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耀世奇珍

2021-02-24李君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24期
关键词:青铜器精品

李君

摘 要:天津博物馆是一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汇集包括中国古代青铜器在内的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天津博物馆重要的馆藏之一,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文章将按照时间顺序对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青铜器进行分析解读,展现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也展现中国古代人民的卓越技艺以及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关键词:天津博物馆;青铜器;精品

天津博物馆是国内较早建立的博物馆之一,前身是1918年成立的天津博物院。作为一座历史艺术类博物馆,天津博物馆汇集了包括古代青銅器在内的各类藏品近20万件、图书资料20万册。中国古代青铜器是天津博物馆重要的馆藏之一,其品类齐全、流传有序,极具艺术和历史价值。笔者将通过上下两篇文章按照时间顺序对天津博物馆馆藏中国古代青铜器进行分析解读,本文为第一篇。

平底爵(图1),通高19.7厘米,窄长流,流口间口沿基本平直,无柱,短尖尾,上腹部略细作深筒状,横截面为椭圆形,一侧有两个细条状弧形鋬;下腹部外鼓,与上腹间形成折棱,为圈形假腹,有3个不规则的圆孔,薄壁,平底,三棱形柱足,外撇,其中一足在鋬下。20世纪60年代,文物工作者从天津电解铜厂废旧杂铜中拣选出这件珍贵的文物。铜爵始见于二里头文化,是目前所知最早出现的酒器,流行至西周时期,西周中期后基本不见。

贮爵(图2),高19.4厘米,流至尾长18.6厘米。窄长流,流口沿平直,流尾近口缘处立有2个高伞状柱,卵状深腹,横截面呈圆形,腹部一侧有弧形鋬,下腹部有3个三棱形高足,外撇,足底尖。柱顶部饰卷云纹,口沿及流下装饰蕉叶纹,内填云雷纹衬底。腹部饰兽面纹,有3个扉棱,均以云雷纹为底。鋬内铸有铭文“贮”字。此爵的纹饰体现了商代晚期青铜器所流行的三层花装饰手法,纹饰细腻繁缛、美轮美奂。

兽面纹铙(图3),通高47.5厘米,铣间35.5厘米。腔体呈合瓦形,形体高大厚重,口沿微凹作浅弧形,舞部正中有管状甬与腔体相通,甬部有旋。腔体两面各饰一组浮雕变形兽面纹,旋部饰粗线条变形兽面纹,甬部其他部分以及鼓部、兽面纹凸起部分均饰云雷纹。整体纹饰在平面和立体上相互结合,生动立体,线条粗细相间,既精美又粗犷。

铙主要流行于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形制像铃,但无舌且有中空之柄,属手执敲击乐器,其最初用途是在退军时敲击,以示退却。除此之外,古人还在祭祀祖先和自然神明时敲击演奏。演奏时,铙口向上,将中空的柄部装上木把,置于木座上,以木槌敲击铙口中间及两侧部位,便可发出洪亮悠长的声音。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兽面纹铙属于大型铙,使用时铙口朝上,甬部安置木柄插在器座上进行敲击。

太保鼎(图4),通高57.6厘米,口长35.8厘米,宽22.8厘米。太保鼎为方形,四条柱足,口上铸有双立耳,耳上浮雕双兽。太保鼎腹部四面均饰有蕉叶纹和兽面纹,腹部四角饰有扉棱。最为突出的是柱足上装饰有扉棱,柱足中部装饰圆盘,这种装饰在商周青铜器中非常奇异、独一无二。从太保鼎的器形和纹饰特点分析,其铸造年代应在西周早期,腹部内壁铸有“大保铸”三字铭文。“大保”即太保,太保是官职名,西周始置,是监护和辅弼国君之官。《尚书·君奭》载:“召公为保,周公为师,相成王左右。”《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召公奭与周同姓,姓姬氏,周武王之灭纣,封召公于北燕。”据考太保鼎应是西周成王时期的重臣召公奭铸造的。

此鼎是著名的“梁山七器”之一,于清道光、咸丰年间在山东省寿张县梁山出土,一同出土的还有敦、甗、彝等。太保鼎是闻名海内外的青铜重器,是国之瑰宝,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与艺术价值。出土后经李宗岱、丁麟年、徐世昌等人收藏,1958年由徐世昌孙媳张秉慧捐献。

据传清光绪十六年(1890),陕西省扶风县法门寺任家村出土了一批由西周厉王时期贵族克铸造的青铜器,因此这批西周晚期器物被称为克氏青铜器。克,原是姬姓,为周王室的宗族,所任官职是膳夫。《周礼》记载膳夫乃为食官:“掌王之食饮膳羞,以养王及后、世子。”同时他还具有出纳王令及在地方进行军事巡查的职能。克氏青铜器是研究西周晚期政治制度、军事活动的重要文物史料。这批克氏青铜器有大克鼎1件、小克鼎7件、克钟5件,还包括克盨等器物。天津博物馆收藏有3件克氏青铜器,即小克鼎、克钟、克镈。1958年,徐世昌孙媳张秉慧将克鼎、克钟捐献给国家;1981年,张叔诚将克镈捐献给国家。

