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地区民族团结实践探索与经验启示

2021-02-24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赵淑芳

内蒙古统战理论研究 2021年6期
关键词:通辽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

◇文/中共呼和浩特市委党校 赵淑芳

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的一切奋斗、一切牺牲、一切创造,归结起来就是一个主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悠久的各民族多元一体的客观国情,决定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要各族群众戮力同心。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各民族手挽着手、肩并着肩,共同努力奋斗。”通辽地区(原哲里木盟)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热土,东胡、鲜卑、匈奴、契丹、女真、汉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繁衍生息。解放战争时期,基于通辽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国共产党格外关注通辽地区的解放事业,将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与通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制定和落实了一系列民族政策,谱写了一曲曲各族群众积极参与全国解放事业的英雄赞歌。

一、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带领通辽各族人民进行的有益探索

解放战争时期,从东北解放乃至全国解放的全局出发,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为指导,在通辽地区进行了一系列有益于民族发展和团结的探索,得到了各民族、各阶层人士的支持和拥护,积累了党在少数民族地区解决民族问题的宝贵经验。

(一)正确引导民族解放运动

抗战胜利后,包括通辽在内的整个东蒙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迎来了前所未有的高涨,同时也面临着极度复杂的政治形势。各旗的封建王公、日伪官吏企图通过各种方式继续他们的统治,国民党派遣大量特工人员到各旗县拉匪建军、组织党部。更有一些蒙古族上层人士和青年知识分子期望民族解放事业得到蒙古人民共和国的帮助,甚至企图“内外蒙合并”,并于1945年8月发起成立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委员会”,以内蒙古人民革命党的名义发表了《内蒙古人民解放宣言》,还搞了“内外蒙合并”签名运动,一时之间,通辽地区的局势风起云涌,十分棘手。

面对东蒙民族运动的错综复杂局面,如何正确解决东蒙民族问题,团结各族群众走向光明的前途,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项艰巨任务。1945年11月中旬,东北人民代表大会在沈阳召开,以乌力图、桑杰扎布、莫德勒图、达瓦敖斯尔、李鸿范和敖木巴特尔组成的东蒙代表团参加了会议。会前东北局负责人林枫对东蒙解放事业的局势进行了详细讲解,使代表团懂得了内蒙古民族解放和全国解放的密切关系,充分认识到只有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实行民族自治,蒙古民族才会有光明的前途,从而果断放弃了之前“内外蒙合并”的错误主张。会上东蒙代表团团长乌力图坚定表示积极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决拥护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向共产党学习,跟共产党走,为劳苦群众服务,为蒙古民族的解放事业奋斗到底。此后,中共部队和干部相继进入库伦旗、科左后旗、科左中旗等地,逐步开展宣传和实施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政策、帮助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等工作,推动通辽地区的民族解放运动逐步进入正确轨道,确保了通辽地区的统一和团结。

(二)组织建立地方民族武装

在日本投降之后,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左前旗(1949年4月,该旗撤销建制)、库伦旗和奈曼旗实力派人物纷纷组织了规模不等的保安队,维护封建地主、牧主的利益。1946年1月至3月,东蒙人民自治政府对上述武装力量进行了收编,成立东蒙人民自治军第五团、第六团、第七团、第八团和第九团。各团在组建前后,均得到了中国共产党的大力支持。例如,科左中旗建立东蒙自治军第五团后,中共西满分局提供各方面的关怀和帮助,选派了很多优秀干部到五团工作。毕业于西满军区白城子军政干部学校的额尔敦巴雅尔、布和巴雅尔、常志祥,毕业于巴彦塔拉东蒙军政干部学校的那顺乌力吉、布仁特古斯、满都乎等均在五团担任重要职务。第六团是西满军区相关领导和东蒙人民自治军总司令阿思根等在充分尊重蒙古族风俗习惯和东蒙历史与现实,深受科左后旗人民群众拥护的基础上组建的。同样,第七团、第八团和第九团的组建都与中国共产党的干部和部队的大力支持、帮助有着直接的关系。

东蒙人民自治军经过几次改称和整编后,于1949年5月编入中国人民解放军序列,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内蒙古骑兵二师。内蒙古骑兵二师作为抗战胜利后在中国共产党的帮助与领导下于通辽地区诞生的第一支民族革命武装,经历了通辽、阜新、郭尔罗斯等蒙古族自治县的解放战争全过程,参加了辽沈决战,为东北解放付出了巨大的贡献,写下了可歌可泣的业绩,铸就了光彩夺目的历史,涌现出了邰喜德、好特老等全国著名战斗英雄。

