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念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五步曲”
2021-02-22杨黎琴
杨黎琴
【摘 要】概念教学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至关重要,是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的核心,备受教师们关注。本文结合教学实践,分别从“创设情境,激发建模兴趣”“引发冲突,营造建模氛围”“自主探究,体验建模思想”“回归本质,主动建构模型”“练习应用,拓展模型外延”等五个方面进行概念教学中渗透数学建模思想的探究。
【关键词】概念教学 渗透 建模思想
数学学得好不好,关键看数学概念掌握得牢不牢,以及会不会应用概念解决实际问题。数学建模思想,其本质就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数学概念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笔者对概念教学中如何渗透数学建模思想,谈谈自己的一些想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建模兴趣
数学概念其实是比较抽象的,因此,教师要将教材上的内容通过生活中熟悉的事例,以情境的方式在课堂上展示给学生,激活学生头脑中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以教学“认识整万数”为例,在课堂上,笔者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多媒体出示:常州恐龙园图片。
师:同学们,常州恐龙园你们知道吗?去过吗?老师这带来了一些有关恐龙的信息,想了解吗?
生:想!
师:超龙和极龙是陆地上最重的动物,重约120000千克。大约65000000年前,恐龙突然灭绝了,原因到现在还是个谜。
师:这里用了两个数来介绍恐龙的情况,这两个数感觉怎样?
生:有点大。
师:想认识这些数吗?
生:想!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认识这些新的数。
(出示课题:认识新的数)
在课前,笔者了解到我们班一部分同学,特别是男生对恐龙的知识很感兴趣,课上向他们介绍恐龙的信息,他们肯定非常高兴,因为他们对恐龙已非常了解。新课伊始,笔者为学生创设富有生活情趣的数学情境,这样,学生头脑中“个级数的读法”这一已有知识经验得以唤醒,同时,这么大的数到底怎么读,“认识新的数”的认知需求得以产生,激发学生建模的兴趣。
二、引发冲突,营造建模氛围
在教学“认识升”时,笔者先出示学生喜欢喝的饮料,让学生根据已有生活经验了解什么是容量,并且能够通过容器装水的方法,明白容量大小的比较方法。为了让学生充分感知“容量单位”的表象,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师:用两个水壶装水,一号壶大约可以装6杯水,二号壶大约可以装10杯水(图略),你们说几号水壶的容量大?
生:二号水壶的容量大。
师:想不想知道谜底究竟是什么?
生:想。
师:一号壶容量大。这是一号壶,大约装这样的6杯水;这是二号壶,大约装这样的10杯水。
(学生知道上当了)
师:和你们原来想的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怎么不一样?
生:我以为水杯是一样大的。
师:如果用这种方法来比较两个容器容量的大小,你有什么话想说?
生1:我觉得没法比较。
生2:不公平。
师:看来,要想准确地测量和计算容器的容量,还得有个统一的标准。这个标准在数学上被称为容量单位。
在上述教学过程中,教师提供了丰富的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一个壶能装满6杯水,一个壶能装满10杯水”去判断两个壶的大小,而不知教师藏在背后的两个杯子的大小,从而引发对于统一的计量单位的需求。笔者设计这一有趣的环节,就是为了让学生产生认知冲突,营造建构数学模型的氛围。
三、自主探究,体验建模思想
小学数学概念教学,教师要鼓励学生大量地参与观察、实验、猜测、操作、归纳等探究活动,让学生经历概念形成的过程,达到数学概念的自主建构。如在教学“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这一运算概念时,笔者先利用“7.98÷7算出商是1.14,猜79.8÷70,798÷700,7.98÷0.7的商是多少”唤醒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商不变规律”,为转化“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做铺垫,然后引疑,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冲突,让学生自主探究算法:
板书算式: 7.98÷4.2=?
师:你们有什么办法来解决吗?
生1:可以把被除数和除数同时扩大10倍,转化成“79.8÷42”来计算。
生2:看成“798÷420”。
生3:可以看成“798÷42”。
师:老师把你们的方法编个号。
① 798÷420 ② 79.8÷42 ③ 798÷42
师:同意①的举手,②③呢?为什么举手两次?为什么③不举手。
生:因为①和②都是运用商不变的规律,而③的式子商變了。
师:那你们为什么不转化成0.798÷0.42呢?这样转化的目的是什么?
生:把“除数是小数的除法”转化成已学过的“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这样就能计算了。
师:现在,你们会有目的地把新知转化成旧知吗?
(学生练习:1.2÷0.3 1.76÷1.2 8.2126÷0.3)
师:8.2126÷0.3为什么都转化成82.1263÷3,而不转化成82126÷3000呢?
