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让是一种美德
2021-02-23余盛芳
余盛芳
摘要: 在幼儿的日常生活当中,同伴之间经常会有以下一幕幕的争抢现象发生:为了拿同一个玩具,为了拿大点的水果,为了拉老师的手……不少时候,教师只能充当平息事端“和事佬”的角色,大的让小的,男的让女的,实在不行就石头、剪刀、布,孩子们似乎也默认了这种被动的谦让方法。可是往往在不久以后又会发生类似的争抢事件,教师得继续充当“和事佬”,如此反复,那么又何时能让孩子们变被动谦让为主动谦让呢?面对以上孩子们种种的争吵现象,有时候教师也很迷茫,如今的孩子为什么就不会谦让了呢?
关键词:传统美德;谦让;宽容;促进发展
造成这样的结果应归纳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是幼儿期幼儿有明显的自我中心意识。他们往往以自我为中心观察世界,认为周围的人和事物都跟自己密切相关。同时他们总是从“自我”角度来进行行为选择和活动,而很少能考虑他人。其次是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影响。有人认为谦让是无能的表现,是不思进取的体现等等。同时一些家长虽然平时在教育孩子要谦让,但自己在碰到事情后,自己是否也做到了谦让?当自己的孩子与其他同伴发生争执时,家长是否也加入其中?当孩子受到欺侮,吃了点小亏,家长是否教育孩子要以牙还牙?……
幼儿期是良好性格形成的关键期,这时期对幼儿进行谦让和合作的教育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作为教师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点谦让美德培养的方法展开。
一、儿童文学作品,引发幼儿情感共鸣
幼儿文学以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来启发幼儿辨别生活中的是非、好坏、真伪、善恶、美丑,培养孩子们坚强勇敢以及谦让等美好的思想品德。
儿童文学作品主要包括故事、童话、散文、诗歌、儿童戏剧、动画片等。我们可以依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缺乏同伴间的谦让、友好行为),选择一些与谦让、友好有关的儿歌、故事等教材。如诗歌《门口》、《让座》、《对不起,没关系》等,故事《小羊过桥》、《孔融让梨》等。同时教师将故事、儿歌等与幼儿的日常生活进行结合。例如改编后的儿歌《门口》,“四只小猴,挤在门口,你挤我挤,谁也难走。四只小猴,你让我让,有先有后,出了门口。”让幼儿说说:“儿歌前半部分里的小猴们做的对不对?哪里不对?”同时带动生活中的实景,让幼儿自己来回忆、思考自己所表现出的行为。
二、丰富的语言环境,让幼儿感知谦让
蒙台梭利认为:“教育的基本任务是让幼儿在适宜的环境中得到自然的发展,教师的职责在于为幼儿提供适宜的环境。”环境不仅影响幼儿的发展,而且还能在环境中受到启迪和教育。
为此我们在教室以及幼儿的洗手间等多处布置一些有关“谦让”的故事图片,其中包括古代的故事等,如《孔融让梨》的故事图片张贴在生活区;《门口》的儿歌图片张贴在过道、进出口处、洗手间等处……。在平时的过度环节时,让幼儿主动交流图片的内容。我相信这些一定會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幼儿,让孩子们在这个集体环境中,学会谦让,学会和同伴友好的相处。
三、创设情境,让幼儿真切体验谦让
幼儿的情感与体验是相结合的,情感的产生应受到知识经验的影响。在语言活动中我也尤其注重让幼儿亲身体验一些有关谦让美德的文学作品。例如典故“孔融让梨”,我们没有仅仅把它当作一个简单的故事欣赏,幼儿的认识也并不仅仅是知道孔融会谦让,是个好孩子为止。在区域活动(语言区)中我让孩子们戴上孔融的头饰,戴上孔融哥哥和弟弟的头饰,将这个美丽的故事演绎出来。通过生动地情境表演,让幼儿切身感受谦让这一行为。情境表演中,体验谦让的行为,这种潜移默化的美德开始逐步内化到孩子们的心中。同时定期对言行一致的幼儿进行奖励,提高他们这种行为的稳定性。
四、家园合作,让幼儿在体验中养成谦让
《幼儿园教育纲要(试行)》中指出:“家庭是幼儿园重要的合作伙伴。应本着尊重、平等、合作的原则,争取家长的理解、支持和主动参与,并积极支持、帮助家长提高教育能力。”要让孩子学会谦让,需要社会的关注和家庭教育的合力。如坐公共汽车时可以教育孩子给老爷爷、老奶奶或给抱小孩的叔叔和阿姨让坐;在分享物品时,让家中的长辈先吃等。这样的孩子长大后会表现出对家庭和社会极强的责任心和爱心。但家长在教育时,也应注意不要笼统教育孩子遇事就让,而要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谦让,什么时候可以谦让。如当孩子们在一起游戏的时候,家长应教育孩子对年龄比自己小的、身体有残疾的孩子要谦让,而不是对谁都谦让。这样才可以使谦让精神符合时代精神而被孩子所接受,进而内化成自己为人处事的原则。
放眼未来,幼儿的成长路途,除了需要有一颗坚忍不拔的心,有面对困难、挫折的勇气之外,更应该具备懂得谦让、与人合作、友善交往的能力。因此时刻继承发扬中华的传统美德仍显得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 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4
[2]《儿童文学理论与实践》 孔宝刚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