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2021-02-22吴炜琦

学生之友 2021年10期
关键词:中国故事道德与法治运用

吴炜琦

摘要:在新课改的大背景下,人们对于素质教育越发重视,国家也相应地出台了相关的政策,力图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提升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法治思想水平。但是纵观近些年小学的德育情况可知,教学的成果未达成效。对此,本文结合笔者的实践经验,首先阐述了德育的重要性和对于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然后深入剖析常见问题,尝试在教学的过程中,对中国故事进行应用,力图为小学的德育工作做出贡献。本文围绕中国故事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研究展开论述,希望对一线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师有所帮助。

关键词:中国故事;小学;道德与法治;运用

一、中国故事在学生成长中的作用

中国故事的内涵为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方式,涵盖于中国不同的社会制度和阶级中,多角度表达中国人的生活、情感和价值诉求,多样化展现中国民族精神的中华优秀传统故事。与此同时,中国故事体现在当代中国为追寻梦想、实现价值而坚韧勤劳、机智勇敢、创新创造的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它涵盖了革命传统教育的故事和中华民族不懈追梦的故事。在新时代背景下,中国故事是反映时代进步、社会变迁,科技发展的现代社会发展故事。因此,教师在推进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时,可以对中国故事进行应用,使得学生能够借助对于中国故事的学习,增强自己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把握,这对于帮助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故事在教学中的运用策略

(一)加强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

首先,小学生缺乏足够的判断能力,在一些事情的处理上,并不能够遵守道德规范。这就需要教师在德育教学的过程中,对此进行关注,对于德育教育的本质有足够深刻的认知,并且能够在日常工作中,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对于小学生而言,他们对于外界的认知并不够清晰,因而他们也并不能够借助道德与法治的教材内容,高效地提高自己的综合能力。因此,在小学阶段的德育工作中,教师可以不断探索,尝试将中国故事融入到课堂教学的过程中,使得学生能够在聆听故事时,对故事的内涵等进行准确地把握,并且能够以故事中的人物作为自己的榜样,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规范自己的行为,使得学生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的学习中,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

例如,在进行《学会宽容》单元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以下的故事:“三国时期的蒋琬在主持朝政时,他的手下有一位叫杨戏的人,性格孤僻,不善言辞。当蒋琬和他讲话时,他也只是爱答不理,对此,蒋琬并没有生气。有的人觉得杨戏并不给蒋琬面子,便去和蒋琬嘀咕说:‘杨戏太傲慢了,对您如此怠慢,太不像话了!而听到这些,蒋琬只是笑笑,说:‘人嘛,都有各自的脾气。杨戏对待我的态度就是,不会当面赞美我,也不会当面让我下不来台,而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后来,有人称赞蒋琬为‘宰相肚里能撑船。”。在讲述完这一故事后,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体会,分享自己的学习成效。因此,学生能够充分地利用课堂时间,加强对于故事中人物性格的学习,使得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增强自己对于“如何宽容”的把握,这对于帮助学生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课堂学习成果,写下一段有关“如何在生活中践行宽容”的文字,使得學生能够在回顾中国故事的故事中,从中汲取营养,并且能够将自己所学的内容,应用到生活实际当中,这对于加强故事中人物的榜样作用,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当然,为了能够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堂时间,分享自己描写的文字,该种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使得班级上的每一位学生能够在其他学生的启发下,增强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把握,也能够帮助学生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这对于拓展学生对于“宽容”的认知,以及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都有着不言而喻的重要性。

(二)鼓励式教学中渗透中国故事

想要为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仅仅通过外部的作用是远远不够的,学生本身对于社会的认知以及他们的品行也十分关键。因此,教师在进行德育教学的过程中,要密切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在教学中积极采用赏识教育,并且对中国故事进行渗透,使得学生能够在教师的指导下,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这对于加强学生的学习效果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教师可以以发展的眼光,平等地看待每一位学生,真诚地拉进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并且通过讲述中国故事,渗透德育方面的内容。因此,该种教学方式能够营造良好的班级学习氛围,使得学生能够积极乐观地面对生活中的难题,能够从中国故事中汲取营养,这对于帮助学生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十分重要。当然,这也意味着,教师在开展德育教育的工作时,要关注学生的优势和不足,对于学生处理得好的方面要多加鼓励,予以褒奖,鼓励学生能够继续保持。而对于学生处理得不够好的方面,应当以鼓励取代批评,让学生能够勇敢地直面自己的过错,能够以积极乐观的心态看待,同时积极改正,从根本上自发性地、自愿纠正。不论是处理学生的优点还是缺点,教师都可以对中国故事进行应用,使得学生更能够接受教师的建议,这对于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核心素养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在进行《学会尊重》的教学任务时,教师可以对学生在班级生活中的表现进行关注,对于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尊重他人的表现进行鼓励,使得学生能够在之后的班级生活中,能够持之以恒地做到尊重他人。当学生在班级生活中,并不能够做到尊重他人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以下的中国故事:“在战国时期,齐国宰相晏婴听说越石文被主人卖了当奴隶,于是花钱把他赎了回来。但是在于他一起乘车回府时,晏婴并没有给越石文让位置,而且在车马到了府上后,晏婴也直接回了家,并没有做到尊重越石文。当越石文感受到晏婴对自己的不尊重后,便要离开了。而晏婴赶忙认错,最后,才留下了越石文。”。通过这个故事,学生能够意识到不尊重他人会造成的后果,因而他们在班级生活的过程中,也会注意这方面的事情,使得自己能够加强个人的整体素质。而在学生做出了改变后,教师可以对学生知错能改,尊重他人的事情进行表扬,使得学生能够感受到教师的认可。同时,该种教学方式也能够营造相对良好的班级生活氛围,使得班级上的每一位学生都能够更好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这对于帮助学生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和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三)以中国故事来创新教学模式