(三)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

回顾党的百年光辉历程,可以清晰地发现中国共产党非常重视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和使用工作。通辽历来是一个多民族杂居地区。根据1947年的统计数据,科左中旗、科左后旗、科左前旗、奈曼旗、扎鲁特旗、通辽县、开鲁县等五旗二县共有近80万人口,其中蒙古族人口占比35%。这一状况客观要求中国共产党加大对蒙古族干部的培养和选拔力度,以维护通辽地区的民族团结和政治稳定。

解放战争时期,新四军三师、中共西满分局、辽吉省委等中共各级党组织和部队,在全面开展通辽地区工作过程中,十分重视干部队伍建设,始终把地方干部和民族干部的培养当成一项重要工作来抓。1946年1月,新四军三师解放通辽后,开办了“蒙古青年学校”,来自通辽、科左中旗、科左后旗和库伦旗的36名蒙古族青年报名学习。1946年3月,新四军三师撤出后,吕明仁为书记的通辽中心县委在通辽开办了“工农干部学校”,这是通辽地区最早的党校。同一时期,西满分局在科左中旗巴彦他拉创办了“东蒙军政干部学校”。尽管该校仅办学一期,且不到三个月,但是150多名学员中,有相当比例学员在之后走上领导岗位,形成了一代有较大影响力的地方民族干部队伍。除此之外,“辽吉军政干部学校”“辽西五专署行政干部学校”“青年学校”“军政干部学校”等多个民族干部学校陆续在通辽地区开办,培养出一大批各族青年知识分子。他们经过革命理论的学习和实际斗争的锻炼,很快成长起来,先后走上各级领导岗位,为通辽地区乃至整个蒙东的解放和建设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据记载,在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地区共培养出区级新干部556人,村级新干部1600余人,其中有1851人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中国共产党大力培养民族干部政策的引导下,很多少数民族青年迅速成长,为民族团结进步和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青春,还有很多在建国后成为通辽乃至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经济发展的骨干力量。

二、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地区军民团结的生动局面

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各族人民,尤其是蒙古族人民,把对中国共产党所实施的民族平等团结、民族区域自治、发展少数民族经济等政策的拥护和感激之情转化为拥护革命的实际行动,不畏艰辛,不怕牺牲,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财力,全力以赴投入到支援前线的活动中,勾画出一幅军民团结的生动画面。

(一)在四平攻坚战中出动担架队

四平因其地理位置,自古有着兵家必争之地的说法。四平地处东北松辽平原腹地,在沈阳和长春之间,是连接东西南北铁路和公路的交通枢纽,又是粮油集散地,战略地位非常突出。因此,国共两军不惜代价,从1946年3月至1948年3月,围绕着四平,进行了四次鏖战。最终,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东北民主联军以伤亡2万6千余人的代价累计毙、伤、俘国民党军5万5千余人,掌控了战略要地四平,为解放东北乃至全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而发生在1947年6月14至30日的第三次四平争夺战,被称之为四平攻坚战。1947年6月中旬,人民解放军大约10万人从西、南、北包围了四平之后,指示通辽出动担架队予以配合。通辽县政府接此重任后,立即在全县组织动员了400多副担架、1500名青年农会会员组成担架大队,星夜奔赴四平前线。面对天上敌机狂轰乱炸,地上枪炮轰鸣,硝烟弥漫,通辽担架队的队员们表现出英勇无畏的精神,不怕牺牲,冲到战斗最激烈的天主教堂、康德火磨附近抬伤员、运弹药、运粮草。特别是担负救护任务的担架队员们,扛着弹药、抬着担架,不顾自己的安危,穿梭于战火之中,奋力抢运伤员。战斗进入危急关头,队员们也拿起武器加入战斗,与战士们并肩冲向敌人,攻下了大半个四平,为人民解放事业立下了汗马功劳。

一寸山河一寸血,一抔热土一抔魂。通辽担架队员们在四平攻坚战中一往无前,前仆后继,用顽强意志诠释了信仰的力量,用生命和鲜血铸就了永不磨灭的精神财富,跨越时空,历久弥新。

