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入路内固定术治疗桡骨远端骨折的临床效果比较
2021-02-22王申
王申
(淅川县中医院 骨科,河南 南阳 474450)
桡骨远端骨折(distal radius fracture,DRF)为常见骨科疾病,主要表现为肘关节僵直、腕部疼痛、活动受限等。DRF多伴有周围韧带损伤,是发生腕关节失常的重要原因,且损伤形式相对复杂,治疗难度较大[1-2]。目前,临床多采用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恢复DRF患者桡骨的完整性,其中掌侧入路可通过切开旋前方肌暴露桡骨面,在完成复位内固定后恢复软组织覆盖,为组织提供良好的血液供应,但该入路方法对于严重肿胀患者旋前方肌的修复难度较大,容易引起二次损伤[3]。而经肱桡肌腱入路无须处理旋前方肌,可最大限度地保护桡骨组织。本研究选取淅川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D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入路内固定术应用于DRF患者中的效果。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淅川县中医院收治的60例DRF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31例)与观察组(29例)。对照组接受经掌侧入路内固定术治疗,观察组接受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对照组年龄为42~57岁,平均(46.35±2.19)岁;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1~28 kg·m-2,平均(24.18±2.09)kg·m-2;致伤原因为跌伤15例,坠落9例,交通伤7例。观察组年龄为43~59岁,平均(46.47±2.20)岁;BMI为22~29 kg·m-2,平均(24.16±2.03)kg·m-2;致伤原因为跌伤14例,坠落8例,交通伤7例。两组年龄、BMI、致伤原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淅川县中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
1.2 选取标准(1)纳入标准:①符合相关诊断标准[4],Colles骨折多有明显的外伤史,腕部肿胀,腕部功能明显障碍或丧失,且桡骨远端压痛严重;手向桡侧偏斜,腕部可呈餐叉样或枪刺样畸形,尺侧直尺试验阳性;X线后可明确诊断,且老年人Colles骨折远断端压缩较为严重;而Smith骨折部位与Colles骨折相同,但由于外伤机制不同,骨折的移位情况相反,骨折远端向掌侧移位,桡骨远端关节面向掌侧倾斜,骨折近端向背侧移位,手外观呈钟状畸形。②临床资料完整。③新鲜骨折。④闭合性骨折。(2)排除标准:①神经血管损伤;②因内分泌代谢性骨病引起的骨折;③伴有类风湿性关节炎;④合并骨-筋膜室综合征。
1.3 治疗方法
1.3.1对照组 对照组接受经掌侧入路内固定术:臂丛麻醉后取仰卧位,术中以C臂X线观察复位情况;取前臂远端Henry切口,长约5 cm,沿桡动脉与桡侧腕屈肌腱之间切开,充分暴露旋前方肌,在旋前方肌桡侧纵向切开,暴露桡骨远端,在直视下复位并使用克氏针固定;选择长度适宜的锁定钢板,打入拉力螺钉确保钢板伏贴;在C臂X线透视确定复位完毕后可缝合旋前方肌,逐层关闭切口。
1.3.2观察组 观察组接受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沿腕关节桡侧边缘做手术切口,长约5 cm,切口下可见桡神经浅支,在拇腕短伸肌和拇长展肌深面可见肱桡肌,在肱桡肌中间区域纵向切开,将肱桡肌肌腱切开后露出桡骨面,在尺侧暴露骨折端放置Hohmann拉钩,使用桡骨掌侧钢板固定;修复劈开的肱桡肌肌腱,覆盖内固定物,逐层关闭切口。
1.4 评价指标(1)两组术后3个月时的临床疗效。骨折腕关节疼痛轻微,活动度、腕功能均恢复正常,X线显示关节面平整为显效;患腕疼痛,活动度降低30°以内,握力欠佳,X线显示关节面较为平整为有效;患腕疼痛频繁,活动度降低>50°,握力显著减弱,X线显示关节面不平整为无效[4]。将显效、有效计入总有效,计算总有效率。(2)腕关节功能:采用腕关节评分法[5]对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腕关节功能进行评估,包括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屈曲/伸展活动度,每部分均为0~25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腕关节功能越好。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术后3个月,观察组总有效率(93.10%)高于对照组(64.5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n(%)]
2.2 腕关节功能术后6个月,两组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升高,且观察组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前、术后6个月腕关节功能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腕关节主导着人体绝大部分的活动,随着年龄的增长,桡骨远端骨质愈发脆弱,当受到外界冲击时易导致骨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6-7]。内固定手术是当前治疗DRF的首选方法,通过手术切开复位能够快速恢复腕关节功能,改善骨折端的完整性,促进骨折端愈合;钢板内固定具有较好的稳定性,有利于患者术后早期功能锻炼[8]。掌侧入路与经肱桡肌腱入路为内固定术治疗DRF患者的常用入路方式,但不同手术方案的疗效也存在一定差异,故需积极探究更为合理的手术入路方案以改善患者的预后。
本研究显示,术后3个月时,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且术后6个月时,观察组疼痛、功能状况、活动范围、握力、屈曲/伸展活动度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提示与掌侧入路比较,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DRF的效果更佳,可有效改善患者腕关节功能。分析其原因为:掌侧入路钢板置入术可通过切除旋前方肌的桡侧缘,充分露出骨面并将其固定,发挥较好的生物力学稳定性,对患者早期进行功能训练具有推进作用。但由于肌肉组织的断端容易回缩,且肌肉纤维难以承受较大的张力,采用钢板内固定掌侧入路容易引发神经损伤及腕关节疼痛等并发症。此外,该入路方式选择适应证较窄,不适合肌肉强健的患者,操作具有较大难度[9]。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手术可利用肱桡肌腱与旋前方肌之间所连接的结缔组织,充分露出骨折端,有利于对骨折块进行复位与固定,且无须切断旋前方肌的肌肉纤维,减少旋前方肌的医源性损伤,避免浅表感染向深部蔓延。同时,在接骨板放置完毕后,将肱桡肌腱-旋前方肌复合体与另一部分的肱桡肌腱进行连续锁边缝合,可有效恢复旋前方肌的原始解剖形态,进一步减少对旋前方肌的损伤。而完整的旋前方肌能够有效隔离钢板对腕掌侧神经、肌肉的刺激,且肌腱-肌腱间的缝合比肌肉-肌肉间的缝合更加牢固,确保患者在术后能够早期进行腕关节功能锻炼,促进腕关节功能的恢复。王泽民[10]研究表明,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DRF内固定术治疗较掌侧入路内固定术能提高临床疗效,与本研究结果一致。
综上所述,采用经肱桡肌腱入路内固定术治疗DRF患者的效果更好,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腕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