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
2021-02-23王一帆
王一帆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不断向纵深推进,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新时期,高校的人才培养任务不仅仅局限于专业知识的讲授,还要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这是高校人才教育提升深度广度的途径之一。高校外语不止是一门语言学科,更在其中渗透了外国的文化、思想等内容,怎样正确地对待和接受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思辨力提出了要求。基于此,本文对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进行评述,发现其中的不足之处,以期为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提供一定的帮助与参考。
关键词:高校教育;外语教学;思辨能力;问题
思辨力是指在某一标准下对一定事物的独特判断和认知的能力,也包含了对他人观点和行为的批判式思维。思辨力的作用是将人们普遍认为的理论知识进行个人批判式的思考,这种思考是理性的、客观的。在思辨力的作用下,事物或者问题的本质得到了深入的探究,人们对事物和问题的认知将更加完善。英语作为一门国际通用语言,在高校教育中占据了重要的位置,特别是在当前世界经济文化高度融合的背景下,具备良好的外语能力十分重要。外语学习是接受西方思想、文化的过程,中西方文化思想的对比会给学生带来一定的冲击,因此如何理性地看待文化差异,怎样树立民族自信是学生需要具备的能力,这便是思辨力培养的意义。但是,在当前的高校外语教学中,学生思辨力的培养仍然存在一定问题,本文接下来就这些问题进行评述。
一、语言教学中缺乏学生思辨力培养
外语语言教学通常是围绕基础理论知识和语言技能两个方面开展,其是学生接触外语学习、掌握外语技能的重要途径,是外语教学的重要教学内容。常规的语言学习主要有外语语法学习、单词学习、句式学习等等,均为比较基础的内容。在这种教学活动中,教师通常会按部就班地完成知识讲授,安排练习、背诵任务等等,虽然这种教学模式并无不妥,但是却将大部分的教学时间留给了理论知识学习,很大程度忽视了学生的思辨力培养。在这种教学模式下,学生的能力虽然足以面对常规的理论知识,但在面对需要学生發挥主观能动性发表个人观念的环节上,学生则明显表现出没有明确方向、无话可说、认识片面的问题。例如,在新视野英语1的部分Translation环节学习中,学生虽然可以完成汉译英的翻译任务,但对于其中的内容却缺乏深入的思考。Translation模块中的内容大多是围绕国外的节日、风俗、文化展开,是学生更深层次认识西方文化的途径之一,也是进行中西方文化差异比教学习的途径之一。但是,部分教师未能在此环节融入思辨力培养,学生对这个模块的认知也仅仅停留在单纯的翻译层面,没有进一步的思考。
二、专业教学中缺乏学生思辨力培养
专业理论课知识在外语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它既是学生进行专业学习的阵地,也是学生思辨力培养的重要载体。但是,纵观大部分高校外语教学课堂,受到我国传统教育模式的影响,部分教师普遍使用“讲授式”“灌输式”的教学方式,也就是“教师教学生学”,学生一直处于被动的听课位置。在这样的模式中,教师的课堂讲授时间要占据约70~80%,学生则需要将注意力投入进倾听和书写之中,没有时间对教师讲授的内容进行独立思考。在一些可以开展思辨力培养的教学模块中,教师也未能以此作为契机,引导学生批判地思考。这种教师占主导,鲜留出时间给学生独立思考,未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的教学模式,必然会使学生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弱化。当这种专业教学模式成型之后,在独立学习和小组学习等形式中,学生将很难主动发挥思辨力对学习内容进行思考,专业学习也就停留在较浅层面,难以深入。
三、缺乏实践教学活动
高校的外语教学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这就没有为学生留出足够的思辨实践机会。思辨力分为六个层面,即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作四个部分,这也就要求在外语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创造出实践的机会,这样才能使思辨力培养形成良好的发展。但是,在高校外语教学中,教师并没能重视起思辨实践的重要性,很少或者几乎没有组织与之相关的实践活动。或者,在实践活动中学生更多使用中文交流,没能营造出良好的语言氛围,学生的外语思维和与外国文化相关的思辨力自然无法得到良好培养。
结束语:
结合上述分析不难看出,结合外语学习的内容和当前的国际化背景,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应当深刻认识到思辨力培养的重要性,并将思辨力培养贯穿于整个外语教学过程中。就当前的思辨力培养来看,仍然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高校外语教育工作者应当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为学生营造出高质量的外语学习环境,培养出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 文秋芳, 孙旻. 评述高校外语教学中思辨力培养存在的问题[J]. 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2015(3):7.
[2] 黄淑琴. 大学英语教学思辨能力培养面临的困扰和出路[J]. 河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18, 23(3):4.
注:西安医学院教改项目 新医科可视化案例教学与对分课堂在“全科卓越”班的创新融合(2020JG-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