克鼎(图5),高35.1厘米,口径32.8厘米。克鼎为双立耳,耳上装饰夔龙纹,平唇,颈部铸有六个短扉棱,颈部装饰有窃曲纹,腹部略鼓而垂,腹部装饰环带纹,下承3条兽蹄形足,兽蹄形足上装饰有兽面纹,腹部内壁铸有铭文8行72字,记述了周厉王二十三年九月,王任命兼管军事的近臣膳夫克巡视厉王驻屯在成周的军队,并进行整饬。

克钟(图6),高51.1厘米,口纵21.5厘米,口横29.4厘米。此钟为甬钟,上有甬柱,甬柱下部有旋,甬中空,鼓部宽大,舞部和缘装饰窃曲纹,鼓部装饰夔纹,钲部、左铣部都铸有铭文。克钟上有79字铭文,分刻在两器上,每钟半篇,天津博物馆馆藏的这件克钟上的铭文为下半篇。上海博物馆、日本奈良宁乐美术馆收藏克钟上的铭文为上半篇。铭文记载克接受周厉王的命令,到指定的地方巡查,克完成任务后得到了周王赏赐,特铸此钟,以追念逝去的先辈并祈福。

克镈(图7),高63厘米,口横35.3厘米,口纵29.2厘米。克镈是打击礼乐器,其为椭圆体,平口,四面有透雕夔纹凸棱装饰,器形完整,纹饰精美,气势宏伟。鼓部有79字铭文,记载了克接受周王的赏赐和命令,沿泾水东到京师进行巡查,最后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又接受了周王给其车辆和马匹的赏赐,因此克制作了此件克镈,追念逝去的祖先并祈求幸福。

镈早在殷商末期就已经出现,盛行于春秋战国时代。青铜镈的外形与钟有些相似,但是镈较钟形体较大,且镈为平口,钟口呈弧状,而且镈的纽也较为宽扁,因此镈的外形特点是环纽、平口,器身为椭圆形或合瓦形,与钟还是有着明显区别的。镈是当时贵族祭祀或宴飨时使用的单个大型打击乐器,常在贵族宴飨或祭祀时同编钟、编磬相配合使用。

夔纹铜禁(图8),高23厘米,长126厘米,宽46.6厘米。传20世纪20年代出土于陕西宝鸡斗鸡台戴家沟。此夔纹铜禁为扁平立体长方形,中空无底,铜禁面上有3个略微凸起的椭圆形子口,中间的子口略微小于两边的子口,铜禁前后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16个,左右两面各有两排镂空的长方形孔4个,铜禁四周皆装饰有精美生动的夔纹,技艺精良,体现了古代青铜器精湛的铸造工艺和精美的纹饰艺术。

夔纹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的青铜器上,夔是古代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它的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在商周青铜器中,有的夔纹已发展成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尊等器皿足、口的边沿及腰部作为装饰。《仪礼·士冠礼》中有:“两庑有禁。”郑玄注:“禁,承尊之器也。”禁为西周前期的承尊器,是古代贵族在祭祀、宴飨时用于摆放卣、尊等盛酒器皿的几案。1968年,天津文物管理处在清查文物时发现了这件铜禁,当时铜禁已经残损,结合在物资回收部门找到的部分碎块,经由原中国历史博物馆工作人员一年多的修复,这件夔纹铜禁才恢复了昔日的风采。

从现在已出土的铜禁的年代来看,铜禁这种器物应出现于西周初年。目前西周铜禁仅见3件,此件收藏于天津博物馆的夔纹铜禁为其中的一件,极其珍贵。还有一件是1901年出土于陕西宝鸡的夔蝉纹铜禁,这件夔蝉纹铜禁现藏于美国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最后一件西周铜禁于2012年6月在陕西宝鸡石鼓山西周墓中被发现。这3件西周铜禁中,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西周夔纹铜禁是出土铜禁中形体最大的一件。

太师鼎(图9),高49.8厘米,口径44厘米。无盖,口微敛,窄平沿,方唇,口沿上有一对立耳微向外撇,鼓腹较深,腹部向下内收,圜底,底部设3个蹄形足,足部内侧中空,呈半蹄状,中部略细。立耳外侧饰两道弦纹,颈部有上、下两条细弦纹和重环纹组成的纹带,其下有一圈凸起的粗弦纹。重环纹约出现于商末周初,盛行时期则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腹内壁铸有铭文“太师人囗乎作宝鼎其子孙用”3行12字,综合器形和纹饰特征,其年代应为西周晚期。

天津博物馆收藏的这些青铜器珍品无不展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博大精深,以及中国古代人民卓越的艺术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也体现了天津深厚的文物集藏传统。

猜你喜欢

青铜器精品
我们的国宝 “利”青铜簋——明确记载“武王伐纣”的青铜器
青铜器的时代性与器型的演变
青铜器辨伪概论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后母戊鼎:沉淀在岁月里的青铜器
精品画廊
老树画画精品欣赏
介绍两件馆藏青铜器
釉光青精品欣赏
视界 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