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糖足颗粒治疗气虚血瘀型糖尿病高危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评价

2021-02-23赵雯雯岳仁宋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成都60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成都6007

江西中医药 2021年1期
关键词:气虚颗粒糖尿病

★ 赵雯雯 岳仁宋(.成都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 成都 6007;.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成都 6007)

糖尿病足(Diabetic Foot,DF)是糖尿病常见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各层组织均可受累。根据Wagner 分级方法[1],0 级DF是指没有开放性的皮肤病变,这个阶段亦称为高危足。已有研究发现,对0级DF患者的主动干预管理,在延缓和减少糖尿病足的进展方面起着关键作用。团队研究组初步临床研究表明,使用中药糖足煎剂浴足治疗糖尿病高危足疗效确切[2-3];在后期,为进一步促进疗效,研究组根据以往配方,在此基础上增加了药味,同时在结合复方中药的自身特点上改良了剂型,易煎剂为颗粒剂,在简化用法的基础上提高疗效,在早期,团队成员对糖足颗粒的药理和毒理进行了系统的动物实验[4-6],并对其药效动力学和安全性进行了全面综合评价。为了进一步系统地评估糖足颗粒在防治糖尿病高危足中的临床影响,本课题组拟对糖足颗粒浴足治疗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来源 本研究受试对象均来自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内分泌科,2017 年7 月——2018 年8月陆续入组。纳入患者均符合1999 年 WHO 糖尿病诊断标准。糖尿病高危足诊断标准参照《糖尿病足(肢端坏疽)检查方法及诊断标准(草案)》[5]及《中国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17 年版)[6]制订。(1)症状体征:常有皮肤温度降低,皮色青紫或苍白,肢体冷痛,自觉麻木、感觉迟钝、丧失或痛觉过敏,或见足部畸形等;既往经专科医师明确诊断为2 型糖尿病;(2)踝肱指数(ABI)≤0.9 或趾肱指数(TBI)<0.7;皮肤无开放性病灶;(3)彩色多普勒检查提示下肢血管有内膜增厚、血流量减少、动脉斑块形成、血管狭窄阻塞等血管病变;(4)震动觉、压力觉、温度觉、针刺痛觉、电流感觉阈值测试、震动感觉阈值检查等电生理检查中任意1 项提示异常;中医辨证标准参照《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7],辨证属气虚血瘀证。排除雷诺病、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其他导致神经血管损害的疾病:最终符合要求的患者共62 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1 例。治疗过程中两组各脱落1 例,最终进入观察的两组患者各为30 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血糖等基线资料方面均有可比性(P>0.05)。

1.2 研究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基础的降糖、降压治疗方案,包括饮食和运动治疗。以达到达标且稳定的血糖和血压控制水平。对照组于基础治疗上加用温水浴足(3 000mL 温水(36 ℃~ 40 ℃),1 次/d浴足,每次30 min),观察组于基础治疗上加用糖足颗粒浴足(由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药剂科生产,每袋65 g。主要成分:黄芪、当归、川芎、忍冬藤、鸡血藤、乳香、没药等,65 g/袋),1 袋/次,1 次/d,每袋用36 ℃~ 40 ℃温水(约3 000mL)溶解,每次浴足30 min。足浴过程中的液体深度需要达到足踝上方20 cm,根据病人自身具体情况,自行选择浴足时间,浴足时间应控制在19:00~21:00[8]间完成。连续30 d 为一个疗程,共3 个疗程。

1.3 疗效判定方法 参考相关文献[12]的方法进行疗效评定,评价标准如下:显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局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相比降低≥70 %,或(和)ABI 或(和)TBI 提高10 %以上,或(和)VPT 值较前好转。有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均得到改善,局部症状积分与治疗前积分相比降低≥30 %,或(和)ABI 或(和)TBI 提高5 %以上,或(和)VPT 值无明显变化。无效:治疗后,临床症状和体征没有明显改善,甚或更严重,上述指标不能达到上述标准。总有效率=(显效数+有效数)/总例数。

