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研究

2021-02-23路鹏李改新陈端峰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0期
关键词:体育课程必要性思政

路鹏 李改新 陈端峰

摘要: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本文从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为出发点,立足于体育课程思政育人目标、体育教学模式革新、社会发展对本科教育的新要求三个方面为切入点对高校体育课程与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关键词:体育课程;思政;融合;必要性

1引言

习近平强调“体育承载着国家强盛、民族振兴的梦想。体育强则中国强,国运兴则体育兴”。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到“新时代”,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面对当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国际形势,高校如何深入挖掘体育课程思政元素,铸魂育人,加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切实改变“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的现状,已成为迫在眉睫,不得不重视的一项紧要工作。“课程思政”是指将课程作为载体、将立德树人作为根本的教育活动与教学科目,也就是课程德育。它能深入挖掘蕴含于专业知识领域内的德育元素,达到完美融合专业课、通识课及德育的目的,同时在教学的整体过程中贯穿并渗透德育,为学生全面发展提供帮助。

2国内相关文献研究现状

在中国期刊网查阅进三年的相关资料文献:

杨祥全教授在《铸魂育人: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与自身优势探究》一文中指出体育蕴含的自信自强、不畏强敌,顽强拼搏、永不言弃,团结协作、爱国奉献,德艺双修等精神,从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紧迫性和体育课程自身优势两个方面进行了论述;冯莉在《“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课程的途径研究》从课程思政”理念融入体育教学,要弄明白为什么教、教什么、怎么教三个方面进行了论述,更加侧重理论角度;李淑一在《浅谈大连海事大学思政课与体育课的融合》一文中指出以体育专业课程传统教学方式为基础载体,立德树人思想政治教育为思想根坻,充分发掘隐藏在传统体育专业知识中的思想政治道德要素,实现通识课,专业课与思想政治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何忠在《高校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政研究》中分析开发体育课程与课外体育活动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多种渠道,并提出转变教师观念、培养教师开发和利用体育育人资源能力、打造课程思政育人实践平台、建立科学有效的监督保障机制、将课程思政贯穿体育教学与课外活动全过程从而形成长效机制等建议;谢大静在《高职体育课程融入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及途径》一文中首先阐述目前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融合的必要性,让后结合我国高职院校体育教学存在问题,提出促进体育课程教学和思政教育互相融合的对策。

3大学生的群体特点

当代大学生是体育思政课的主体,充分的了解掌握当代大学生的群体特点,才能更好的设计体育思政课程,更好对当代大学的价值观进行塑造。从年龄构成来看,河南省目前本科教育阶段的大学生主要以“00”后为主,家庭结构多是“421”模式,物质条件要远远优于于90后、80后。这批新生代大学生是网络原住民,是伴随着互联网由弱到强的一代人,他们有较强“平等意识”,对外部世界的不同有着很强的包容和接受能力;同时具有利用网络获得自己的想要资源的能力,熟悉、热衷各种新型媒体平台、影视娱乐节目,比如:微博、小红书、抖音、“101少女”等等,自己不仅仅是这些新型自媒体平台的使用者、观众,同时也是传播者;由于“00”后的成长环境比也是社会物质生活飞速发展的时代,他们的家长的教育方式日趋民主、包容,所以他们的自主性也更加强烈;“00”后有着更加强烈的社交需求,有各自的社交圈,比如:网络社交圈、游戏圈、动漫圈、小说圈等等,热衷于各种新潮的网络游戏、手游,是其忠实的粉丝;众多“00”后热衷追剧,许多都有自己喜欢的影视明星其中不乏各种流量明星,对于偶像的选择也较为理性、注重外表的同时也注重内在品质。当代大学生的全体特点可以简单的归纳为:价值追求的个性化、学习方式的自主化、娱乐生活的网络化、处世态度的理性化、人生理想的务实化等等。

