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改革与探讨
2021-02-22王蕾
王蕾
摘要:《数据库原理及运用》课程的传统教学中,教师作为教学主体、学生被动接受的课堂模式,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实践能力不足等问题。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互联网运用计算机学习的在线教育席卷全球。因此,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以通过在线微课程及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得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
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深入发展,数据库技术已成为信息系统的构建基础,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目前已成为高等院校各类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程。但传统的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课下缺乏真实的案例实践,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随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前沿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通过互联网运用计算机学习的在线教育席卷全球。因此,大数据环境下,学生知识的获取不再局限于校园里、课堂上,只要有网络,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优质教育资源。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受到了大数据时代的冲击,急需变革。
1、《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的教学现状
(1)课程教学重理论轻实践。
对于“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的教学偏重理论。而往往学生对于实践更有兴趣,繁杂的理论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打击了学习积极性。学完这门课程,学生可能只是掌握了一些简单的基础知识,没有系统的概念,缺乏数据库系统开发和管理的经验,脱离应用实际,难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无法形成系统、全面的数据库设计思维和独立创新思维。
(2)传统教学模式面临挑战
传统的课程教学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即教学时多以教师讲解为主,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交流、互动较少,课下缺乏真实的案例实践,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3)课程内容有待调整
传统的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教学内容以关系数据库为主线,主要采用“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这种课程教学难以适应新时代经管类专业人才的需要。关系数据库技术产生于上世纪60年代,主要研究结构化数据的有效组织和存储,以减少数据冗余、实现数据共享和保障数据安全,并实现高效的数据查询。随着大数据时代的来临,数据的来源变得多样化,如智能手机、GPS终端、传感器等都可以成为产生数据的来源,从这些设备收集到的数据不仅数据量巨大,而且还包含大量非结构化的数据。传统以关系数据库为主线的数据库课程,缺少大数据环境下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管理与分析相关的内容,在教学内容方面有待调整。
2、《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
(1)改进教学手段 ,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
与企业合作,同企业导师一起按照不同的专业拟定真实的数据库系统项目案例。将真实的系统项目分解设计成若干子项目或工作情景嵌入课程教学,子项目与课程中的知识点相对应。以子项目任务为单位组织教学,以典型的实际项目为载体,引出相关數据库基础知识、操作技能及其在项目开发设计中的应用,学生在“工作过程”中加深对数据库基础知识、技能的理解,体会数据库技术的应用,培养数据库设计、数据库管理、数据库应用系统开发能力,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有效的教学活动设计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设计的教学活动主要包括3个环节:课前预习、课堂讨论和课后提升。教师课前重构教学内容,将知识点融入每个项目,以微课的形式展示给学生,学生自主学习,完成任务,掌握知识点;以问题导向、项目驱动开展课堂活动,教师引入问题,激发学生积极思维,从学生对问题的认知冲突中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形成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思维性课堂,通过点评答疑增强学生信心,借助结果展示让学生获得满足感,通过学思结合,促进学生知识、思维与能力的发展;课后基于知识与思维技能自主完成团队创新实验,实现应用迁移,解决行业实际问题,达到创新能力培养目标。
(3)通过在线微课程内容的规划和设计丰富课程内容
课程教学内容规划与设计主要包括三个环节: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在线课程视频录制、视频上线,其中以课程教学内容规划和在线课程视频录制为主,课程内容规划包括:课程具体内容分析、在线课程制作的整体规划和对应任务的具体负责人分配。
3、结束语
通过微课与项目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学生能拥有完全的自主学习性,再也不是传统课堂上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他们可以根据自己学习的程度选择知识点进行学习,掌握学习时间和进度。从而更好的提升学生的开发能力,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
参考文献:
[1]孙亚楠.浅谈数据库原理及应用课程教学方法的探讨与研究[J].试题与研究,2018(36):79.
[2]朱戈.数据库原理与应用课程教学改革研究[J].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18(Z2):82-83.
本文系贵州师范大学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项目课题“项目驱动教学在《数据库原理与运用》课程中的应用研究”研究成果。课题编号:2019JGJG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