上递增,之后又层层向下递减,从听觉上仿佛可以很形象地转化成视觉的感受——犹如山川般连绵起伏、宽广大气,之后旋律走向越来越低,又好似人无奈般的叹息。整个旋律节奏的安排,既符合了有些深沉的、黯然忧伤的旋律性的语句风格,同时中间部分的等分型节奏夹在其中,也保持了第三乐章应有的古典主义时期谐谑曲的动力感。这是因为,勃拉姆斯有时会在他的创作中往往有意识地规避贝多芬交响曲作品中第三乐章常出现的三拍子诙谐曲所特有的那种炽热的幽默感,勃拉姆斯避免采用常规的那种节奏、音色和力度等。

表2:“顺分型”节奏形态类型

第二种:以等分型为主的节奏,可以分成两种形式来说。

1、音阶级进加跳进的音调与错位的等分型节奏型。这种节奏型的使用是在本乐章对比中部的排列好E的位置。在中部的时候,作曲家突然“话锋一转”,创作出了具有匈牙利舞曲般的稍显欢快的旋律,与之前忧郁的气质形成强烈的对比。但是,在中部这个主题发展的过程中,有两次被弦乐组“顺分型”的旋律闯入而被打断。在这里,基本节拍是一种等分性的三拍子的舞曲节奏型,但是它出现的节奏重音点是弱起的,不在常规强拍点上的,形成了节拍移位(见例7)。

这种节奏节拍的创新意识,勃拉姆斯在他早期的作品中已经开始使用,比如在勃拉姆斯初期的钢琴作品《C大调钢琴奏鸣曲》中的末乐章中就出现了改变节拍性质的进行②。

2、和弦分解式进行的音调与正位的等分型节奏型。这种节奏型以和弦分解的音调进行,作为一种中景的伴奏织体层在呈示部与再现部中一直渗透其中,衬托着前景主旋律的进行。虽然是等分型的三连音式的节奏型,但是在弦乐运用连弓的拉奏下,整体音色显得不是那么清晰与有力度,仿佛呈现出一种彷徨与不安的情绪(见例8)。

例7:中部排练号E(第77-85小节)

例8:伴奏织体层

结 语

本文从曲式结构、旋律外形以及节奏形态等角度,较为详细地分析了勃拉姆斯《F大调第三交响曲》第三乐章。从曲式结构的角度,本文两个方面去看本乐章的整体结构,得出了是由使用对比中部的三部曲式与回旋曲式两种不同的结构“交混”形成的以及不同部分与段落的调性及和声色彩;从旋律外形的角度,本文以两个不同的方面——旋律材料、旋律外形两个方面,运用谱例与表格的形式较为详细的分析与阐述了本乐章旋律的特点,得出了作曲家在本乐章想要表达的基础的音乐情感——追求富于歌唱性的、安详的、宁静和有所抑制的忧郁感;从节奏形态的角度,同样运用谱例与表格的形式加以分析,得出了勃拉姆斯在这部交响曲第三乐章的布局上依然保持了谐谑曲的体裁,只是作曲家在他的创作中有意识地规避贝多芬的三拍子诙谐曲所特有的那种炽热的幽默感,避免采用逸出常规的那种节奏、音色和力度,即勃拉姆斯在交响曲整体布局上既保持着古典主义时期的传统,又体现着勃拉姆斯“浪漫主义”的情怀。■

注释:

① 所谓“曲式交混”(或“交混曲式”),是指那些用两种以上结构原则、组合规律或样态范型,在同一部作品、同一结构、同一过程中同存并用所导致的结果。摘自彭志敏.音乐分析基础教程[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97.

② 周炜娟.论勃拉姆斯音乐的创新[D].上海音乐学院,2005:108.

猜你喜欢

勃拉姆斯曲式调性
调性的结构力场、意义表征与听觉感性先验问题——以贝多芬《合唱幻想曲》为例
阿瑟·奥涅格新调性思维研究——以管弦乐曲《太平洋231》为例
著名的勃拉姆斯摇篮曲 教学设计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谈“调性”
门德尔松《春之歌》分析
“共性写作”时期的非典型曲式中的典型现象
第五号匈牙利舞曲
亲爱的克拉拉
调性的描写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