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SWOT分析的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策略选择研究
2021-02-21杨秋婷
摘 要: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也是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运用SWOT分析对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内部优势和劣势、外部条件带来的机遇和威胁进行分析,并对全面、客观准确地对其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策略及建议,以期对日后进一步深入地对山地旅游农业研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关键词: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SWOT分析
中图分类号:F59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1)02-0033-04
引言
贵州省是我国典型的山地省份,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曾几何时,山地环境因其巨大的开发成本和特殊的禀赋条件成为制约贵州省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山地资源将变劣势为优势,成为贵州省发展的重要宝藏。2015年,习近平总书记考察贵州省时曾说过,贵州省农业发展要走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道路。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也是贵州省发展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的一条重要途径。不同于平原的是,山区的发展存在更多限制与挑战,而目前国内外多数旅游农业发展案例片面追求旅游业发展而逐渐丧失了农业本身的功能特性。在此基础上,利用SWOT分析法,对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内部环境的优势与劣势条件、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与挑战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以期能对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的合理开发和利用提供一定的参考。
一、相关概念与研究方法概述
(一)山地旅游农业
山地旅游农业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依托旅游业的发展进行农业生产活动的创新和改造,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的一种产地消费型新型农业。相较于农业旅游,山地旅游农业则是指立足于山地环境,以旅游市场发展的依托,以游客需求为导向,创新农业生产,推进农业的转型升级、农村发展和农民增收,通过旅游业和农业的相互促进、协同发展,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手段,其产业发展的落脚点在于农业的发展,基于以上分析绘制出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机理分析图如图1。
(二)SWOT分析法理论概述
SWOT分析法又称态势分析法,最初是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管理学韦里克教授于20世纪80年代提出。S、W、O、T分别指的是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机会(opportunity)、威胁(threat)。SWOT分析法最初被应用于企业管理方面,后来被多领域多行业广泛应用,是战略分析和决策的有效工具。
二、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SWOT分析
(一)研究区概况
贵州省地处中国西南腹地,是全国首个国家级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贵州省是世界知名山地旅游目的地和山地旅游大省,素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说,是全国唯一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全省国土面积17.62万平方公里,境内地势西高东低,自中部向北、东、南三面倾斜,平均海拔在1 100米左右,高原山地居多,山地和丘陵的面积占到全的省92.5%,属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2017年末全省常住人口3 580万人,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39%。近年来,贵州省围绕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依托山地资源,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探索出一条符合贵州省资源禀赋和民族特色的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之路。
(二)优势(Strengthes)分析
1.区位优势
贵州省背靠大西南,面向珠三角,是泛珠三角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贵州是西南地区五个省份中唯一一个与其他省份都相邻的省份,与川、渝、滇和桂等城市、省份相接,是联系华中、华南和西南地区的重要陆路交通枢纽和重要的物资集散重地。
2.资源优势
贵州省气候属于亚热带湿润性季风气候,雨量充沛,立体气候明显,有很多具有特色的生物品种,山脉众多,层峦叠嶂,水资源丰富,峡谷类型众多,素有“避暑之都”、“喀斯特王国”、“公园省”等美誉。贵州省有丰富的特色农产品,中药材种类繁多,茶叶种植面积居全国第一。山地丘陵面积占国土总面积的93%,森林覆盖率接近48.7%,远远超过全国平均水平,非常适合发展山地旅游农业。
