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环境下中国主流媒体的使命与作为

2021-02-21李斐然

今传媒 2021年2期
关键词:主流媒体社会责任

李斐然

摘 要:主流媒体作为社会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与社会需求息息相关。本文通过对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进行分析,探讨主流媒体在未来应当如何强化自身功能,并试图在传媒、社会、国家三个层面发掘主流媒体创新实践与功能强化的意义与影响。在快速变化的社会环境中,深入考察主流媒体的自身功能,期待主流媒体更好地履行职责使命,是本文的目的與意义所在。

关键词:主流媒体;功能强化;社会责任;使命与作为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2-0048-03

在中国,主流媒体一直被视为最具权威性、影响力的媒体。伴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与媒介融合的发展,主流媒体从内容到形式,从体制机制到布局,都在发生着巨变,新的内容生产模式与舆论引导秩序正在形成。在新环境中,主流媒体进行了怎样的创新,又该如何强化功能、履行职责,本文将围绕这两个主题展开讨论。

一、新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创新实践

中国积极倡导并推进主流媒体的改革创新,用实践证明了主流媒体在适应新环境方面所做的努力,具体体现在生产、传播、内容三个层面。

1.生产层面。(1)生产主体上呈现出官方主控、民间参与的特征。随着传媒体制改革的深化和社会分工的细化,社会资本与民间力量也在一定程度上参与到主流媒体内容生产之中。主流媒体充分发挥市场优势,在确保自身导向正确的同时借助社会资本与民间力量,以更加积极的姿态参与到传媒市场竞争中来。如央视创造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朗读者》《经典永流传》《挑战不可能》等体现主流文化的一些节目都有民营制作力量的参与;(2)生产流程上呈现出一体化、开放化的趋势。在传统主流媒体内容生产过程中,从选题策划到内容生产,再到最后的播出报道,基本是按照单向线性的秩序逐步开展,各个环节呈现出一种作坊式的闭合状态。新媒体崛起后,这种封闭的内容生产场景开始被逐步打破,生产流程变得开放,策划、采集、制作之间的界限也变得模糊。在此过程中,许多主流媒体开始尝试打造自己专属的内容平台,如人民日报社的“中国媒体融合云”,新华社的“全媒平台”和“现场云”,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的“央视新闻移动网”,以及浙江日报报业集团的“媒立方”等。主流媒体抓住机遇,以开放化、一体化的内容生产模式为改革方向,提高了生产效率,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资源的浪费与内容同质化。

2.传播层面。(1)加强传播渠道建设。媒介融合时代背景下,主流媒体积极推进传播渠道的建设,加快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融合,综合运用报纸、广播、电视、互联网、手机等多种媒体手段,着力打造多样化、立体化的信息传播格局。例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台网并重、先网后台”为发展思路,持续推动“三台三网”的加速融合,同时把打造移动传播矩阵作为媒体融合工作的重中之重;(2)重视传播的互动性。主流媒体在坚持主流话语的同时,开始增强自身的互动性,充分利用社交化、场景化、碎片化等新媒体特征,以更为贴近民众的方式引导舆论走向,实现主流价值理念的传达。《人民日报》、新华社等新闻媒体通过“两微一端”的融合传播模式,借助评论、转发、点赞、投票等互动方式,积累了大量与民众直接互动的经验,在“对话”中重塑了舆论格局,增强了自身影响力,实现了价值引领。