(二)在秋冬季攻势中勇挑重担

1947年,在东北民主联军对国民党军队发起的强大秋冬季攻势中,通辽地区各旗、县、区组织参军参战、捐粮献草、慰劳前线,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仅在冬季攻势中,通辽地区约有2800多副担架队及大车、民夫随同东北民主联军在四平、法库、彰武、新立屯等地执行任务。如库伦旗人民群众于1947年10月14日,奉旗政府命令,挑选844名民工,组成104副火线担架,组成4个中队,随人民解放军十九师从库伦出发,转战于法库、花牛堡、彰武、辽阳、沈阳等地,参加了多次战斗,圆满完成抢运伤员的任务。在1948年收复四平的战斗中,全体担架队员士气高昂,抱着宁死在前线,不给家乡人民丢脸的大无畏精神,在敌人的弹雨中,抢救和运送伤员。战斗到了艰巨而关键的时刻,担架队又全部变成了救护队,同部队的救护人员一起,跟进抢运,背送伤员,表现出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在整个冬季攻势中,库伦旗担架队员牺牲17名,受伤40余人。战后,库伦旗担架大队被评为红旗模范担架队,个人立功的担架队员就有103名。

除了组织大批担架队支援前线,配合人民解放军作战外,通辽地区也掀起参军的高潮。如奈曼旗群众通过土改运动深刻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思想觉悟不断提高,全旗约有1000多名青壮年加入了战斗行列。为了鼓舞人民解放军的士气,加强军民鱼水关系,1948年2月,通辽地区还开展了群众性的劳军活动,组成300多人的慰问团——辽吉慰劳第四团,带着人民群众自愿捐献的大量的猪、牛、羊、鸡、白面、鲜菜等慰问品,奔赴前线,带去通辽各族人民对中国共产党及其解放军的深情厚意和感恩之情。

(三)在辽沈战役中全力支援

在辽沈战役中,通辽各族人民积极响应中国共产党号召,表现出了高昂的革命觉悟和英勇献身的精神,团结一致、无私奉献,其功绩永远载入革命史册。

辽沈战役开始后,辽西后勤供应指挥部设在通辽,动员各旗县各族人民群众投入支前活动。在通辽—甘旗卡—彰武—黑山县的铁路交通补给线被国民党中断后,在辽北省委书记陶铸的指挥下,通辽地区迅速开辟了两条公路交通补给线,源源不断的向前线运送物资。与此同时,以通辽、甘旗卡、库伦、奈曼为重点,设立大小兵站二十几处,每一兵站都准备了充足的粮草,使过往部队、担架队、大车运输队、伤病员等都能及时得到安置和补给。兵站沿途村镇还组织妇女、儿童敲锣打鼓招待并照顾伤病员,迎送过往部队,担架队及大车运输队。据记载,辽沈战役期间,通辽人民在极其贫乏的情况下,经通辽境内的两条交通补给线和13处兵站,运送支援前线的粮食达750万斤,干菜近40万斤,鲜菜38万余斤,畜草140余万斤,军鞋10万余双。通辽地区在辽沈战役期间,还组织1412副担架、270匹骆驼,分两批奔赴彰武、新民、法库一带,执行抢运伤病员的任务。奈曼旗担架队在辽沈战役胜利后的一段时间内,驻扎在辽宁省新民县下崖、长岗两屯,向当地群众积极宣传老解放区的土改、生产情况,并帮助新区群众成立了农会和学校,深受当地老百姓的欢迎和称赞。此外,通辽地区还根据前线兵需情况,提出“一人参军全家光荣”“一人立功全村光荣”“参军保家乡”等口号,各区、各村出现了父送子、妻送郎、兄劝弟参军的感人场面。如开鲁县仅用半个月时间就有531名青壮年参军入伍,通辽县四个区仅在祝捷大会上就有百名青年当场报名参军,场面十分感人。

三、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经验启示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通辽地区推进民族团结进步的宝贵经验,不仅可以深入回答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科学性,还可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不断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提供重要借鉴。