据研究,学生在进行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并没有应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对抽象的概念进行理解,而是采用死记硬背的学习方式,对相应的内容进行记忆,因而学生难免会出现难以理解德育教育真正含义的现象,这对于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是相对不利的。因此,教师可以在教学的过程中,尝试应用中国故事,创新教学模式,使得学生能够在新型的教学模式中,增强自己对于德育知识的理解,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

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根据教学的主题,选择一个中国故事,在讲述完中国故事后,教师可以在课堂上抛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于中国故事的把握,对相应的问题进行回复,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在中国故事的辅助下,学生能够更为准确地把握道德与法治学习的关键内容,因而这对于学生提高自己的学习质量大有裨益。在中国故事的启发下,学生能够自发地从生活中,寻找类似的道德规范的案例,能够自主地对道德规范有一定的延伸,使得学生能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与此同时,为了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于课时内容主题的把握,穿插一些有趣的中国小故事,让学生通过在聆听的过程中,激发自己学习本课时内容的兴趣,也能够从中国故事中汲取营养,并且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得约束自己,使得自己的思想道德水平得到一定地提升。由此可见,以中国故事创新教学模式的方式,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思维,鼓励学生在相应的教学模式中,加深自己对于道德规范的理解。同时,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思维也会因此变得更加活跃,这将帮助学生取得更为丰硕的学习成果。

除此之外,教师可以借助中国故事,营造良性的竞争氛围,鼓励每一位学生在学习完每一章的内容后,对于本章节的知识有一个全面的总结,并且通过利用自己的课余时间,查询与该主题相关的中国故事,从更多的维度把握这一内容,这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取得相对良好的学习成效,还能帮助学生加强对于相关概念的理解。通过学生之间的良性竞争和相互学习的方式,教材的内容能够在中国故事的辅助下得到拓展,因而该种教学方式能够协助学生自主理解概念,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如,在教学《学会反思》的课时内容时,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以下的历史故事:“作为一名亡国君,越王勾践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不断地反省自己的过失,在卧薪尝胆中,力图复兴自己的国家。在经过长时间的反思和实践后,勾践终于重振山河。”。在讲完该故事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进行提问:“越王勾践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为什么反思能够帮助越王勾践达成他的复国梦?”。在教师的提问下,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于中国故事的把握,在思考的过程中,尝试搭建历史故事与生活之间的桥梁,从而能够帮助学生意识到“反思”的重要性,帮助学生取得良好的课堂学习成效。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根据自己对于课时内容的把握,利用课余时间,搜集有关“反思”的中国故事,使得他们能够加强自己对于“反思”内涵的把握。而在课堂上,教师可以举办一个故事会,鼓励学生分享自己收集的有关“反思”的中国故事,使得學生能够借助故事会,了解更多的中国故事,并且能够从中汲取营养,这对于帮助学生在道德与法治学习的过程中,加强对于“反思”内涵的把握具有重要意义。

总结:

总而言之,在新时期下,教师在教学道德与法治内容时,可以加强对于中国故事的应用,通过加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小学生脑海中的印象,使得学生能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这对于学生的未来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在未来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应当更加明确教学的意义所在,并且根据自己对于教学目的的把握,尝试将中国故事渗透在教学的过程中,并且不断开拓出切实可行的教学措施,力图加深学生对于道德规范的理解,帮助学生在知识学习的过程中,构建更为完整的知识框架,为他们之后的人生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刘诗思.探析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应用策略[J].文理导航(上旬),2021(02):90+92.

[2]唐亚,刘云云,邓惠.中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讲好中国故事文献综述[J].求知导刊,2020(23):2-5.

[3]张华兵.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现代交际,2019(21):206-207.

[4]张京华.浅谈故事教学法在小学道德与法治课堂中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9):58+60.

猜你喜欢

中国故事道德与法治运用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游戏教学法在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巧用插图,注入课堂活力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世界最大童书展,“中国故事”升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