3.内容层面。(1)题材上,在聚焦重大主题、主旋律等一些“硬”性题材的同时,进一步挖掘像人文历史、自然地理等“软”性题材,淡化意识形态色彩;(2)类型上,新闻报道、文艺节目、纪录片三大类型并举,以多种方式传递主流价值;(3)介质上,综合运用文字、图片、视频等手段打造内容产品,重视内容产品形态的多元性与互动性。例如,在2020年“春晚”中,中央广播电视总台采用5G、4K/8K、AI、VR等技术进行了大量创新,如通过8K/4K系统进行节目采编制作,首创虚拟网络交互制作模式(VNIS)实现全程VR直播,打造直播电影制作系统同步录制电影《2020·春晚》,联合淘宝网推出文化衍生品“团圆春碗”等,丰富了“春晚”的表现形式,有效提升了总台的影响力;(4)叙事上,着眼于“小人物、大情怀、正能量”的表达方式,以更接地气的方式讲好“中国故事”,传播社会正能量;(5)呈现上,增强内容信息的通俗性、趣味性和可看性,发力具有“短、频、快”特征的内容产品。《新闻联播》作为中国主流媒体新闻报道的典型形式,在面对国内新型的传播格局时也作出了一些创新与改变,如推出短视频栏目《主播说联播》,并通过微博、微信、抖音等多平台分发,在拓宽传播渠道的基础上增强了节目的传播效果。

二、新环境下主流媒体的功能提升

主流媒体之所以不断进行创新是因为新环境对其责任与功能需求发生了变化。为更好的肩负起传媒、社会、国家责任,主流媒体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强化自身功能。

1.价值导向的统帅性。主流媒体体现社会主流意识形态并传播主流价值观,这是它区别于其它非主流媒体的根本性特征。当下,复杂的社会环境与国际环境对主流媒体的价值传播与引领造成新困惑,也为主流媒体的创新发展带来了新挑战与新机遇。主流媒体只有坚守主流价值的统帅作用,持续强化自身功能,才能更好地引导舆论、凝聚力量,肩负起传媒、社会、国家发展的责任。

2.信息传播的专业性。民众接触媒体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获得和自己生活环境休戚相关的信息,可以说,传播信息资讯是主流媒体最为重要的职能。如今,人们生活在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种信息内容鱼龙混杂,更需要主流媒体发挥专业性,做好“把关人”,传递权威、高质的信息。尤其是在一些突发事件面前,主流媒体越能及时、公正、准确的提供信息,越能有效的稳定社会、提升自身公信力。

3.舆论引导的技巧性。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与新兴媒体的崛起改变了整个社会舆论生态,主流媒体的舆论引导能力也面临着新的挑战。面对这一情况,主流媒体要从实际出发,认真研究传播规律,学会因势利导,提升舆论引导的技巧性。提升舆论引导的技巧性要格外注意舆论引导的时机与节奏问题,时机早晚的选择与节奏疏密的控制,都会直接影响到主流媒体与受众沟通的效果。

4.舆论监督的客观性。正确认识舆论监督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发挥主流媒体社会公器的职责,对推进中国政治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如今,以网络为代表的新媒体在一定程度上强化了公众作为舆论监督主体的地位,但这种自发的网络舆论往往带有较强的感性化色彩,信息来源也难辨真假。主流媒体应当恪守专业精神,在进行舆论监督时保持客观性,从而以恰当的方式指出重点、引导舆论走向。

5.社会服务的贴近性。主流媒体还有社会服务的功能,包括社区服务、环境保护、公共福利、社会援助、专业服务、文艺活动、国际合作等。随着新媒体的出现,大众对媒体的实际需求发生了巨大变化,除了基本的信息需求外,还希望得到与自己生活相关的切实的社会服务。主流媒体应熟练运用媒介手段捕捉社会热点,深入了解民众的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贴近基层、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履行好社会服务职能。

6.文化传承的导向性。文化是社会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润滑剂”,而文化的传承又离不开媒体的传播。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时代,文化样态都不是纯粹一元的。在我国,除了主流文化之外,还有大众文化、精英文化、流行文化等多种文化样态。主流媒体作为国家主流意识形态的象征,在文化传承上应该具有导向性,即坚守主流文化的主体导向地位,以主流文化引领其它文化,做到主流文化主控、大众文化满足、精英文化表达。

7.社会预警的及时性。社会预警功能是指通过对现有信息的掌握,预见将要发生或是可能发生的社会危机,并及时向公众发出警报,也就是普利策所说的新闻媒体的“瞭望者”职能。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信息和人口等要素的流动性不断增强,社会危机发生和发展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这就要求主流媒体在危机发生之前进行快速预判,及时进行社会预警。如果主流媒体在灾难来临之时未能作出有效的反应,那么则有可能致使民众的生命财产遭受损失。

