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洪水对社会经济影响研究

2021-02-24崔琰利

中国民商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经济影响黄河流域洪水

崔琰利

摘要:历史上,黄河以其毁灭性的洪水给人们造成了痛苦。了解黄河洪水的发生及其与气候变化的关系,对于华北地区的可持续水治理至关重要。我们分阶段讨论了各个历史时期黄河流域洪水发生的频率和原因,并着重讨论了洪水对黄河流域沿岸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归纳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黄河流域治理的主要方法和取得成果。

关键词:黄河流域;洪水;河流管理;经济影响

黄河是世界上泥沙含量最高的河流,尽管自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河水流量和年均泥沙量已显著下降,但黄河沿岸仍然存在溃堤的风险。实测记录表明,近几十年来黄河水流量已大大减少。黄河下游的年流量下降速度甚至比黄河的中上游更快,自二十世纪90年代起有大量的零流量天数。以往的研究普遍得出结论,人类活动(即河道和大坝建设中的取水)和气候变化(即东亚季风的减弱)都是造成黄河水流量下降的原因。最近的研究表明,如果没有人为干扰,那么黄河流量将增加到过去1200年的最高水平。自二十世纪60年代末以来,人类活动已造成自然流量的损失将近一半,是最近下游流量减少的罪魁祸首。在本文中,我们归纳了黄河流域的洪水历史和沿线省份的农业发展历史。根据流域的环境变化来分析洪水频率的驱动力。着重讨论了黄河流域洪水和人类的治水活动是如何相互反馈,形成一个循环,以及这些活动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最后,总结了新中国成立后治理黄河的主要举措和成就。

一、黄河流域洪水历史

(一)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5世纪

在公元前21世纪至前476年,黄土高原上的耕地面积很小,通常位于河谷,平坦的黄土阶地和高平原上。这一时期的中国人仍在实行混合农业,主要包括放牧、捕鱼和狩猎。因此,黄河对中部盆地农业的影响较小。在商朝统治的公元前16世纪左右有四次洪水记录。根据后代文献记录,商朝曾在黄河中下游平原地区迁都五次,其中至少有一次是因为原来的首都被洪水摧毁。

(二)公元前5世纪-公元70年

公元前5世纪至公元70年之间是战国,秦和西汉时期。随着黄河演变成栖息河,洪水变得更加频繁。在西汉中后期发生了8次溃堤事件,8次溃堤中的4次最终演變成了河流改道事件。公元11年,黄河再次发生大的决口事件,但当时的中央政府拒绝发动民工填补缺口,致使黄河屡次泛滥。公元70年,东汉著名水利专家王景重整黄河堤防,王景的治河工程取得了很大成功,黄河经历了一段较长时间的平静期。

(三)公元70年-公元1128年

在公元一世纪至十二世纪之间,由于农业人口少,在581年以前,黄河中游流域没有严重的水土流失,而下游河流则处于静止状态。在隋唐,五代十国(公元581-960年)时期,黄河中游盆地的农业人口有所恢复,超过了西汉。人为活动导致黄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和沉积物产量显著增加,在这一时期内出现了24次较大的溃坝事件。公元960-1128年的北宋是封建时期中国技术和经济发展的顶峰时期。黄河两岸的山坡成为可以开垦的良田,这进一步加大了黄河流域的水土流失。黄河在不到200年的时间里发生了溃坝事件74次,河道改变了8次,公元1048年的破坏事件造成100万人丧生或无家可归。

(四)公元1128年-公元1855年

在公元1128年至1855年之间,随着土地的稀缺和人口的不断增长,越来越多的放牧地被转变为农田,农牧业分界区的北部边界不断向北移动。水土流失恶化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至于下游河道的沉积物浓度,明代水利工程师潘季驯说:“在非洪涝季节,黄河总流量的60%是淤泥,而在洪涝季节,泥沙的含量甚至可以上升到80%。”统计数据显示,在1130到1550年代之间,黄河每3年发生一次溃坝,河道至少改变了22次。在1565年至1855年期间,黄河下游河道虽然复原,但仍发生了60次溃坝事件,治河成本不断上涨。黄河管理支出已成为清末政府的沉重负担。