3.文化優势
贵州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拥有灿烂多彩的民族文化,各民族古朴的文化传统和生活习俗保存完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在贵州省留下了具有丰富内涵的革命历史遗迹。贵州阳明文化、民族文化、酒文化、红色文化、特色农耕文化等具有原生性、稀缺性、多样性、神秘性特点,为开展山地旅游农业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山地旅游农业产业发展有了持久的生命力。
4.后发优势
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起步晚、起点低,是一项亟待开发的新型融合产业。而且贵州省的工业污染程度较低,生态环境气候良好,十分有利于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根据后发优势理论,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首先可借鉴或汲取其他国家或地区的开发思路和经验、教训,然后再根据本省实际情况量体裁衣,避免走以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之路,从而实现绿色、生态、可持续式的后发赶超。
(三)劣势(Weaknesses)分析
1.开发成本高,资金投入不足
山地旅游农业的开发立足于山地环境,较平原地区而言,山地环境由于其特殊禀赋使得其开发成本更高、难度更大。而贵州省山间小盆地和丘陵分布较多,是中国唯一一个没有平原支撑的省份,使得贵州省农业发展难以实现规模、机械化。由于贵州省经济发展仍较落后,各级领导干部对山地旅游农业的产业地位、政策措施、财政收入和管理职能没有完全定位,没有把山地旅游农业真正当做一个经济产业去培育,导致山地旅游农业的资金投入不足。
2.基础设施薄弱,专业人才匮乏
交通、网络、医疗、教育、食宿等配套基础设施是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基础,而人才支撑是基础的基础。贵州省属于欠发达地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受制于地形的影响,交通设施的建设依然艰难。其次是农业生产基础设施条件差,规模化、规范化、标准化生产难度较大,配套医疗、住宿等基础设施规范性差、层次低。另外,大部分山地旅游农业经营人员文化素质不高、经验不足,缺乏创新;精通于山地旅游农业产品开发包装和策划等工作的专业人才明显不足,高层次经营管理人才更是鲜见。所以,专业性人才的匮乏也成为了制约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重要因素之一。
3.品牌影响力弱,市场竞争力不足
因对山地旅游农业产品的宣传和认识不足,没有形成明确的市场地位,没有突出当地的品牌特色,品牌效应影响力弱;消费者缺乏关于山地旅游农业产品的相关知识,消费结构不合理;大多数旅游地仍处于“门票经济”阶段,生产者对山地旅游农业的农产品生产重视不够,没有充分发挥对农业的带动作用,造成了整体上品牌和形象的缺乏以及资源配置不当、市场竞争力不足。
4.生态环境脆弱
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将不可避免地要对当前的农业生产、旅游业发展进行改造。贵州省是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山多,平地极少,地表崎岖破碎,山地峡岩众多,限制了大面积的农作物生长,又阻碍了机械化生产;土地质量差,承受自然灾害的能力低,人口增长快而土地单产低,大规模地开垦土地,会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如此薄弱的生态环境在开发过程中很容易遭到破坏,一旦破坏修复更是极难的,这就导致山地旅游农业的发展受到严重的制约。
(四)机遇(Opportunities)分析
1.交通的改善
近年来,贵州省交通条件不断改善。2014年12月,贵广高铁正式通车,贵州省跨入“高铁时代”;2015年6月,沪昆高铁贵州东段正式开通,贵州省全面融入高铁网;2017年12月,贵州省第一条时速350公里的贵南高铁开工建设。同时,贵州省加大对农村公路的投入,实现了“乡乡通油路、村村通公路”。截至2017年底,贵州省公路通车里程19.44万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5 834.50公里,全年铁路、公路、水路货运量94 626.81万吨。交通状况的改善使得本地的旅游农业产品出去和外来产品的进入更为便捷。
2.经济格局的改变
随着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区域协调性发展更加凸显出其重要性。成渝经济区、长江经济带、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等跨区域经济区的发展也给西南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近年来,贵州省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良好,农村经济水平和农民生活水平获得快速发展。贵州省生产总值一直保持高速增长的状态,GDP增长率持续高于国家GDP增长率;2019年中国—东盟“一带一路”文化旅游交流周更是选择在贵阳市开幕,这一系列因素为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奠定了坚实基础。
3.市场需求的转变
从需求端来看,越来越多的人渴望回归自然、返璞归真。而人们对农业和旅游的需求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解决温饱”、“到此一游”、“走马观花”式的消费模式,而是更加注重对创新、生态、绿色上的消费。山地旅游农业因其特殊的生态气候环境使得其产品具备了绿色和生态的特性,更适合现代人们的消费观念,从而具备了巨大的市场潜力和良好的市场前景。
4.政策利好