生1:把8.2126÷0.3转化为82.126÷3计算简单,而转化为82126÷3000,算的时候太麻烦了。
生2:只要把除数是小数转化成整数就行了。
针对学生理解知识的特点,教师精心设计探究过程,层层递进,步步深入,引导学生概括总结出转化时移位的方法。当学生出现不同的声音后,教师没有急于抛出自己的观点,而是挑起了一场争论,再次设疑“你们为什么不转化成0.798÷0.42呢?这样转化的目的是什么?”让学生静下心来对自己的想法进行再次思考。在这一学习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自主建构了除数是小数除法的转化本质方法,学生在新知探索中充分体验了数学模型的形成过程。
四、回归本质,主动建构模型
在进行概念、性质、法则等教学时,教师要突出展现数学模型的构造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掌握知识,也就是将抽象的、系统的概念还原到它最初的、本质的状态。如在教学“年、月、日”这一知识时,笔者设计了以下教学片段:
师:下面我们来研究这些年历卡,看看你的年历卡上一共有几个月?
生1:我的是2010年,一年有12个月。
生2:2012年也有12个月。
师:有没有谁是13个月的?
(众生摇头)
师:的确,一年只有12个月。
师:那每个月的天数是否也相同呢?有什么规律吗?请与同桌合作填表。
(交流:2009—2012年的年历卡,每个月的天数)
师:在这张表格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1:除了2月以外,其他每个月份的天数都是一样的。
生2: 1、3、5、7、8、10、12月都是31天,4、6、9、11月都是30天。
师:你能把这12个月来分分类吗?
生3:分三类——有31天,有30天,还有一个2月不确定。
师:既然把它们分成三类,那当然要给它们起个名字了。
生1:31天的叫大月,30天的叫小月。
师:2月份是一个特殊月。那我们怎样记住哪些是大月,哪些是小月呢?
生2:我知道,1月大、2月平、3月大、4月小、5月大、6月小……12月大。
师:真了不起,你想到的方法就是有名的“左拳记忆法”。
生3:我发现7月以前单数是大月,后面双数是大月。
师:多么有价值的发现呀!根据你的发现,我们可以总结出:7月以前单数大,8月以后双数大。
生4:我还知道另一首儿歌:一三五七八十腊,三十一天永不差。
以上教學设计把数学知识还原到生活中,让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通过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方式更深入地理解“年、月、日”中抽象的概念,在学生感兴趣的“找一找”“填一填”“比一比”的有效活动中,还原“年、月、日”概念的本质特征,从而主动建构“年、月、日”的有关知识。
五、练习应用,拓展模型外延
在练习的实际应用中,学生需要搜集大量的信息,构建起数学模型,并运用数学模型进行计算,培养综合应用的能力。因此,在练习应用中,要精心发掘概念的内涵,让学生在实际应用过程中认识新问题,同化新知识,构建自己的知识体系。如在教学完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后,笔者接着让学生完成教科书练习七的第一题:在下表中填上相应的单位名称及其进率。
单位名称 相邻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长度 米、分米、厘米
面积 平方米、( )、( )
体积 立方米、( )、( )
笔者让学生独立填表并同桌互相核对后进行了以下教学:
师:请同学们对照表格想一想,长度、面积和体积单位之间有什么联系和区别?
生1:它们都和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有关。
生2:长度单位只有米、分米、厘米,而面积单位都有“平方”,体积单位都有“立方”。
生3:这三种单位的外形不一样——长度单位是线段,面积单位是正方形,体积单位是正方体。
师:大家能再分别用手势比画一下这三种单位的各个单位吗?
(师逐个引导,学生逐个比画,课堂气氛活跃)
师:还有想法吗?
生1:我发现这三种单位的进率不一样,分别是10、100、1000。
生2:它们分别在前一个基础上加了一个0。
师:这位同学说这三种进率是在依次加一个0。请大家想想看,为什么这三种进率在依次加一个0呢?
生:比如刚才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它的棱长就是10厘米,是一条线段,100=10×10是一个正方形的面积,1000=10×10×10是一个正方体的体积。
相信在这一综合应用过程中,学生对这类单位又有了一次清晰的感知,并且是在比较中得到的,印象会更为深刻。有了这些体验,学生在测量和计算长度、面积、体积时,就能正确应用单位名称,并弄懂进率之间的规律,使模型的外延不断得以丰富和拓展。
在概念教学中,进行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并非只是一门抽象的学科,而且还能培养学生利用数学建模思想,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而对数学产生更大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