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乡文庙及《宣圣遗像碑》考释

2021-02-24郭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文庙

郭涛

摘 要:《宣圣遗像碑》正反均有一幅孔子造像,且造像风格不同,碑高2.05米,宽0.87米,方首,碑额篆书“宣圣遗像”四个大字,在拓片的右侧上方有两列共六十个楷书小字,上款:“古传,昔有执政者,过烟驿梁,其马嘶伏,策而不前,遂得此石像于桥之下,乃唐吴道子笔也。至正辛已广东宣尉督元帅僧家奴摹刻于广州学庠,历传已久。”左侧下方一列十二个楷书小字为下款,是为:“万历丁亥(1587)冬日内乡李衮谨识。”碑阴造像由李衮主持,书丹出自明代画家蒋子成,刻工是胡彦,圆银和尚是督工。题记曰:“蒋氏子成笔,四月胡彦镌,李衮重刊于白玉泉,寺僧圆银督工。”

关键词:文庙;大成殿;《宣圣遗像碑》

在内乡县县衙博物馆六房之一礼房的展馆正厅,保存有我国春秋时期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一幅拓片(图1),拓片长2.35米,宽0.89米,拓片中的孔子像高1.54米,该像“衣冠佩剑,有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之”。孔子着袍服,拱手站立,左侧佩剑,神态端庄慈祥,富有学者风度。拓片的左右两侧还悬挂有尹先敦先生书写的“书留春秋在,道与天地参”行书对联。礼房在过去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宣传、教育、文化等部门,掌管全县的教育、学校、县试、礼仪、祭祀、文化等,在这里悬挂孔子造像拓片其意是兴学育才、提倡礼仪,要以大教育家孔子先师为榜样。此拓片出自内乡文庙大成殿内的《宣圣遗像碑》。

内乡文庙(图2),当地人习惯称为孔庙,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内乡县衙的东南方、大成东路78号,是供奉东周鲁国大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1986年被批复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庙现存的建筑整体布局合理,前后排列有序,地面青砖铺盖,红垣灰瓦,木架斗拱交错,彩绘雕梁画栋。尤其大成殿呈现出平衡、舒适、自然的景象,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文庙大门棂星门平时关闭不开,要想进入文庙需再往前走30多米,从内乡初中的大门进去。大成殿现存的主要建筑分布在内乡初中的西南角。大成殿的外观颇为奇特,尤其是屋脊,有三重檐,每个檐的收手处都是龙头,从侧影看过去,这些龙头像在长啸,龙头下方的斗拱和木牙雕刻得十分精美。按照胡世厚等撰《河南风物志》中所言:“内乡县文庙大殿为河南现存最早的文庙大殿。”但是,该文又称:“据《内乡县志》记载,该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后被毁,明洪武初年重建。其建筑结构还保留着不少元代建筑特征,是研究元明木构建筑嬗递的实物资料。”

眼前的这座大成殿乃是元建明修,对于修缮过程,河南古代建筑史编辑部所编的《河南古代建筑史·初稿》中说:“文庙位于内乡县城内南大街,据《内乡县志》载:庙始建于元大德八年(1304),元天历二年(1329)洪天鳞重修,明洪武八年(1375),知县史唯一重建,基本保留了元代建筑结构特征,明宣德、天顺年间,知县邓恂、王杰相继修理。”因此,邵文杰总纂的《河南省志·文物志》中给出了如下结论:“大殿,建在高台上,面阔5间,进深3间,单檐歇山灰筒板瓦顶,其结构、做法和形制为明初建筑,保留元代特征,是河南省最早的文廟建筑。”

关于大成殿的斗拱及其特点,刘永平主编的《南阳胜迹精粹》中说:“前檐斗拱为七踩三昂,昂咀为琴面,斗昂平而短,占二分之一斗口,三昂皆无平出,斗底有咀显度,部分大斗无度,殿顶以灰色筒瓦、板瓦覆盖,殿内柱子粗大整齐。出檐较短,飞檐与檐相接处用蝙蝠形花牙子衔接,正脊雕一龙,周为云纹、花卉,上有龙、凤、海马、鱼等脊兽,正脊两端置有鸱吻,吻背安剑把。”

马豪杰在《试论内乡文庙大成殿与彩画的价值》一文中进一步说:“外檐柱子有较大的生起和侧角,檐柱头上施普柏枋,普柏枋扁宽,与阑额呈明显的T字形构图。施五铺作,内为偷心造,栌斗下施皿板,栌斗的‘欹’部做内弧,供用单才,不用翘,仅用昂,昂身下方伸出散斗外,昂嘴呈扁凸状,大连檐外贴一层雕刻为蝙蝠状的‘挂檐帘’,室内施出斜昂的攀间斗拱,房屋正脊两端向上生起。这些特征均保留了宋元时期建筑的构造特征,与始建年代较为吻合,应为元或明时期的建筑遗存。”

