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渗透与应用
2016-12-01武长军
武长军
摘 要:在素质教育理念不断深入的教育背景下,数学建模思想的培养和渗透是教学重点和难点内容,数学建模思想是通过数学模型的有效构建和求解的方式,极为有效地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践问题,可以极大地提升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逻辑思维能力。因而,要关注小学阶段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对学生进行建模思想的启蒙引导,为后续的数学化思想发展打下基础。
关键词: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
小学数学基础学科是一门抽象性的工具学科,它在学习过程中,可以通过数学模型的构建方式,完整地描绘出现实生活和事物的特征,并引导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社会的联系,从而增强小学生的数学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在学以致用的建模思想运用过程中,引领小学生逐步进入数学知识的殿堂。
一、小学数学建模思想渗透和应用综述
小学数学基础教育不仅要引导学生把握数学基本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数学学习能力、数学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为了达到这一教学目标,需要在素质教育的理念倡导下,充分引入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这是数学思维中的重要思想,它对于小学生数学知识的建构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由于小学生的可塑性极强,因而在小学阶段就渗透和融入数学建模思想,可以帮助学生形成自成一体的、适宜自身学习特点的数学学习模式,从而在数学建模的尝试学习过程中,增强学生自身的数学逻辑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提升小学数学学习效率。
二、探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建模思想渗透举措分析
1.注重引导小学生积累感知的表象,搭设数学建模基础
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必须以一定的感知表象为基础和前提,由于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逻辑性较强,因而要引领学生对数学模型建构的对象进行充分而全面的感知,要对表象进行感知积累,在众多共性事物中,抽象、剖离出共性事物的本质属性和内在特征及关系,在学生掌握了丰富的感知表象经验之下,为后续的数学模型构建奠定基础。例如,在教学分数的学习和认知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观察不同的事物,如:孙悟空手中变幻伸缩的金箍棒、平均等分的苹果等,通过对这些生活感知的表象内容,进行不同角度的观察,理解不同数学模型中的共性,从而增强学生的数学感知能力,实现对“分数”数学模型的建构。
2.探索数学模型的属性与本质特征
在小学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中,教师要向学生渗透建模思想,而这个建模思想的渗透和融入,并不是独立于数学概念和原理之外的“独立体”,而要体现出数学模型的本质属性,要将生活中的数学进行升华和提炼,从而揭示出生活数学的本质属性,由生活数学转化为学科数学,从而使数学建模教学更具有实际意义和价值。
例如,在数学“平行线”的概念教学中,可以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利用学生头脑中的生活数学模型:马路上的人行斑马线、五线谱、课桌的两边等,从而引导学生对“平行线”的数学本质进行思考和探索,在问题设疑或情境设疑的策略下,通过数学本质的揭示,增强学生对数学概念的认知和理解。又如,在“一半”和“半个”的数学概念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明晰其含义,要明确意识到“一块的1/2”和“1/2块”是存在本质上的区别的,在前者的表达方式中,1/2是数的概念,揭示其部分与整体之间的数学关系;而后者的1/2则是量的概念,用于体现事物的大小概念。只有在单位 “1”是一个物体的状态下,两者才具有相同的含义;而当单位“1”表达的是一个整体,则两者的含义就大相径庭。可见,要准确而清晰地揭示出数与量的本质区别与联系的前提下,才能进行分数的模型建构,从而准确把握分数的数学本质属性。
3.引发学生进行联想和想象,优化数学建模过程
在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引导教学中,教师要创设机会,为学生提供联想和想象的空间,允许学生在反复的实践过程中,实现跳跃式思维,从而实现新旧知识的链接,在想象和联想的反复实践中,完成数学模型的建构。
4.及时进行概括与提炼,提升数学模型的应用价值
在小学数学建模思想的渗透和应用过程中,要实现建模过程的不断深化和递进,要在数学知识的复习和回忆过程中,不断对数学建模过程和方法,进行及时概括和总结。这样,才能不断提升学生的思维活动水平,并拓展数学建模思想的实际应用价值。
总而言之,在小学数学的建模思想渗透和融合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数学知识的前期预设,关注学生在数学建模思想和方法运用中的过程,并引领学生对感知的表象,进行抽象化的归纳和提炼,从而在学生自主揣摩和反复的实践过程中,生成自主的数学化学习方法,并将数学模型应用于生活实际中,增强数学模型的实际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黄培添.小学数学教学中建模思想的渗透[J].学周刊, 2015(14).
[2]左文艳.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意义和策略[J].江苏教育研究,2013(20).
[3]陈修臻.数学建模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