(五)公元1855年至今

在1855年至1949年期间,黄河决口频率与明清王朝过渡时期相近。1949年后,中国人四次抬高和加固堤防结构,并建造了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坝,黄河不再泛滥。但是,河流的水质和沉积物状况却恶化了。二十世纪70年代,随着水土保持措施的实施和在中游修筑堤坝,每年向黄河下游输送的沉积物减少了一半。然而,由于人口增长带动的水消耗量飙升,使得下游河水减少。下游河道严重收缩,黄河下游河床与附近土地平面的海拔高度差最高达10 米,黄河下游大溃堤的风险依然存在。

二、洪水对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黄河的洪水对流域周围环境变化造成了多种影响,这些影响进而以复杂的方式推动着整个中国社会的发展,并塑造了中国的经济,政治和文化。

(一)黄河见证了农业的繁荣与衰落

战国至西汉之间的时期是农业兴旺的时期。黄河裹挟着上游黄土中丰富的养料,显著改善了河谷地带和下游平原的盐渍土壤,提高了农田的产量。在战国时期,秦国修建了郑国渠,并将其作为黄河的支流。运河灌溉面积超过266800公顷,土地的平均粮食产量达到2250公斤/公顷。因此,秦国变得富强,并最终建立了第一个帝国。西汉时期的社会繁荣也与黄河有关。农业的发展给秦国和西汉带来了政治和经济成就,以至于中国随后的所有封建政权都主张以农业为基础的政策。地方政府鼓励开垦并给予补贴,农田成为最重要的财富象征。

(二)黄河中段是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秦汉唐时期,首都设在今天的西安附近。随着人口的增长和耕地面积的缩小,北宋的首都迁至下游的开封。由于首都迁徙后取消了连接中下游的水运,黄河中游成为封闭区域。元代至1950年代的约700年间,农业技术没有实质性的进步,而黄河中游仍保持着高水平的人口,这就导致粮食短缺成为一个严重的问题。明代以后,由于强烈的水土流失,中部河流的灌溉系统效率下降,中游地区的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迅速下降。1950年后,黄河流域的人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增长,导致农田严重短缺。黄河中游的多沙粗沙区成为中国最贫穷的地区之一。上世纪70年代后期,中国开始实行节育和农业现代化后,贫困和复垦的恶性循环得以缓解。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主要治河措施和成就

(一)建国初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水资源总体规划与黄河流域的发展尤其受到高度重视。1954年10月,一份关于综合利用黄河的计划提交国务院,并在第一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通过,由此开始黄河干流上46座大型水电站的建设。随后,通过研究黄河在整个生态系统中的角色,综合地考虑治理方案,人们修订了大坝和水库的施工计划,减少了拟建水库的数量,增加了排水和灌溉系统建设。

(二)70年代-80年代中期

这一时期,黄河流域的建设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上游地区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兴建水库和水电站;中游地区在黄土高原上沿河修建梯田以促进水土保持;下游地区则重点建设灌溉项目。随着中国社会的进一步开放,环保意识开始觉醒。同时,中央政府对于黄河流域建设项目的投入也有所减少。在1984年全国人大通过的第二份黄河流域发展规划纲要上,水土保持已经取代原来的发电和洪水控制,成为政策的侧重点。

