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聚焦核心素养,构建智慧课堂

2021-02-21高科名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二人转

高科名

一、教学理念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发布,表明了教育目标在学科研究、知识技能研究的基础上,向整体关注人、培育人转变,更加强调人的综合素质、核心能力的发展。在此背景下,作为人文学科领域重要课程的音乐课堂教学,必须明确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为导向,以能力发展为基础来构建教育形式,改变教师上课理念,改进教学实施策略,使课堂教学焕发新的价值与意义。伴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新科技的运用日益广泛,现代信息技术在课堂的应用,彻底改变了传统教学模式,为实现新课改理念提供了新动能和必要支撑,也给传统的音乐课堂带来了全新的活力和吸引力,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大胆引入平板电脑的互动教学设备和手段,在音乐课堂教学中适当的尝试使用平板电脑,能够提高学生课堂注意力、参与性,促进学生学习音乐积极性、音乐知识学习的高效性以及学习质量的提高,以平板电脑数字化教学创造初中音乐高效课堂。

二、教学目标

1.审美感知

学生通过积极的感受、体验与实践,辅以数字化游戏竞赛等体验,了解认识“二人转”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

2.艺术表现

学生能用明亮俏皮的歌声和欢快优美的舞步表演“二人转”经典曲目“小拜年”的片段,表现奔放豪爽的东北风情,传递热爱生活的深情。

3.文化理解

通过体验、探究与实践,学生能理解黑土地特有的民间艺术的魅力,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爱国主义情操。

三、教学分析

1.教材分析

本课主题选自人教版九年级下册第三单元《黑土传情》,本单元旨在介绍东北地区民歌与民间音乐的特殊风采,使学生体验我国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民族民间音乐。

本课采用东北特有的表演形式“二人转”作为教学素材,“二人转”是在东北地区喜闻乐见、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有说有唱,载歌载舞,生动活泼,诙谐风趣,其表演讲究“四功一绝”。

本课选取“二人转”的经典曲目及有代表性的传统“二人转”表演和现代“二人转”表演作为教学素材,引导学生深入了解“二人转”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

2.学情分析

身处祖国南端的广东学生,对祖国最北端的东北“二人转”的了解比较粗浅,但他们所处的年龄段对“二人转”形式多样的表演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教师可以抓住学生喜好新奇事物的心理,借助平板电脑的数字化游戏竞赛的方式提升音乐知识的掌握,逐步引导学生喜爱、欣赏、感受、学习、体验、表演“二人转”极具特色的唱、说、扮、舞。

四、教学准备

平板电脑,视频微课,PPT,手绢花、舞蹈折扇、彩带等。

学生分为八组,以组为单位围坐,每人一台平板电脑。

五、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人转”的发展历史和表演特点。

2.难点:以明亮俏皮的特色唱腔与欢快优美的舞步结合表演“二人转”经典片段。

六、教学课时

一课时。

七、教学过程

1.猜一猜——看图片,猜区域。(用时:1分钟)

教师将一组具有地方特色的图片推送到学生的平板电脑上,每隔三秒钟展示一幅,学生根据所看到的猜测本节课音乐之旅的地区,进行抢答。

设计意图:通过色彩明艳、生动鲜活的图片刺激和有趣激烈的抢答游戏瞬间激活学生,调动课堂气氛。

2.唠一唠——东北知多少。(用時:2分钟)

教师根据学生抢答的顺序,请每幅图片出现后最先抢答的学生分享他们做出正确判断的依据,接着全班学生开展头脑风暴,从气候条件、著名特产、饮食文化、艺术形式等方面畅谈对东北的地域特征的了解,教师加以归纳补充,引入本课主题《东北二人转》。

设计意图:通过头脑风暴,挖掘学生对东北地区的地域特征、人文特征等各方面的了解与认知,集思广益以启动学生思维,启动目标话题,引导学生从社会环境、生活习俗的角度关注艺术形态。

3.说一说——“二人转” 简介。(用时:2分钟)

教师承接话题,对“二人转”的基本知识、表现形式和主要伴奏乐器作简单介绍。

设计意图:初步呈现新知,使学生对“二人转”的艺术形式有简单大概的初步了解,激发学生对“二人转”的好奇心,为下一步教学活动作好铺垫。

4.看一看——“二人转”的“唱”与“舞”。(用时:6分钟)

(1)学生通过平板电脑端观看赵本山和宋祖英演唱的二人转经典曲目《小两口回门》片段,并思考问题:视频中的歌词与旋律有什么特点?表演中的舞蹈属于哪一类?

