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践研究

2021-02-21史方亮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期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传统文化

史方亮

摘要: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根”与“魂”,高中历史教学肩负着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责任和使命。本文立足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结合教育教学实际,教师充分挖掘高中历史课程中的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内涵,在教学目标、教学设计、课堂教学、课程开发、学业考核等教学过程中,落实优秀传统文化培养的要求,从而实现高中历史课程在对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养方面的“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相互统一、“能力提升”与“付诸实践”的相互统一,并且形成了一定的成果。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 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素养 实践研究

一、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历史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学科价值要求

习近平主席在多个场合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作了深刻的论述;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明确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和要求。高中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中的基础课程,蕴含着大量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要加强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和教育,在培养和提高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过程中历史教学应该是最主要的阵地”。因此,历史教学的目标不单是帮助学生构建完善的历史知识体系,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充分发挥历史课程培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素养的独特学科价值。虽然历史教材有不同的版本,并在不断地变化和修订,但历史教师必须始终坚守教材所承载的新课程理念和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历史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得到有效落实的要求

课题组以合肥八中学生为样本,在高一下学期随机抽取了600名学生,做了一次关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状况调查,收回有效问卷597份。调查问卷中有这么一项:“您认为高中历史课对提高传统文化素养是否有作用?”其中9%的学生选择“作用非常大”,54%的学生选择“没有政治学科作用大”,37%的学生选择“没有作用”。在对全校16位历史教师的调查问卷中发现,教师本人能够“不断创造时机开展传统文化教学”的只有1人,以“应对高考为核心”的有12人;在教师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目标达成方面,认为自己能够达成教学目标的只有6人;在教师培养途径中能“最大努力开发历史课程资源”的只有3人。调查显示,历史教师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重视程度不足,某种程度上甚至忽略了對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历史课程肩负的责任与历史教学现状的反差,正是当下历史教师怀抱巨石尬舞的体现。我们迫切需要探索出将高考要求与新课程理念有机结合的路径和方法,这样才能有效落实历史课程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要求。

(三)历史教师提升传统文化素养和改进教学方式的需要

历史学科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需要历史教师有着较高的传统文化素养。课题组在对全校16位历史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调查中发现,对中国传统文化“有全面、系统、深入了解的”只有7人。调查显示,我校历史教师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加强。

对老师关于“中国传统文化教学选择的教学方式”进行调查时发现,11位教师选择的是“主要通过讲述法”。相反的是,对学生的调查显示,他们普遍欢迎的是体验式教学、互动式教学、探究式教学。鉴于此,历史教师不能仅拘泥于课堂教学,采用“一言堂”的讲述法,更要基于历史学科的特色,改进教学方式,全方位地开发历史课程,多渠道拓展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路径。

本课题在探索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中,正是基于历史教学的实践行为研究、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能够提升历史教师的传统文化素养和促进历史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二、概念界定

(一)高中历史教学

高中历史教学,是指历史教师组织的,有明确教学目标,并以学生为主体,为了全面提升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而开展的一切教学活动,不拘泥于有限的课堂教学,还包括课外的拓展课程。

(二)学生传统文化素养

依据《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教师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让高中生在掌握中国传统文化知识的过程中,增强民族认同感、自豪感、使命感,从而形成自觉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品质和心理。

(三)实践研究

实践研究,是指基于历史教学实践,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对实践经验进行概括和总结。

三、研究内容及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1.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爱国主义情怀的培养。

2.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礼仪教育与实践。

3.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仁爱、诚信、亲情、友善等素养的培养。

4.基于安徽省的实际情况,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为主要内容的技艺教育。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检索研究法。

2.行动研究法。

3.调查研究法。

四、研究过程

(一)准备阶段

组织课题组成员理论学习;围绕课题开展前测,分析调查问卷;制定课题研究行事历,明确分工。

(二)实施阶段

1.课题组成员基于《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涉及的中国传统文化的教学内容,进行国家课程校本化实施,立足课堂教学,开展同课异构,形成优秀课例。

2.以有助于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为目的:(1)开发并开设适合学情和校情的非限定性拓展课程。(2)组织学生开展“传承优良家风,做时代好青年”的活动。(3)结合学情和校情,开展实践性课程;组建“中国优秀礼仪文化传承社”等社团并组织系列活动;指导学生开展“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4)编写系列校本读本。

3.建立科学评价的策略,促进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培养。

4.结合研究的实际情况,制定和完善《合肥八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实施方案》。

5.完成中期报告,调整研究方案。

(三)总结阶段

1.资料的回收與整理。

2.完成结题报告,并申报结题鉴定。

五、研究成果

(一)物化成果

1.《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实施方案》;《高中历史教材中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教学课例》1本;《课题组成员围绕课题撰写的论文集》1本;非限定性拓展课程《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人物》教案1套;学生《我与传统文化》优秀征文选集1本。

2.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4本校本教材:《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礼仪》《古今沧桑话庐州》《传承家风》《高中历史教材传统文化拓展读本》。

3.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大讲堂、论坛及沙龙活动实施方案和材料汇编。

4.专项社团活动:“中国优秀传统礼仪传承社”社团活动材料1套。

5.专题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高中培养传统文化素养的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及研究性学习资料汇编4套。

6.结题报告。

(二)成果应用及效果

1.对《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历史必修教材中与中国传统文化相关的内容,进行校本化实施,将课程目标细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单元目标,进而落实课程标准对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养的要求。结集成册的优秀教案和有效教学方式,已在组内推广。

2.立足学情和校情开发的系列非限定性拓展课程,其中《古今沧桑话庐州》《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人物》入选合肥八中优秀非限课程,每周三下午供高一学生选修,分别为12个课时和2个学分。《基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高中生礼仪》成为高一选读教材,《传承家风》已经由安徽人民出版社出版。

3.形成了较完善的“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研究性学习实施方案,并指导学生开展110多项研究性学习。目前这一方案正录入“MOORs一站式研学成长空间”,在全校推广使用。

4.课题组成员已申报建立合肥市名师工作室,有3人获得全国优质课评比一等奖,形成高质量论文13篇,其中3篇发表在省级以上核心期刊上,8篇文章在市级以上教科研论文评比中获奖。

5.结题报告对学校课程建设具有一定意义的参考价值。

6.具有一定辐射推广作用,课题组研究的成果,受到同类兄弟学校同仁肯定。

六、研究反思

课题组成员全部为一线高中历史教师,开展课题研究集中于教学实践,所以在课题成果的理论性总结和升华方面做得还不够。通过建立更加完善、科学的评价体系,去推动历史教学更好地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还需要进一步地挖掘和探索。这些都将是本课题未来继续要研究和探讨的问题,也是本课题新的生长点。

总的来说,本课题研究实现了预期的目标,研究过程中所积累下来的物化材料,具有一定的示范性、实用性和推广性。教学相长,课题组成员会在已经取得的研究成果基础上,继续开展思考和研究,以期在高中历史教学培养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方面取得更丰硕的成果。

猜你喜欢

高中历史教学实践研究传统文化
提高煤矿安全管理有效性的实践研究
活用思维导图,突破历史教学重难点
合作学习教学模式在高校公体课中的实践研究
初中数学教学微课的实践教学研究
高中历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实验探索
高中历史教学中对历史图片的开发及实际应用
教材史料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
中国影视剧美学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