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
2021-02-23刘智
刘智
摘要:历史是初中阶段学生重要的学习内容,构建高效的历史课堂是相关历史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使命和任务。小组合作教学一直是初中历史课堂教学的主旋律,在老师的有效指导之下,学生在分工合作的过程当中从多个角度、多个方面实现全面发展和综合提升,该文主要是就小组合作背景下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构建进行深度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小组合作;初中历史;高效课堂;教学实践
在新课改背景之下,对初中历史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更为严格的标准。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然无法满足当前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基于此,在长期的教学实践当中,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其显著的优势在历史课堂教学当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实现历史教学和小组合作教学之间的有机结合,是打破传统教学模式桎梏的重要手段,是推动初中历史教育事业发展的重要举措。
一、明确小组合作教学的目标
传统的初中历史教学课堂当中,老师的教学思维深受应试教育的限制,一味地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为主要的教学目标,对于教学目标的认知存在一定的偏差,从而使得历史教学活动的目的性、层次性不高,教学的侧重点有失偏颇。而通过加强小组合作教学在历史课堂当中的运用,能够为历史教学带来更多的生命力。老师在清晰的教学目标的引导之下,优化教学手段,整合教学内容,改革教学形式,组织学生在分工合作探究的过程当中实现更深层次的学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七年级下册“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这一模块知识时,首先老师应该加强对教材资料的剖析,把握繁荣与开放这一主旋律,注重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设计环环相关、层次递进的教学活动,组织学生在合作交流的过程当中能够清晰的说出隋唐五代十国时期朝代兴誉的线索,并且能够准确地画出该时期的兴盛衰败的过程。另外,老师应该格外强调让学生从多个途径收集历史资料、历史解释等,从隋唐经济、文化、名族政策等多个方面着手,探析隋唐繁荣昌盛的时代特征等。学生通过分工合作,一方面能够减弱学习压力,另一方面能够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凸显学生学习主体地位。基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不断地学习和探索达到预期的效果,从而真正意义上实现高效历史课堂的构建。
二、尊重学生差异,科学划分小组
合理地划分小组是开展合作教学的基础和前提。初中历史教育工作者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积极地履行自身的职责,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推动合作教学模式在历史课堂当中的实施。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下,老师往往通过满堂灌、填鸭式等教学形式开展教学,使得整体的教学效率和質量大大折扣,学生课堂的积极性不高,兴趣低迷。为改善这一现实情况,加强小组合作教学在历史课堂当中的运用是必然的趋势,而科学划分小组是老师教学工作的重头戏。小组划分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和原则,不是将几个同学随机分配在一起,而是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实际情况,注重学生的差异,综合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水平、学习兴趣等多方面的因素,遵循异质相吸的原则,将不同层次的学生合理进行分配。一方面能够使得学生的内在潜能最大程度地激发,一方面能够使得不同小组的整合实力相对均衡,小组之间形成良性、健康的竞争关系。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五四运动”这一模块知识时,老师如果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探究五四运动的爆发原因、基本史实,必然性等,因为探究内容的难度相对较小,老师可以适当地减少小组人员。但是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时”这一模块知识时,由于重难点内容比较多,老师则可以适当地增添小组人员,让小组成员激烈的探究和探讨的过程当中碰撞出更多的思维火花,保障小组合作学习的效果,学生在这一合作过程当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和长处,实现全面发展。
三、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
合作学习的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如果老师往往以一种形式长期开展教学活动,很容易使得学生产生审美疲劳,丧失合作学习的兴趣和动力。基于此,老师应该以学生的兴趣为切入点,以多样化的合作形式提升教学的趣味性、灵活性、针对性。
比如老师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新文化运动”这一模块知识时,老师可以以“新文化运动是否成功”为辩题,将班级学生划分为正方、反方、裁判三方,让学生展开激烈的辩论。又或者老师在教学“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这一模块知识时,老师可以组织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分别饰演不同阶段的农民、工人、资本家等角色,演绎、阐述经济和社会生活在时代的浪潮当中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四、总结
总而言之,在小组合作背景之下,初中老师老师在教学环节,主要可以从明确小组合作教学的目标;尊重学生差异,科学划分小组;丰富合作学习的形式等方面着手,提升教学的有效性,构建高效的初中历史课堂。
参考文献:
[1]燕芝.合作学习构建初中历史高效课堂的思考[J].文理导航(上旬),2021(11):46.
[2]常佳华. 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性研究[C]//2021教育科学网络研讨会论文集(二).,2021:10-13.DOI:10.26914/c.cnkihy.2021.018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