2015年11月,贵州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山地特色高效农业发展的意见》主张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党的十九大提出的乡村振兴战略指出,加快推进农业产业的现代化,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作为我国扶贫攻坚的重点区域,贵州省脱贫攻坚进入了最后的决胜阶段。在这个特殊的时代背景下,充分利用好国家及省内各种支持政策努力发展好山地旅游农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威胁(Threats)分析
1.保护与发展的矛盾
发展就必然要对自然资源等进行开发,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等,同时由于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都是有限的,随着客流增多,势必会带来额外的负荷,这就面临着发展于污染的问题,可能会加剧环境的损耗。而贵州省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都十分的珍贵,同时也脆弱,对生态环境的不恰当破坏就有可能造成不可逆的损失,众所周知生态系统的可逆性和承载力都是较差的,所以贵州省在发展山地旅游农业时尤其要注意生態环境的保护,要有底线思维,守住发展的后发优势,避免陷入边发展边污染、先污染后治理的误区,这对贵州省来说也是一个严峻挑战。
2.区域之间的竞争
目前贵州经济社会的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市场化程度总体来说还落后于周边四川、重庆等省市,更是比不上广东、福建等已经发展较为成熟的省市。而且其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模式和产品具有一定的趋同性,而贵州省的品牌效应还比不上周围城市,所以,随着政策的释放和产业的升级,区域之间的竞争也将为升级,这也将给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带来一定的挑战。
三、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策略选择
(一)SWOT分析框架(见下页图1)
(二)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的策略选择
综上所述,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优势与劣势并存、机遇与威胁同在。用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的观点来看,优势和劣势、机遇与威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因此,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应当充分发挥好内部优势、克服并减少内部劣势,利用好发展机遇并合理规避威胁,以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省“大扶贫”、“大生态”战略的实施为契机,以农业升级、农村发展、农民增收为战略目的,以先培育一批示范性山地旅游农业目的地为战略重点,以在全省形成山地旅游农业规范化总体布局为战略核心,形成具有贵州省特色的山地旅游农业战略发展模式。
1.深化认识,转变观念,深刻理解山地旅游农业的内涵意义
贵州省发展山地旅游农业,首先就要对山地旅游农业的概念及内涵有深刻的认识,将旅游农业、农业旅游和乡村旅游等相关概念做好比较及分析,认识到山地旅游农业是依托于山地资源和一定旅游基础而进行的农业生产的创新和发展,它的本质和落脚点还是农业的发展,不能盲目追求旅游发展而忽视了农业原本的功能和特性。
2.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完善相关体制机制
贵州省开发山地旅游农业应当科学规划先行,结合贵州省大数据、大生态、大扶贫三大战略,再结合山地特色高效农业打造地方特色农业品牌的发展规划,实现山地旅游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等单位的联系,科学指导,生态保护,完善机制,实现旅游业与农业的良性互动发展。
3.提升档次,规范经营,培养一批专业服务人才
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短板在于乡风文明系统层,主要包括山地旅游农业产业经营管理不规范、发展质量良莠不齐、从业人员的素质和专业能力不够高等。因此,应当完善和规范产業经营管理,学习和借鉴国内外旅游农业发展的先进经验,并结合贵州省的实际情况,来提升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发展的规范化、专业化水平。产业的发展最终要靠人才来推动,应当加强服务人员的管理和培训,提高管理水平和从业人员素质,打造一批符合山地旅游农业高质量发展要求的专业人才团队
4.加大宣传,促进营销,打造区域知名品牌
贵州省山地旅游农业以提供农产品和休闲服务为主要手段,所以农产品的品质和丰富程度是其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条件。在山地旅游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提升产品品质,打造地区品牌,形成品牌效应,可以极大提高产品附加值,带动山地旅游农业及相关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荣.贵州省山地旅游SWOT分析[J].中国高新区,2017,(10):6.
[2] 杨秋婷.基于乡村振兴的山地旅游农业发展模式研究[J].经济研究导刊,2019,(3):165-168.
[3] 马国胜,李玲,宣雄智.苏州市“十三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SWOT分析[J].江苏农业科学,2017,45(4):307-310.
[4] 甄若宏,周建涛,刘华周,等.江苏发展高效农业的SWOT分析及发展对策[J].农业科技管理,2008,27(6):17-19.
[5] 伍冠锁,江兴瑜,衡燕,等.基于SWOT分析的南京休闲农业发展研究[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11):440-4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