(2)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学生对两个问题进行谈论和探究,集体交流,各抒己见,大胆分享。

(3)教师对学生们热情积极的探讨氛围和极具见地的观点进行表扬和鼓励,在充分肯定学生的观点的基础上,对学生的语言进行整合加工,并加以梳理、归纳和总结,最后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二人转”的“唱”和“舞”的表演特点。

设计意图:带着初步的认知,在求知欲和任务的驱动下,欣赏“二人转”经典作品,感受“二人转”的艺术风格,理解作品中表达的情绪与情感,把握“二人转”中唱和舞的艺术特征。

5.扒一扒——“二人转”的发展历程与代表人物。(用时:4分钟)

(1)学生自主观看教师自制的微课《二人转发展历程》,完成与微课内容相关的判断题。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控制播放进度条,通过暂停、回放、快进等方式自主掌握播放进度,同时在答题界面测试任务,

(2)教师根据系统生成的测试结果与问题反馈数据,进行点评讲解,以关键词为主线绘制时间轴,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并且简单介绍赵本山在“二人转”发展历程中的重要作用。

设计意图:进一步呈现新知,使学生得以了解的“二人转”的发展线索和不同时期的重要成就,了解代表人物赵本山及和他做出的贡献,帮助学生把握“二人转”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用微课和测试题结合的方式,改变呈现方式,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兴趣,提升学习的效果。

6.比一比——“二人转”的“说”“扮”“绝”。(用时:6分钟)

学生观看传统和现代两种“二人转”的经典片段,教师引导学生从服饰、打扮、语言、道具等等各方面进行分析对比,鼓励学生各抒己见,大胆分享,教师加以梳理归纳,帮助学生厘清线索和思路。

设计意图:通过传统和现代两个不同风格的“二人转”作品的欣赏、感受,从多个角度进行对比分析,帮助学生辨识作品的表现题材,理解作品与社会生活历史文化风土习俗的关系,感受作品的形象刻画,领悟“二人转”艺术的传承与创新。

7.捋一捋——“二人转”的表演特点。(用时:6分钟)

教师及时表扬肯定学生观点的独特性和创新性,在学生们所交流分享的观点的基础上,罗列要点,分类归纳,总结知识点,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二人转”的表演特点,并且以“唱得好听、舞得优美、说得风趣、扮得逼真、绝活精湛”去提炼概括“二人转”“四功一绝”的独特魅力,引领学生感受、理解东北人民奔放豪爽、热情火辣的性格,感受其中表演所传递的热爱生活,热爱家乡和热爱祖国的深情。

设计意图:深入探讨“二人转”的表演特点,领悟“二人转”艺术独特的地域风格、时代风格和文化内涵,感受东北人民的情感表达、生活态度和人文情怀。“二人转”的表演特点是本课的知识重要,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使知识系统化、可视化,有利于学生的理解记忆和掌握。

8.唱一唱——学唱“小拜年”片段。(用时:12分钟)

(1)示范展示:教师带领学生一同聆听歌曲演唱。

(2)重点突破:提示学生注意东北方言中的儿化音和滑音,以及明亮俏皮的唱腔特点,教师进行演唱示范。

(3)自主学习:本环节中,提供给学生学习的材料包括:学唱视频、东北大秧歌舞步学习视频、手绢花学习视频,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兴趣与水平,在平板电脑界面选择教学材料,用耳机自主学习,各取所需,实现分层教学。

设计意图:突出音乐教育的实践品格,给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实践,获得直接经验和表现技能;这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以多元多层次的教学素材和数字化的自主学习方案,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需要,有利于进行针对性的分层学习,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情况,自主选择学习素材,解决自身学习过程中的困难,有效解决“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

9.秀一秀——表演展示。(用时:4分钟)

教师创设了“班级迎新年文艺汇演”的情境,给学生分发手绢、纸扇、彩带等道具,学生在教师示范和带领下,全员参与演唱《小拜年》,模仿跳秧歌、转手绢、甩彩带,即兴创编,即兴表演,载歌载舞,营造欢天喜地的热烈场面。班主任协助教师平板电脑拍摄实时画面,运用平板电脑和大屏幕同屏技术,现场展现学生展演的实时影像。