(一)加强党的全面领导,提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政治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强调党的领导对民族工作的极端重要性,他指出:“加强和完善党的全面领导,是做好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根本政治保证。”解放战争时期,没有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就没有通辽地区民族解放运动的正确方向,也没有民族武装力量的迅速壮大,更没有通辽地区军民团结的生动局面。当前,民族工作面临着一系列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更要旗帜鲜明、毫不动摇地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第一,坚持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指导民族工作。民族工作作为党的全局性的重要工作,始终离不开党的科学理论的指导。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应全面深入系统地学习领会和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把握党对民族工作的正确方向,夯实党对民族工作全面领导的思想基础。第二,坚持把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民族问题和民族工作具有很强政治属性的特点和规律。要坚持党对民族工作的全面领导,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牢记“国之大者”,始终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政治道路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第三,坚持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党的基层组织,是确保党的民族工作政策和各项决策部署全面贯彻落实的基础。要充分发挥好基层党组织为各族群众办实事的能力,使其真正成为团结一方的坚强战斗堡垒,全力推动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的更大的进步。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凝聚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坚实力量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民族团结进步事业离不开各族人民。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得到通辽地区各族群众的拥护和爱戴,归根结底是由于采取各民族一律平等的政策、开展锄奸反霸斗争、民选新的政权组织等措施来保障各族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在新时代,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中,要充分发挥“以人民为中心”发展理念的应有价值。

第一,实现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繁荣发展。发展是第一要务,是解决我国一切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当下,实现民族团结进步就是要消除民族地区不平衡不充分发展的问题,真正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体现在政策制定和落实过程中,确保全国如期、一道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目标。第二,充分发挥各族人民主人翁地位。通过制度的形式,保证各族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维护其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断发展和完善人民民主制度,发挥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制度、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以及基层民主自治制度的重要作用。第三,推动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保护。要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保护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发展少数民族教育事业,保障少数民族宗教信仰自由等。同时,在尊重少数民族文化基础上,弘扬中华文化,共同构筑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三)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保障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制度前提

党的民族政策是中国共产党重要的政治优势,也是我国各民族团结进步的生命线。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在多民族共同居住,政治形势较为复杂的通辽地区顺利开展各项工作,主要得益于党的民族政策的有效落实。在新时代,应进一步全面贯彻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加强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

第一,创新党的民族政策的宣传方式。充分发挥展览汇演、传统纸媒、广播电视、互联网作用,特别是运用好新媒体,打造专栏、创新形式、讲出新意,增强群众对“五个认同”、“三个离不开”等党的创新理论的高度认可。第二,扩大党的民族政策宣传范围。突破党的民族政策只有少数民族才需要学习和贯彻的错误观念,把党的民族政策纳入国民教育、干部教育和社会教育全过程中,使广大群众全面掌握党的民族政策的理论源头、发展过程和创新成果,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第三,进一步强化民族政策宣传保障工作。一方面,加大对电台、电视台、报纸、杂志等民族政策宣传媒介的经费投入力度,保障民族政策宣传的必要支出。另一方面,加强对机场码头、车站医院、商场宾馆、街道广场、旅游景区等公共场所民族政策宣传窗口、展示场地的建设。

(四)大力培养和使用民族干部,发挥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关键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树立鲜明用人导向,对政治过硬、敢于担当的优秀少数民族干部,要充分信任、坚定团结、大胆选拔、放手使用,表现突出的可以直接破格提拔使用。”解放战争时期,通辽地区通过各种有效途径,培养了大批民族干部,为人民解放军各部队输送了大批人才。民族地区要大力培养和使用少数民族干部,充分发挥其维护党在民族地区执政地位的中坚力量和关键优势。

第一,全面提高少数民族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要严格按照“明辨大是大非立场特别清醒、维护民族团结行动特别坚定、热爱各族群众感情特别真挚”标准,让少数民族干部做到在大是大非问题上始终做到立场坚定、旗帜鲜明地拥护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祖国统一、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第二,加强实践锻炼,增长民族干部才干。由于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相对滞后,更需要有担当、有能力、有热情和责任的民族干部来承担更为繁重的发展稳定任务。可以采取上挂下派、交流轮岗等多种形式不断加强对民族干部的实践锻炼,使他们在实践工作中磨练成长,进一步提高实际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第三,进一步加大对民族干部的选拔任用力度。把那些信念坚定、为民服务、勤政务实、敢于担当、清正廉洁的优秀民族干部选拔到各级领导岗位,尤其将那些政治素质好,熟悉经济工作,勇于开拓的民族干部选拔到党政领导班子,使其为维护社会稳定、推动经济发展、巩固边境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猜你喜欢

通辽民族团结中国共产党
·杨宁出席全省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现场推进会时强调·打造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升级版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童心绘团结 各族一家亲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通辽地区辽代文化遗产现状
刍议通辽法治宣传教育工作
新时代视阈下城镇化发展道路刍议
民族团结的内蒙古样板
改革开放以来通辽民族教育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