8.知识普及的通俗性。大到科技创新,小到生活百科,媒体一直是民众获取知识的重要渠道。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教育资源相对匮乏,主流媒体因自身具有覆盖面广、影响力大、专业性强等优势,在为民众普及知识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流媒体应注重知识普及的通俗性,站在民众的知识层面思考问题,充分考虑民众的理解能力,对一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性信息进行通俗化处理,切实服务民众。

9.娱乐休闲的审美性。随着大众文化的发展及娱乐方式的普及,人们对信息内容的娱乐性要求越来越高。相较于一些偏严肃的“硬”题材,人们更愿意接受带有娱乐性质的“软”内容,以此放松身心。对于主流媒体而言,在满足民众休闲娱乐需求的同时应该克服过度娱乐化的倾向,注重内容产品的审美性,以寓教于乐的方式进行价值理念与先进文化的传播。

三、新环境下主流媒体的责任担当

主流媒体强化自身功能是为了更好的体现责任与担当,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建设主流媒体引导下的新型传播格局。中国传媒业改革发展以来,非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改革远超于主流媒体内容生产领域的改革,前者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高于后者,这就导致以社会化媒体与自媒体为代表的非主流媒体开始呈现出“主流化”的发展趋势,而主流媒体自身的生存空间则被不断压缩。长此以往,主流媒体将从社会发展的引领者沦为跟随者,失去价值导向的优势地位。因此,主流媒体应当主动承担起引领中国传媒业发展的责任,推动体制、观念、技术、人才等多方面变革,加快转型发展的步伐,更好地传播主流声音、巩固主流意识形态,提升自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

2.确保社会系统的稳步运行。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社会矛盾频繁发生,引发社会性动荡的因素也在不断增多。在社会学家塔克曼看来,新闻不仅是对现实的描绘,更是对现实的社会建构[1]。主流媒体创新发展是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变迁,以协调多方力量解决或缓和中国在改革发展过程中出现或可能出现的矛盾与问题。相反,如果主流媒体不能根据环境变化变革内容生产,调整社会建构的方式,则有可能导致经济增长与社会发展脱节,甚至出现社会动荡与國家层面的危机。主流媒体作为相对独立的“第三方”,在配合国家和政府传播主流价值的同时,应充分发挥好消除疑虑、缓解矛盾的社会功能,加强社会凝聚与文化认同。

3.正确塑造、维护中国形象。国家形象是国家软实力的重要体现,而主流媒体又在对外传播中担任着主要角色。如今,我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与我国政治、经济大国的国际地位很不相符,严重影响到我们国际交往、国内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甚至造成我国文化交流中的“逆差”,严重影响到我国的“软实力”主权,给自身文化带来极大的被动[2]。因此,中国主流媒体应当进一步提升对外传播能力,主动承担起为中国崛起“保驾护航”的责任,摒弃“宣教思维”,以客观、公正、生动的方式讲述“中国故事”,树立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引导国际秩序向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

四、小 结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主流媒体的功能将会不断拓展与强化,其内容生产也同样处在一个动态发展的过程之中。主流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主动作为、勇于担当,充分挖掘并发挥自身优势,把握舆论引导的话语权,才能在日趋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中发挥最大效用。

参考文献:

[1]Tuchman,G.,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Construction of Reality,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1978.

[2]胡智锋,刘俊.主体·诉求·渠道·类型:四重维度论如何提高中国传媒的国际传播力[J].新闻与传播研究,2013(4):5-24.

[责任编辑:武典]

猜你喜欢

主流媒体社会责任
主流媒体回应网络谣言引导舆论策略思考
从市场经济的角度探讨主流媒体的改革
做好涉恐报道:媒体如何设置议程
主流媒体互联网思维的现状与实现路径探讨
打造医院里的“主流媒体”
浅谈大众传媒社会责任的缺失
论社会责任和企业发展的关系
企业社会责任与财务绩效研究
主流媒体如何在“反转新闻”中当好定音鼓
《新闻晨报》:如何不跟着某些“网红”玩“反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