设计意图:激发学生参与音乐表演和创作的兴趣,在实践中分享快乐,传递情绪,增强对“二人转”艺术形式的理解,增强艺术表现自信心,提高艺术表现水平。实时的影像投屏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情绪,提升学生的表现欲,扩大学生的成就感。

10.评一评——课堂总结与学生课堂评价。(用时:2分钟)

(1)教师组织课堂,平复学生的情绪。

(2)学生在平板电脑上在自评与组评量化表上分别对自己和其他成员在这节课的收获与表现进行打分评价。

(3)教师根据系统生成的数据反馈,进行点评,从积极参与、独立见解、歌声嘹亮、舞姿优美等方面进行表扬和鼓励。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自评和互评,记录学生课堂的学习情况,促进学生关注课堂行为和学习收获,提升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使学生学得轻松,学得主动,享受成功的喜悦,激励学习的信心

(4)教师进行课堂小结。

设计意图:对主题的拓展与升华,帮助学生树立透过音乐现象理解丰富的精神文化内涵,陶冶道德情操,提升视野和素养。

八、教学反思及点评

本课在学科核心素养的指导下,注重以学生发展为中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信息技术与音乐课堂教学相融合,通过可感可知的音乐体验通道,培育学生的审美感知素养;在教学过程中使用自主、探究、合作的方式进行学习,结合讲解、启发、游戏、学唱、多媒体视频等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时间轴、思维导图等可视化思维图像帮助学生梳理归纳,融会贯通,理解“二人转”艺术的独特的艺术特征和精神文化内涵,体会东北地域文化的人文风格,提升学生的文化理解素养;通过个人展示与信息技术相结合,运用平板电脑和大屏幕现场展现学生展演的影像,引导学生积极地参与实践和体验,勇敢地表演、创作,提升学生的艺术表现欲望,坚定学生的表现自信,提高学生的艺术表现素养。整个课堂集美感、动感、快乐感、科技感于一体,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本课目标明确,具体详实,教学思路清晰,设计合理,层次分明,环环相扣,步步深入,层层递进;教学素材的选取精巧用心,经典、传统、现代,代表性强,特征明显,具有代表性和时代感,有利于学生的全面感受体验和学习了解。

数字化教学手段的运用恰到好处,大大提高教学的趣味性、高效性。抢答、知识点测试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提高学习效果;即时的学情反馈有利于教师把握学情,调整课堂节奏;知识点微课为课堂增色不少,由此带来的呈现方式变换给学生不同的新鲜感,避免了注意力涣散,更有利于学生的自主学习;特别值得一提的亮点是自主学习环节,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兴趣,从教师所提供的素材库中选择学习内容,或学唱歌曲、或学习舞步、或练习绢花,使课堂表演展示精彩纷呈,大大提升了艺术表现整体水平。

教师生动有效的引导激励了学生的自主学习、团队协作精神,学生的表现可圈可点。学生们积极思考,参与话题,勇于发言,唤起情感共鸣,表达能力和对艺术的理解得到提升。但是,美中不足的是学生基础薄弱,缺乏锻炼,短暂的几分钟不足以很好地掌握歌曲演唱的技巧或舞步的技巧,而且相当一部分学生缺乏艺术表现的勇气和自信,在展示表演中没能充分展现。另外,本节课中平板电脑的功能仅停留在用于测试竞赛与呈现展示,音乐制作、创编等方面的软件在课堂上的应用仍需继续努力研究。

教育要面向未来,新媒体新技术的介入,必然会带来课堂教学的变革,这是时代的召唤。音乐教育是发掘美、创造美的教育,音乐教师竭力探索多元的音樂与奇妙的现代信息技术的融合之路,构建高效、智慧的音乐课堂,在具有艺术性、音乐性和创造性的音乐艺术实践中有机地渗透知识技能内容,并在学生主动参与的实践中探索音乐艺术的真谛,点燃学生们内心的音乐之火。

猜你喜欢

二人转
浅谈二人转艺术的现状及发展前景
浅析民间文化变迁的传媒推动力
二人转旦角表演艺术之我见
移动支付大战:从“二人转”到“三国杀”
新金球奖欲打破梅西C罗“二人转”
烽火中的二人转
二人转舞蹈的风格特点
漫谈二人转舞蹈源流
二人转的语言特征
我和姥姥的“二人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