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

2021-02-22钟淑妤

科教创新与实践 2021年45期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学学以致用

钟淑妤

摘要:在小学科学教学中,项目化学习是一种有效的综合性学习方式。所谓项目化作业,是指在真实情境下,以关键项目问题作为驱动力的一种学习模式的转变,从“学以致用”到“用以致学”。总之,本研究旨在对小学科学教学模式和学生学习模式进行一次创新与探索,让学生成为一个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

关键词:项目化作业;学习模式转变;小学科学教学

一、项目化作业提出的背景

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每一册教材都有着大量的科学概念需要学生去理解与运用,学生对于科学现象的发生都有着十足的好奇心与探索欲,但对于许多概念的理解是浮于表面的,只靠死记硬背,并没有真正地去理解和掌握。所以常常会出现在课后实际运用或者解题的时候没有明确的思路与方法,甚至无从下手。

“无法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各个年级孩子表现出来的共性问题,该如何有效解决这个问题呢?根据“学习金字塔”理论,不同的学习方法会产生不同的学习效果。虽然说传统的作业本、实践练习的学习效果可以达到75%,可是大部分的学生都没法真正做到高效地完成练习。一方面由于没有真正理解和掌握科学知识,另一方面把作业、练习当作任务,缺乏主动性与积极性。既然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那就从学生的主动性入手,改变传统的作业本模式,以“好奇心”作为学习的驱动力,利用项目化作业将“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转变为“用以致学”,帮助学生建立起“用”与“学”之间的桥梁。

二、项目化作业实施的过程

本项目以小学四、五年级为研究对象,基于教材内容开展不同真实情景下的项目化作业,以学生的学业成绩、动手能力、科学素养作为项目实施的成果评价。

1.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

真实性是项目化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以前笔者一直认为,这种真实一定是生活中现实发生的,从学生中来,才能实现和学生的联结,引发深度学习。无奈,这样的真实情境太少,又太复杂,很难常态化。经过实践和进一步的理论学习后,笔者明白了项目化学习里面的真实是指所学知识和能力的真实,所运用的思维方式的真实。即使是一个虚拟的情境,学生也能体会到真实。

2.设计关键的驱动性问题

驱动性问题激发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其主动投入项目探索中。一个好的驱动性问题能激发学生内在的动力,也在过程中给了学生持续探究的方向。比如在四下《做个能控制红绿灯的小开关》项目化作业中,驱动性问题是利用所学知识,帮助校门口的交警做个能控制红绿灯的小开关。在这个驱动性问题的指引下,学生在项目过程中,就会关注:现实环境有什么样的需求(调查和设计的同理心),为了满足这个需求我需要怎么设计(综合运用知识),怎么修改设计(迭代思维),用什么建造(材料的选择),如何美化(创新融入“自己”的特色)。在一个明确的目标下,学生学习动力就会大大增强。

3.展示多样的项目成果

也许你认为项目化作业的成果,就是项目结束时的实物成果,成果越精美,项目越成功。但经过多次实践,笔者认为项目化学习的成果,不仅仅要求学生“做出”什么,还包括为什么这么做,做的过程中经历了怎样的思考和调整。这才是整个项目化作业学习过程中最有意义,最能提升学生科学素养的环节。

三、项目化作业取得的成效

1.促进学生学习模式的转变

目前的教学中,“学以致用”算是判断学生学习效率的最高层次了,但基于现实却发现,大部分的学生都能难以做到这一点。在大量的的课堂观察中发现学生存在虚假学习和机械学习的行为,上课明明看似听得十分认真、坐姿端正的孩子,课后的作业却很糟糕;上课例题完全掌握的孩子,课后换一个情境却连题目意思都审不清楚。传统的学习模式,教师只能通过课后的作业才会发现这几类孩子的虚假学习和机械学习行为,但是在项目化的学习中却不一样。因为项目化的学习中,每一个孩子都是个体,都需要参与,需要发表自己想法,赞同或者不赞同别人的观点,需要进一步的思考与修正。而这个过程中,教师就能通过观察发现虚假学习和机械学习行为的存在,及时给孩子提供平台进行引导。本项目基于“项目化作业“的开展,在真实的情景中让实践先行,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并塑造思维模式。从“学以致用”的学习模式转变到“用以致学”,让学生实现真正的学习。

学习模式转变模型

2.让每个孩子成为心智自由的学习者

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有很多行业都可以被机器所取代,那么怎样的人才能不被淘汰呢?[4]知識可以被取代,但学习的素养不能。而学习素养的本质是心智的灵活转换。我们常常说要实现财富自由、精神自由、时间自由等,但“心智自由”却很少听到,那么何为心智自由?我认为心智自由是指拥有核心知识再构建、思维能力迁移的能力。这也正好回答了“当今社会我们应该培养怎么样的人”这个问题。本课题在项目化的实践中让学生学会学习,成为一个心智自由的终身学习者。

四、展望

有人问爱因斯坦:天才和普通人有什么不同。爱因斯坦打了一个比方:如果让普通人在一个干草垛里寻找一根针,那个人在找到一根针后就会停下来;他(指天オ)则会把整个干草垛掀开,把可能散落在草里的针全都找出来。如果把项目化作业的最终成果看作是我们教学中要寻找的针,我们是更重视学生找回来的这根针,还是更重视学生找针的过程?我们是否想过引导学生并为他们创造条件去掀开整个干草垛?我们是否看得惯自发奇想甚至动手去掀开整个干草垛的学生?在“找针”的目标一致的前提下,我们是否允许学生有和自己预先设计不同的想法和做法?在教育改革的今天,我们的教育到底给孩子们留下些什么,是一个个割裂的知识点还是去适应未知的未来,做心智自由的学习者的可能。

只有灌输知识才有成功和失败,和一个有意义的话题互动,每一段经历的反思都是成长。

猜你喜欢

小学科学教学学以致用
培养高中化学教学中的绿色化学思想
分组合作教学法在中职《职业生涯规划》中的应用
学以致用,引导学生尝试写诗
探究小学科学教学中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思路
初中科学复习课的有效性探究
小学科学教学中如何创设问题情境
思想品德教育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渗透
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创新精神
小学科学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
现代信息技术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创新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