1.4 统计分析方法及数据管理统计 软件采用SPSS 23.0 版本。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的形式描述,计数资料采用频数、百分比描述;一般资料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和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检验水平取α=0.05,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疗效评估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有效率分别为93.33 %、23.33 %,经秩和检验比较,P<0.0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30) 例

表1 两组治疗前后疗效比较(,n=30) 例

2.2 单项临床症状积分的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n=30)

表2 两组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比较(,n=30)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P<0.05,##P<0.01。

治疗前,两组受试者在单项临床症状积分方面存在组间可比性(P>0.05),在改善单一局部症状上,观察组治疗后,患肢出现疼痛、麻木、皮肤色泽、胫后(足背)动脉搏动、肌肤营养状况、蚁行感、酸胀感、发凉和10 g 尼龙丝检查(轻触觉)等症状优于治疗前(P<0.05)。其中,在患肢疼痛、麻木、发凉、10 g 尼龙丝检查(轻触觉)4个方面有明显改善(P<0.01)。然而,在患肢踏空感、无力感和间歇性跛行上没有变化(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仅见患肢发凉较前有所改善(P<0.05),其它症状未见改变(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对照组比较,经过3 个月治疗后,治疗组患者在患肢疼痛(P<0.01)、麻木(P<0.01)、皮肤色泽、胫后足背动脉搏动、肌肤营养状况、蚁行感、酸胀感(P<0.01)、发凉、10 g 尼龙丝检查(轻触觉)等症状方面均有好转(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3 两组VPT 值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PT值比较(,n=30) V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PT值比较(,n=30) V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在治疗前,两组双足的第一趾和双足背VPT 值没有差异,组间存在可比性(P>0.05)。治疗后,对照组双足第一趾和双足背的VPT 值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的双足第一趾和双足背VPT 值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4 两组治疗前后CPT 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R-CPT比较(n=30)

治疗后,治疗组感觉异常病例数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对照组感觉异常病例数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治疗后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5 两组治疗前后ABI、TBI 比较 见表5。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TBI比较()

表5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BI、TBI比较()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

治疗前,两组间ABI 和TBI 值水平无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之间存在可比性。治疗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双足的ABI 和TBI 值较均高于治疗前(P>0.05)。

2.6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见表6。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表6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比较()

注:组内治疗前后比较*P<0.05,**P<0.01。

治疗后,治疗组的血液流变学各指标较治疗前的水平提高(P<0.05),其中,血浆粘度和红细胞聚集指数显著均低于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后对照组组内比较,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7 安全性评价 在临床观察期间,所有受试者在治疗前后均接受血常规、二便常规、心电图、肝功能(ALT、AST、GGT)、肾功能(BUN、Cr)和血压的检查,结果显示,未发现异常变化,未发生不良事件。全部纳入患者62 例,有2 例脱落,其中1 名患者在观察组脱落(患者在用药期间由于家中发生重大变故而脱落),1 例患者在对照组脱落(居住处距离遥远不愿复查而失访)。

3 讨论

导师岳仁宋教授以消渴病三期病机[9]辨证规律为基础,总结消渴病并发症发生发展规律,提出了糖尿病足三期中医病机理论[10]。其中早期血痹期和中期脉痹期的诸多临床表现可相当于现代医学糖尿病高危足的范畴。导师提出,在糖尿病足的发展过程中,气虚血瘀始终是该病的核心发病机制。其中“虚”是该病的根本原因和决定因素,而“瘀”是该病的关键。《类证治裁》云“痹证,良由营卫先虚,腠理不密……因而留滞,气血凝滞,久而成痹”,气虚无力推动血液运行,久则成瘀;气虚痰凝,阻于经络,久而成瘀;病久气虚及阳,阳虚不能温经通络,亦可成瘀。久之痰浊、瘀血、湿毒等病理产物内生,下注于足而生病变。其病位在脉络,内而涉及肝、肾、脾等脏腑。血凝不流,气机不畅,为虚为瘀,脉络痹阻,肢体失养,痛麻冷胀,诸症丛生。由此可知,气虚血瘀,络脉失和乃本病之病机关键。

