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推进育人机制创新
2021-02-23胡鹏
胡鹏
摘要:思想政治课程是素质教育课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课程之一。新形势下的思政课程灵活贯穿于新时代青年发展的全过程,将小学、中学到大学的思政教育构成一体化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思政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出发点创建适应不同年龄段学生的课程,制定不同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及教学方式等,不断完善思政课程教育教学内容一体化,结合“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搭建平台,为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建设完整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体系。
关键词:思政课程;大中小思政建设一体化;创新机制
引言
在新课程改革后,教育的重点转向了学生,为落实学生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而建立的思政课程,如何更具针对性地有效提高学生的思想教育,如何实效性地加深学生的思想道德观念,要讲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故事,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故事,中华民族的故事等等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新时代的今天,思政教育的实际目的是让学生领悟,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将书上内容讲解让学生大概地了解,思政课程改革同样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只有进行不断改革创新、协同育人才能使青年对思政教育铭记于心,共同促进中国发展。
一、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现狀分析
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中小思政课实效性的突出问题大致相同,表现在如下三点:
1.1教学内容与发展需求之间契合度低
思政课教师依旧采用最传统的方式面向当代学生,在课堂中过度重视思政教育全方位的知识结构,却忽略了“以人为本”的教学课堂,缺少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更多的是采用照本宣科的方式进行教学,忽视了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这一理念;其次是坚持“绝对真理”的架子强制性地进行教学灌输,没有课堂亲和力,难以将思政传授于学生;最后是避免式教学,思政课教师逃避学生的疑惑点,绕开学生对于思想和现实问题的困惑,导致学生无法理性分析问题对错。如此看来,思政课程需要进一步伴随学生,贴近学生生活实际。
1.2思政理论与实际生活关联度不高
思政课程中依旧存在两面性的现象。由于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对思想及现实中的困惑关注度不高,从而导致思政教师所述理论缺乏亲和力和针对性,思政教育在生活中引领作用不够,对学生的思政教育形成阻碍,很难升华思想。因此,思政教学得从实际生活出发,与思政文化进行有效互动,达到理论与生活实践经验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的平衡状态。
1.3思政教学改革不够完善
目前思政教学改革中缺乏对思政课程建设的研究。思政课程教学内容涉及范围广阔,对教师专业技能及综合素质要求过硬,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思政课是学术深广,学术含金量不低于任何一门学科的哲学性学科,如果缺乏强硬的学科支撑,就会使得思政教学变得无趣乏味。那么,如何在思政课上开展有思想且学问丰富的课堂呢?如何凸显思政教育的学术性、专业性以及思想的品质呢?以理论的方式进行思政教学时,讲解道理背后的原理,需加强思政课程学科性的探索创新精神。
1.4思政课程与主要课程的建设之间结合不足
思政课程一直以来采用传统的的教育方式,局限于思政课自身,却忽略了与其他主要课程之间进行结合式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完善课程开发与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要做到相互依靠、相互配合;其次,根据专业特点,健全思政课程在不同阶段的学生采用“因材施教”的教育模式,进一步化解思政课程的突出问题;同时在探索研究其他不同类别的课程时,寻找与思政课相关的内容,进行针对性地指出并拓展其知识。
1.5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统合不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大中小学开展循序渐进式的开展思政课程,青年作为社会主义接班人,在思想政治课程上应着重加强教育。青少年的成长过程是缓慢有序的渐进过程,青少年价值观的形成应遵循客观规律。当前,大中小思政课堂中,依旧存在着课堂内容重复出现,大部分思政教师未开展研究如何将课本内容进行有效连接,章节之间的间距没有拉开。思政教师应做到逐步前进,且不刻意地将课本的所有内容分开讲授,同时,思政教师还应研习更生动更有层次性的教学方法以较好地衔接各教学内容。
二、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创新途径
2.1以学生为中心开展特色化思政课程教学
针对大中小不同年龄段的学生,拟定不同的课程设计。大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开展具有区域性文化特色的、更贴近生活的教学活动。将带有地方标签或地方历史文化的资源融入到思政课程中,不仅丰富了思政课程的内涵,也提高了育人的实效性。地域文化特色与学科之间的相互贯通,在丰富教案内容的同时,也引起了学生的关注,培育了学生对思想政治课程的兴趣。总之,转变课堂的教学模式,同时开发研究课外实践拓展活动,形成生活与课堂的相结合,共同对学生进行思政影响。
2.2发挥大数据平台的优势丰富教学资源
教学资源对课堂教学效果有明显的影响。丰富的教学资源影响着课堂教学效果的生动程度、学生学习知识的接纳程度。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新时代,科技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提供了更方便的平台。大数据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教学与研究内容,为学生提供了更生动的教学素材,提升了学生对思政课程的兴趣程度,也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涵养,进而有利于提升思政课堂的教学效率。
三、思政课程一体化建设创新机制
为增强思政课程的实际效果,要用长远的眼光看待思政育人,通过整体设计育人新机制,从而达到建设精准、有效的课程的目的。从长期研究过程的探索中,思政课的教学模式应做到精准地将学生的困惑与发展需求优化到课程教学的问题取向;设置精致的教学内容实现问题取向与价值导向的结合;精心准备教学过程,以学生为课堂主体来引导学生,提升学生思政教育效率,增强课程学术性与挑战难度。同时,教师因将思政教育拟做一门学问进行探索,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深入人心;另一方面,思政教师也需强化自身专业能力,探索、研发课程内容,凝聚专业老师共同探讨备课方案,充实思政课程内容。
在大中小思政课程一体化中创新机制。在打破体制机制的障碍上,将主渠道与主阵地相结合。一方面,选取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中的优秀人员进行交换任职,思政课程教师可通过参与日常的思政工作促进思政教学,在教学中拉近学生与思政的距离;思政工作者参与教学授课能提升思政教育教师团队的专业水平。另一方面,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可展开共同研究,研究如何化解思政课程在课堂教学中所遇到的难题,如何更有效地促进青少年思政教育,从日常学习到思想灌输进行学术成果间的交流转化。思政课教师和思政工作者的结合,有利于丰富教师队伍的专业知识,使教师专业技能更加具有科学性和专业性。以教书育人为根本,促进理论知识与实际生活相结合的良性互动,因此,借助各行各业专业人士的辅助,从青少年的发展需要实现课程与实际的结合一体化。
四、结语
思政教育课程没有固定单一的教学模式,需要根据各门课程的实际情况进行探索发现,更需要思政教师在教学课程中有方向性的引领。为推进大中小学校思政课程一体化的全面开展,习近平总书记对学校的思政教育提出要不断完善课程的多样性,不断改善其他课程与思政课程之间融合的问题,不断深化思政教学体系。教师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与“教书育人”的职业道德相结合,推进大中小学校“教书”“育人”的统一协调发展,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王玉国.大中小课程一体化背景下课堂教学变革[J].大学:研究,2019,0(1):45-49.
[2]李昕.统筹推进大中小学一体化 推动思政课建设内涵式发展[J].中国高等教育,2019,0(7):10-12.
[3]马宝娟,张婷婷.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问题与对策[J].思想政治课教学,2020,0(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