围着大成殿转一圈,大殿的后方是内乡初中的操场,另外还有一些教学用房。沿中轴线前行,广场前方有一高台,便是新中国成立后重建的文庙杏坛;再往前走,是泮池和状元桥,这里所用的石材均为新物,桥下立着“碧水常清,请勿投食”的告示牌。

状元桥的前方就是棂星门的内侧,左右墙上各有一块展板,右展板详细介绍了内乡文庙的历史,左侧则分别讲述着棂星门、石狮、泮池、状元桥的名称由来及特色,其中还讲到了院前的那三株柏树是元大德八年(1304)建庙时所植,至今已700多岁高龄。

大成殿内的陈设略显简陋,大成殿内侧梁柱的架构方式颇为独特,有很多古建专家都专门来做过相应的测量。南阳市古代建筑保护研究所马春燕写过《内乡文庙大成殿建筑形制简析》一文,该文谈斗拱布局时称:“大成殿设有外檐斗拱和内槽斗拱。前后檐柱头科各4朵,平身科明间、次间各2朵,梢间1朵。两山面柱头科各2朵,平身科各3朵。前檐斗拱为七踩三下昂计心里转单拱偷心造,昂均为琴面昂,山面及后檐斗拱为七踩重翘计心里转单拱偷心造。正心上承正心檩,厢拱上承挑檐檩。角科为七踩三下昂计心造,45度方向出三道斜昂。”

马春燕认为:“文庙大成殿为中国南北木结构两大建筑体系相互融合的实物例证。大成殿构架主体为北方抬梁式结构,其在明、次间四缝梁架中升高了前檐金柱直接挑上金檩,四架梁插入前檐金柱,取消了三架梁代之以穿,后檐瓜柱承后檐上金檩,柱承檩及穿的使用使其明显具有南方穿斗式结构的特点。”她写到文庙大成殿的斗拱有多种制式:“文庙大成殿斗拱共有9种,布置具有宋元遗风,不仅有外檐斗拱,同时还有仿早期金厢斗底槽布置手法的内槽斗拱。外檐施七踩三下昂斗拱,其耍头位置以下昂代之,昂头承托挑檐檩,增大了屋檐上出的尺寸,此种手法较为少见。另外,斗拱中偷心造及梁架结点处毡笠驼峰的使用也是早期建筑中常用的手法。”

仔细查看梁上的彩绘,在上面可以看到已经褪色的图案。对此,马豪杰在其文章中予以详细分析,他将文庙内的彩画与宋李诫在《营造法式》中所绘的彩绘进行比较,他认为内乡文庙大成殿的彩绘是受宋代古都开封宫殿彩绘的影响,并且融合了中原地区的总体艺术风格,也是对《营造法式》书中记录的传承和延续。读过马豪杰的文章,进入大成殿细看彩绘图,可惜这些图案仅余黑白轮廓,彩枋与立柱间使用多个钢钉进行加固。

从历史沿革看,早在抗战后期,内乡文庙就已经改成了学校,此后学校几经变迁,但仍然是内乡重要的教学基地。大成殿正殿立有一块石碑,即为《宣圣遗像碑》,该石碑正反面均摹刻一幅孔子造像,左右两侧各立两个配像,这四个配像(俗称四配是第一批配享的圣贤,为孔圣最杰出的四个弟子,分别是颜渊、曾参、子思和孟轲)刻在四块四开大小的石板上,下面制有简易石座。孔子弟子“十二哲”的造像则分别刊刻在八开大小的石板上,分两组沿东、西山墙而立,造像后方的墙上是每位先哲的生平简介。

《宣圣遗像碑》正反均有一幅孔子造像,且造像风格不同,碑高2.05米,宽0.87米,方首,碑额篆书“宣圣遗像”四个大字,在拓片的右侧上方有两列共六十个楷书小字,上款:“古传,昔有执政者,过烟驿梁,其马嘶伏,策而不前,遂得此石像于桥之下,乃唐吴道子笔也。至正辛已广东宣尉督元帅僧家奴摹刻于广州学庠,历传已久。”左侧下方一列十二个楷书小字为下款,即:“万历丁亥(1587)冬日内乡李衮谨识。”碑阴造像由李衮主持,书丹出自明代画家蒋子成,刻工是胡彦,圆银和尚是督工。有题记曰:“蒋氏子成笔,四月胡彦镌,李衮重刊于白玉泉,寺僧圆银督工。”碑阴右下侧还有一个手指粗细的圆洞,当地老人说这个洞是后世学子专门用来掏学问用的,伸手进去,摸起来很光滑,估计很多学子都伸手进去掏过学问。该碑曾于五四批孔运动时,被埋在大成殿的东侧,1983年,经文物工作者探明后发掘出土,于1999年10月由内乡初中重立于大成殿中央。