4体育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分析

4.1思政育人目标的需要

思政教育的课程内容与概念性知识与体育课程的结合能够充实体育育人机制,能够发挥隐性的教育效果,同时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形式与路径,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在体育课程中的渗透力。体育教学模式和课程思政理念的融合可以对体育教学模式进行系统的调整与优化,使得德育效果在体育课程中得到彰显,同时承担一部分的思政教育的功能和任务,有利于高校思政教育体系的完善,实际育人效果的改善。“健全人格,首在体育”,体育运动中所蕴含的社会、竞争、对抗、制度文化为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和物质资源,这些都是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体育课程不仅能高校思政教育全方位融入体育课堂活动之中,让我国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获得强化与进步的同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实现情感、理性的统一,让学生的价值观、思想认识受到间接性的正面引导,让思政课的显性教育与体育课的间接性德育协调配合,真正做到“寓教于乐、知行统一”。根据思政课教师的指导意见,体育教师对教学内容的展现形式与配套的教材进行调整,让课程思政在体育育人机制中发挥逐步渗透,进一步发掘体育课程中思政教育元素。

4.2体育教学模式革新需要

目前,我国高校体育课程教学模式落后,育人机制不完善。受传统的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大学生的身体素质逐年下降,大学体育课不得不更加重视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运动技能培养,所以更加注重大学的体能测试成绩,对大学生的运动能力、技能水平的要求过高。体育运动思想内涵与精神价值的传播与诠释在课上体现不足,技能性教学活动与专项运动训练占据了大部分课堂时间。学生可以对体育运动项目的基本动作的进行不错的掌握,但是难以理解体育实践所蕴含的抽象理论知识与思想内涵,无法切身感受到体育运动的独特魅力。改变大学体育课教学思路与知识传授方式、践行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對完善多维育人体系,使体育课程与思政课程达成共同的目标有重要作用。体育老师应当在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基础上,秉承课程思政的理念,在传授技能,提高学生身体素质的同时,更加关注当代大学生的道德水平,对大学的认知性错误、不良思想、扭曲的价值观进行正确的引导,用体育特有的育人功能,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并详细的为学生讲解课程体系中的理论知识,让学生懂得体育的运动规律,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实践当中去检验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这将促进高校体育教学模式的革新与发展,进一步提高课堂时间的合理分配与课堂组织的效率。

4.3社会发展对本科教育的新要求

当今社会快速的发展,物质生活日益丰富,多元化的文化充斥着社会的每个角落,各种自媒体平台如雨后春笋遍地开花。网络媒体的快速的发展,带来许多正向能量的同时,也给社会带来很多负能量。大学生的思想观念,认知能力极易被这些扭曲的社会价值观所影响,比如: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等。因此,加强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迫在眉睫,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提升大学生的道德素养极为关键。高校体育老师,应当以培养高素质的、高情怀的实干型人才为基本的教育目标,在课程体系中添加具备道德规训的思政教学内容,植入课堂教学,强化体育教学活动的价值观塑造功能与育人功能,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大学生去不断的提升综合修养,用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教学活动、体育文化活动去激发大学的高尚的道德情操,让大学生在上体育课上得到全面的锻炼,形成完善、健康、健全的内在人格,让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与时代的进步、社会的发展相契合,为我国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当代青年。

结束语:

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是思政育人目标、体育教学模式革新需要更是社会发展对本科教育的新要求。体育课程思政建设是同时是“以德树人”根本任务的体现,也是“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和方式。

参考文献:

[1]刘隽,范国睿.高校“课程思政”改革背景下师生互动对于学生自我收获感与满意度的影响机理——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实证分析[J].现代教育管理,2019( 5) : 122-128.

[2]吴月齐.试论高校推进“课程思政”的三个着力点[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 1) : 69-71.

[3]陈战永.高校体育中实施思政教育的测评指标体系构建[J].教育理论与實践,2019,39( 15) : 65-66.

[4]李有桂.“课程思政”视域下高校教师人文素养的培育[J].高教学刊2020(31):169-171.

[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6]习近平. 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8-05-03.

[7]林永柏.浅谈高校教师教学能力的构成及其养成[J].教育与职业,2008,9:121-122.

[8]马忠颖.健康中国背景下的高校体育课程建设[J].高教学刊,2020(25):56-59.

猜你喜欢

体育课程必要性思政
评价赋能:思政课一体化教学的必然向度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借力大数据分析 创新“三位一体”思政课教学模式
拓展训练纳入中学体育课程的可行性分析
对高职护理专业体育课程改革的研究
电气自动化在电气工程中的应用
养老金入市的必要性与风险分析
小学英语教育的必要性及其教学方法研究
提高学生阅读能力,增强学生应用题解答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