揿针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临床观察
2021-02-21黄文娴张敏愉罗光亮
黄文娴 张敏愉 罗光亮
摘要:目的 分析揿针配合药物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2019年9月—2021年3月期间收治的婴幼儿过敏性鼻炎患儿75例,按就诊先后顺序分A组(30例)、B组(30例)、C组(15例),A组接受揿针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B组接受单纯揿针治疗,C组接受左西替利嗪治疗,比较临床疗效、外周血清嗜酸性粒细胞百分比(EOSR)、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症状视觉模拟量表(VAS)、症状量化评分表、复发状况。结果 A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60%、C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疗效60%低于C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组间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EOSR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低于B组、C组(P<0.05),C组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低于B组(P<0.05),组间EOSR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揿针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可显著缓解其疼痛指标、症状,疾病复发率低,疗效比单一使用左西替利嗪或揿针治疗更理想。
关键词:揿针;左西替利嗪;过敏性鼻炎;婴幼儿;临床观察
中图分类号:R765.2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2349(2021)01-0064-03
WHO组织数据显示[1],世界范围中,大约有6亿人患过敏性鼻炎(AR),其中婴幼儿人群受影响最大。近年治疗AR多采用西药治疗,虽可明显缓解流鼻涕、打喷嚏、鼻痒等症状,但对鼻塞症状效果不明显,且加之婴幼儿患儿年龄小,服用药物难度大,药物副作用多等缺陷存在,导致西药治疗婴幼儿AR疾病疗效不理想。近年,不少中医学者认为揿针治疗婴幼儿AR,效果更好。现纳入75例婴幼儿AR患儿分组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就诊先后顺序分组75例婴幼儿AR患儿。A组:年龄(1.3±0.4)岁;病程时间(15.3±0.4)个月,女12例,男18例。B组:年龄(1.4±0.5)岁,病程时间(15.8±0.5)个月;女13例,男17例。C组:年龄(1.4±0.4)岁;病程时间(15.6±0.4)个月;女7例,男8例。3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A组接受揿针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揿针治疗方式:取双侧合谷、双侧肺俞、双侧风池、双侧迎香、印堂等穴位,常规消毒穴位局部后,用揿针(0.20 mm×0.9 mm)埋贴在相应穴位,将针尖揿入到皮内,用圆形胶布稳妥、平整的固定揿针边缘,告知其每间隔3~4 h,按压1次贴针位置,每次1~2 min,加强针感,控制刺激强度为患儿耐受则可,留针时间24 h,每周治疗3次,隔日治疗1次。持续治疗1个月。再加以左西替利嗪(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60333,药物规格:5 mg,生产厂商:苏州东瑞制药有限公司)治疗,睡前口服,年龄>6岁者,5 mg/次,年龄≤6岁者,2.5 mg/次,持续治疗1个月。
B组接受揿针治疗,操作方式与A组揿针治疗一致。C组接受左西替利嗪治疗,操作方式与A组左西替利嗪药物一致。
1.3 观察指标 (1)临床疗效。(2)治疗前后抽取其空腹静脉血液4 mL,用瑞氏染色法测定其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比例(EOSR)。(3)治疗前后用过敏性鼻炎症状量化表评估患儿症状,包含鼻痒、鼻塞、喷嚏等症状,分值为0-3分,评分越低越良好。(4)治疗前后用视觉模拟评估表(VAS)评估患儿疼痛状况,量表分值为0-10分(无症状-无法忍受)。(5)治疗前后用鼻结膜炎相关生活质量问卷(RQLQ)评估患儿生活质量状况,包含鼻部、眼部、情感、非鼻或眼症状、日常生活等方面,分值为0~3分,总分值为0~75分,评分越低越良好。
1.4 疗效标准 依据《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中AR疾病判定标准评估疗效。显效:患儿无下鼻甲肿胀、鼻塞、鼻痒、流涕、喷嚏等症状;有效:患儿鼻塞、鼻痒等症状得到改善,每日流鼻涕、喷嚏次数4~9次;无效:未达到以上标准。