(三) 90年代

九十年代,随着依法治国理念的贯彻落实,一系列水资源管理方面的法律相继出台,为黄河治理方面提供了法律层面的指导。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它为水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提供了基本框架。除此之外,《水污染防治法》、《水土保持法》、《防洪法》、《森林法》和《矿产资源法》等法律的出台也促进了依法治河、科学治河。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黄河流域经济,特别是重工业的发展,用水量显著增加。这导致了显著的水资源短缺问题。同时,沿河重工业也污染了黄河的水质,进而影响了下游的农业灌溉。这些问题的出现对黄河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新的治河政策不能再仅仅着眼于局部的灌溉或防洪需求,而应从全局考虑,科学地分配和利用黄河水资源。1997年,国务院批准了黄河治理与发展规划纲要。纲要中首次提出全流域水资源的综合利用问题。1998年,水利部和发改委联合发布了《黄河可供水量年度分配及干流水量调度方案》,引领了全流域范围内的第一次主干流调节。

(四)新世纪

虽然黄河治理仍面临着水资源短缺、洪涝灾害风险、水土保持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问题,但随着对黄河生态价值意识的进一步提升以及相关经费投入的增加,科学治河工作正在有序开展,并已取得显著成果。2002年7月,根据国务院批复的《黄河近期重点治理开发规划》,黄河流域开展了标准化堤防建设。堤防加宽加固,临河种植防浪林带,背河放淤加宽增厚淤背区,堤顶修建防汛道路。经过两期建设,2011年完成了713千米的下游标准化堤防建设,为黄河下游防洪保安全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此外,黄河水资源利用取得突出成效,全流域已经建成大中小型水库等蓄水工程19025座,总库容约720亿立方米;引水工程约12800座,提水工程23600处。下游修建引黄涵闸96座,建成万亩以上引黄灌区100多处。经过70年建设,流域及下游引黄地区灌溉面积发展到1.2亿亩。黄河流域及下游两岸地区已经成为典型示范灌区和国家重要的粮棉生产基地。同时,黄河干流已建、在建水电站28座,装机总容量达19042万兆瓦,年均发电636.9亿千瓦时,为流域和相关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沿河地区的水土保持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截至目前,黄土高原水土流失初步治理面积累计超过22.56万平方公里;建成小型水保工程愈183.91万座(处);建成淤地坝9万多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年均减少入黄泥沙3亿吨左右,占黄河多年平均输沙量的18.8%,减缓了下游河床的淤积抬高速度。

四、结论

历史上,黄河流域洪涝灾害频发。这一现象背后的主要因素是生产力的进步。黄河流域以农耕文明为主。随着农业技术和组织关系的发展,人口增加,所需耕地面积也显著提升。人们沿河毁林开荒、填河造地。这些行为导致了黄河两岸水土流失,大量泥沙涌入黄河造成河床抬升,并进而引发洪涝灾害。新中国成立后,隨着一系列水利工程的兴建以及新世纪以来科学治河、依法治河工作的开展,黄河流域的洪涝灾害已大幅减少,水资源综合效率显著提升。黄河与中国的社会和经济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黄河治理工程也奠定了我国强力中央政府的基础。在未来,黄河也必将助力我国的经济发展,进一步造福中华民族。

参考文献:

[1] 潘威,郑景云,萧凌波等. 1766年以来黄河中游与永定河汛期径流量的变化[N]. 地理学报.68(07):975-982,2013.

[2] 勾晓华,邓洋,陈发虎等. 黄河上游1234年流量的树轮重建与变化特征分析[N]. 科学通报.55(33): 3236-3243,2010.

[3] 沈怡,赵世暹,郑道隆. 黄河年表[M]. 南京:中华民国军事委员会.1935.

[4] 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大事记[M]. 北京:黄河水利出版社.2001.

猜你喜欢

经济影响黄河流域洪水
生态环境部启动新一年度黄河流域“清废行动”
洪水时遇到电线低垂或折断该怎么办
增强大局意识 提升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发展水平
又见洪水(外二首)
新媒体时代语境下的“真实”
浅析原油价格对全球经济的影响
高速公路对周边地区的经济影响
三十六计之顺手牵羊
浅谈《中韩自贸协定》的经济意义
洪水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