“糖足颗粒”由黄芪、当归、川芎、忍冬藤、鸡血藤、乳香和没药等中药组成。其中重用生黄芪为君,其味甘性温,是补气生血助气行血之上品,意在气旺则血行,瘀去络通而起废痿;当归性甘温,其补血和营,活血止痛,养血活血而不伤血,为臣药。川芎为“血中气药”,与当归相合,一气一血,活血止痛而不伤气,相得益彰。忍冬藤、鸡血藤同为藤药,按中医取象比类说法,可通行十二脉[11];制乳香、制没药相兼为用,可“破症结宿血,消肿毒”(《日华子本草》),七药并用,气旺血行,瘀祛络通,诸症可除。

VPT 是评估大的感觉神经纤维(Aα 和Aβ)功能的一种定量感觉检查方法,具有无创、无痛、敏感性高、患者从性好、应用广泛等特点[12]。本研究通过3 个月观察发现: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双足大脚趾前端及双足背VPT 值有改善(P<0.05),表明糖足颗粒在改善周围神经病变中的粗大有髓Aα 和Aβ 神经纤维方面有作用。

CPT 是目前唯一一种可全面评价感觉神经纤维功能的非侵袭性及操作简单的新的电生理检测方法。主要通过2 000、250、5Hz 三种不同频率的电流刺激分别检测Aβ、Aδ 及C 类神经纤维功能,在评价小纤维早期损害所具备的独特优势[12]。本研究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组治疗后CPT 感觉异常数减少(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说明糖足颗粒可一定程度修复损伤粗有髓、细有髓、无髓鞘神经营养状态,加快神经传导速度。

ABI 及TBI 是反映周围血管病变严重程度和下肢血循环情况的无创检查指标,具有较高敏感性和特异性。本研究结果表明:治疗后,治疗组的ABI 和TBI 值高于治疗前(P<0.05)。表明糖足颗粒对改善糖尿病高危足患者下肢血管病变上有显著作用。

现代医学认为,糖尿病足的形成与血液流变学改变关系密切。糖尿病足患者的血液具有很高的粘稠度,往往会使各动脉管腔形成狭窄,患者血管通畅受阻,最终组织器官得不到血液营养,继而演变为神经、血管病变等。本研究证实,糖足颗粒外用治疗3 个疗程后,患者的全血黏度(1/5/30/200)、血浆粘度、红细胞聚集指数、血浆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明显低于治疗前水平(P<0.05),提示糖足颗粒可能通过解除细胞间聚集,提高红细胞携氧和变形能力,降低全血粘稠度,而减轻体内瘀血情况。

综上,糖足颗粒对VPT、CPT、ABI、TBI、血液流变学等实验室指标起到积极作用,可通过降低血流变、增加血液供应,改善微循环,促进神经病变修复而使糖尿病高危足病情得到改善,能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且无不良反应及毒副作用,对糖尿病高危足(气虚血瘀证)的临床诊治有着积极意义,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猜你喜欢

气虚颗粒糖尿病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Efficacy and safety of Mianyi granules (免疫Ⅱ颗粒) for reversal of immune nonresponse following antiretroviral therapy of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1:a randomized,double-blind,multi-center,placebo-controlled trial
糖尿病知识问答
糖尿病知识问答
HPLC-ELSD法同时测定十味鹅黄颗粒中3种成分
气虚便秘用白术莱菔汤
气虚了,病多了
疏风定喘颗粒辅料的筛选
连花清瘟颗粒治疗喉瘖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