宣圣,指孔子,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汉族,出生于公元前551年9月28日(农历八月二十七),卒于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农历二月十一),东周时期鲁国陬邑(今中国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祖上为宋国(今河南商丘)贵族。他生活在东周时代春秋末期,他是儒家思想的创始人,也是最有名的教育家和思想家。孔子集中国上古文化之大成,是当时社会最博学者,在世时已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后世统治者尊其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他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第一人。孔子和他的儒家思想在越南、日本、朝鲜半岛等地影响也很深远。儒学以其独具东方特色的内蕴,在全球华人的文化认同和心灵凝聚方面具有核心地位和作用,并被世界各国学者重视、研究和挖掘,诺贝尔奖获得者们对孔子学说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和殷切的希望:“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二千五百多年前,从孔夫子那里去寻找智慧。”

根据碑阳的题记,我们可知此碑的来历源于一段神话传说,大意是:古代一个做官的人骑马路过烟驿桥梁时,他的马趴在地上不停鸣叫,鞭打它也不往前走;于是他遍察周围,在桥下发现了一通孔子造像石碑,该碑是唐代大画家吴道子所画。元朝至正辛巳年(1341),廣东宣尉督元帅僧家奴摹刻此碑立于广州文庙。万历十五年(1587)冬天,内乡理学名儒李衮主持将此碑原样摹刻于内乡文庙,并题记记载。

吴道子(680—759),玄宗赐名道,河南阳翟人(今禹州市)人,唐代第一大画家,内教博士、画家出身,擅长宫殿寺庙壁画,其画形象逼真,富有想象力。从石碑上我们可以看出吴道子画像人物鲜明、造型准确、面部简练、须发如银、眉目传神、体态端庄。他擅长钉头鼠尾描,用这种线条勾勒衣纹刀笔有力,飘洒流畅,大袍长袖层次分明,前襟下端靴尖处都绘有牡丹,庄严肃穆,别具一格,圣人之神,栩栩如生,确有“吴带当风”之妙。吴道子所绘的孔子像据传有《孔子行教像》《孔子为鲁司寇像》《孔子凭几像》。他所绘的这幅《孔子行教像》也可以称为《孔子佩剑图》,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孔子行教像,而历史上最早的行教像石刻是孔端友于南宋建炎二年(1128)至绍兴二年(1132)勒石吴道子稿本摹刻的《宣圣遗像碑》。参考衢州南宗孔氏家庙提供的材料,可知孔端友(1078-1132),字子交,北宋仙源县(今山东曲阜)人,他26岁时被授为朝奉郎、直秘阁、袭封衍圣公。1128年,孔端友恭负传家宝《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等率近支族南下,宋高宗感于孔端友奉诏南渡之功,赐家衢州,现在衢州孔庙思鲁阁中珍存的一通《宣圣遗像碑》,是目前南宗孔氏家庙最有价值的镇庙之宝。

李衮题记说吴道子所绘孔子像的摩刻在元朝至正元年(1341),立于广州文庙(已失传),与《宣圣遗像碑》中间差210多年,其摹本很可能是来自南宗孔氏家庙《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或《宣圣遗像碑》。后因战乱,《唐吴道子绘孔子佩剑图》和《宣圣遗像碑》真迹损毁,到了明朝,后来人依据原画摹本或者原石拓片摹刻,或者是后人根据传世的唐代画家吴道子所绘的《孔子佩剑图》,也有可能是来源于孔子后人勒石的《宣圣遗像碑》等碑记,又或是相同时代的其他孔子造像碑,题记“德配天地,道冠古今,删述六经,垂宪万世”16字。

纵观这些从明正统五年(1440)九月刻的《宣圣遗像》,到清康熙六十年(1721)之前有出处的传唐代吴道子所画《孔子行教像》碑刻,造型大体接近,只是佩剑方式不同而已。从造像造型和刻制风格上来看,河南内乡文庙《宣圣遗像碑》与衢州孔氏家庙《宣圣遗像碑》、上海松江《宣圣遗像》等地的石碑造像大致相同,它们还有许多共同点:一是都称宣圣遗像;二都传是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画或仿吴道子画;三是造像中的孔子都是左边腰间佩剑;第四是孔子的双手握姿是左右手心相合,右手背朝上,左手背朝下。有关专家认为像河南内乡文庙有这样大的孔子造像碑在全国亦属罕见,且佛教寺僧因崇尚文圣为其刻碑,更为弥足珍贵。

汉代以后,儒家学说深深地渗透到我国政治、经济、军事、教育、文化、艺术等各个领域,最终成为中华文明典型的文化标志符号。今天这幅珍贵的《宣圣遗像碑》拓片静静地挂在内乡县衙礼房的正中,默默地接受着游客的注视和凝望。

猜你喜欢

文庙
让传统文化连接现代生活:陕西文庙发展的创新实践
平远雨夜
祈求
文庙开笔大典
府文庙:走下神坛,走进民间
清代中前期辽宁文庙与满族汉文化“认同”
关于重点保护和重建文庙的建议
襄城照壁艺术的探究
文庙学:一门值得深入探究的新兴“学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