1.5 统计学方法 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EOSR(计量数据,x±s)和治疗疗效(计数数据,%),输入到统计学软件(SPSS22.0版本)中,用t、χ2检验,若P<0.05,则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3组临床疗效比较 A组总有效率96.67%高于B组60%、C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疗效60%低于C组7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3组治疗前后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EOSR指标比较 治疗前,组间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EOSR指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A组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低于B组、C组(P<0.05),C组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组间EOSR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3 讨论
过敏性鼻炎(allergic rhinitis,AR)指因IgE参与的鼻黏膜非细菌感染性疾病[3],为I型變态反应,主要症状为打喷嚏、清水样鼻涕、鼻塞、鼻痒等,多合并上气道咳嗽综合征、支气管哮喘等疾病。研究报告称[4],此疾病发病、病情发展均与机体中细胞因子、免疫活性细胞等有密切关系。此疾病发病后,辅助性T细胞1/Th2细胞的稳定性受到破坏,Th2功能上升,进而降低Th1功能,发生以Th2免疫反应的异常免疫应答,加大炎症粘附因子等,炎症细胞具聚集在鼻粘膜内,进而活化,生成过多炎症介质[5]。
现临床治疗此疾病多采用抗组胺类药物,但效果不太理想,且会发生口干、嗜睡等副作用,此类药物的使用受到限制。本研究中各患者使用的左西替利嗪药物,属于新型非镇静性外周H1受体拮抗剂,给药后,人体胃肠吸收速度较快,见效快,无需肝代谢,作用时间长,效果较为理想。但近年随着中医的崛起,单一采用左西替利嗪治疗,其疗效不及联合中医揿针治疗效果。本研究结果也显示,B组疗效60%低于C组70%,但同时,C组疗效70%又不及A组96.67%,且A组在RQLQ评分、VAS评分、症状评分方面均优于B组、C组,表明在左西替利嗪治疗基础上,给予揿针治疗,其效果非常理想。有关此点,张福蓉等学者[6]曾在2018年一篇报告中研讨了儿童持续过敏性鼻炎疾病,结果显示,A组疗效92.3%高于C组71.4%(P<0.05),但A组92.3%与B组90%比较(P>0.05),表明揿针联合药物治疗,效果比单一药物治疗更理想。本研究结果与之相符[6],笔者分析与揿针治疗有很大的关系,揿针也称皮内针疗法、穴位埋针法,指皮内针刺入,并将其固定在腧穴位置的皮下或皮内,长时间留针,通过刺激穴位,而发挥治疗效果,多适用于频繁发作的疼痛疾病或慢性疾病[7-8];本研究中讨论的婴幼儿人群,因其年龄小,皮肤娇嫩,患儿可能会出现“畏针”的状况,拒绝治疗。揿针较为小巧,针芯短小且细,视觉上不会让患儿害怕。进针无疼痛,浅刺皮下,安全性高,患儿和家属接受程度高。此外,通过留针时间,提升累积效应[9-10],发挥加强和维持疗效的目的。
综上,揿针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婴幼儿过敏性鼻炎,可显著缓解其疼痛指标、症状,疾病复发率低,疗效比单一使用左西替利嗪或揿针治疗更理想。
参考文献:
[1]范雅婷,王耀华,邵亮.揿针联合双百颗粒解除儿童过敏性鼻炎鼻塞症状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4):57-59.
[2]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编辑委员会鼻科组,中华医学会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学分会鼻科学组、小儿学组,中华儿科杂志编辑委员会.儿童变应性鼻炎诊断和治疗指南(2010年,重庆)[J].中华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杂志,2011,46(1):7-8.
[3]王基旺.左西替利嗪对比盐酸曲普利啶治疗儿童变异性鼻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7):497-501.
[4]吴俊超,杨静清,宋道兵,等.左西替利嗪治疗儿童变应性鼻炎并发哮喘的疗效及安全性[J].儿科药学杂志,2017,23(12):9-15.
[5]郑文伟,陈晓红,李海同,等.玉屏风颗粒联合左西替利嗪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医生,2017,55(10):73-75.
[6]张福蓉,金荣疆,刘利,等.揿针配合药物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疗效观察[J].上海针灸杂志,2018,37(5):67-71.
[7]刘兆芳,逄明杰.用枸地氯雷他定和左西替利嗪治疗变应性鼻炎的效果对比[J].当代医药论丛,2016,14(11):167-168.
[8]王基旺.左西替利嗪对比盐酸曲普利啶治疗儿童变异性鼻炎的随机对照研究[J].世界临床药物,2019,40(7):497-501.
[9]范雅婷,王耀华,邵亮.揿针联合双百颗粒解除儿童过敏性鼻炎鼻塞症状的临床观察[J].光明中医,2019,34(4):547-549.
[10]石磊,曲中源,張琦,冷辉.基于络病理论揿针治疗儿童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儿科学,2019,11(1):66-69.[JX*1]
(收稿日期:2020-07-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