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中思维导图应用策略浅议
2021-02-21史小玲
摘 要: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已经与目前的课堂要求严重不符,而科学合理应用思维导图成了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果的有效手段,更是数学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因此,文章围绕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整理、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五方面,对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效果进行了详细阐述。
关键词:数学教学;思维导图;应用策略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教师在课堂中的角色在逐步转变,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小学数学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如何合理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树立数学意识,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提高学生综合解决数学实践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
一、 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小学高年级数学知识是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的转变,加之受学生的学习任务、学习基础、个人兴趣等因素的影响,面对数学学习,学生的压力变得越来越大,厌学情绪初现苗头。部分学生面对简单的知识还可以应付,较为复杂多变的综合型题目,就无从下手,原有的一点学习兴趣便荡然无存。由于小学生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发展特征,大部分学生对数字以及图形都能够产生一定的兴趣,都容易被丰富的色彩表达、灵活多变的图画结构与多角度的知识拓展所吸引。面对这种情况,作为小学高年级数学老师,在教授和指导学生学习知识时,如何巧妙利用思维导图,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
小学高年级学生,积累了一定的数学思维和概括能力,具备了理解和绘制思维导图的技能,教师运用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开展教学,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有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学习《长方体和正方体》时,这堂课的主要内容是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但由于长方体和正方体两者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学生在学习这些知识时,往往有些“丈二和尚摸不着头脑”,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有时会混为一谈,对他们的区别和联系更是搞不清楚,这就为后面的学习造成了困难和障碍。此时,老师可以将“长方体和正方体”相关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模式呈现,通过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学生对当堂所学知识有了明确的认知,提高了学习效率,也提高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实现了学习内容的由浅入深、由易而难,使学生的学习层层递进,从而使学生对所学知识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有效杜绝了学生“吃夹生饭”或“囫囵吞枣”现象的发生。
二、 应用思维导图,帮助学生突破学习重难点
由于小学生认知水平、思维发展以及知识水平的限制,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掌握都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尤其对抽象性的数学概念和一些思维逻辑性较强的理论知识、空间图形的转换等的理解、掌握具有一定的困难。如果教师继续采用传统的“一言堂”填鸭式教学方法,“从头讲到尾”,很难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数学知识,而且很容易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和概念产生混淆,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的学习成效更是一塌糊涂。
面对教师“教”和学生“学”中这一问题,如何有效解决这一难点,就成为课堂教学研究的热点。那么,老师可以在课前将当堂或本节知识采取“思维导图”的方式呈现出来,通过思维导图中不同的图形结构、图形关联将所学知识直观、清晰地展示出来,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利用思维导图,从点到面、由易而难的开展学习,可以将那些容易混淆的知识点通过思维导图进行重点标注或圈点,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既对所学知识点能够全面理解,又能灵活应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通过这些图文并茂的思维导图,可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重难点,对学生的学习促进效果不言而喻。
例如,在进行六年级数学“平面图形”总复习教学时,由于其中涉及三角形、四边形等多种平面图形,这些图形各自既有独立的特点,但又有共性或联系,不同图形的性质与特点都有很大的差别,学生学习时就容易混淆,在综合应用题目解答中更是出错率极高。面对此类问题,教师在教学时可以利用黑板或者多媒体,将所学内容通过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边讲解边展示,既对所学知识进行了系统的复习,同时也帮助学生对各种图形的特征以及相互联系进行了梳理。一节课结束,一张完美的“平面图形知识网络图”呈现在同学们面前,这样既节省时间,又帮助学生对所学知识有全新的认识和升华,同时解决了教学中的难点。
三、 应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对小学数学提出明确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落实学生在课堂上的主体地位,实现课堂的人性化管理,促进学生综合素質的不断提高。因此,数学课堂中老师要采用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不断挖掘教材的深度和广度,充分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加强合作学习,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而思维导图是实现这一教学目的的有效方法,它既能将很多的知识点联系在一起,又能以系统、完整的图形展现出来,这种形象、严谨、易懂的知识体系图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自主学习。老师可以尝试让学生自行制作思维导图,在思维导图的制作过程中,学生会进行不同方式的思考与探索,萌发各种新的想法,会逐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终实现“自主学习”。
例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相关知识时,将平面图形当做树干,然后在树干上让学生画出相关的树枝,再在树枝上写出属于平面图形的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以及圆形等相关名称,并在这些基础上延伸出思维导图的“枝叶”——各种平面图形的特征、概念以及基本的计算公式等。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发现,有些图形在思维导图中是有交叉的,如“长方形和正方形”,学生通过绘图同时会掌握“正方形是长宽都相等的长方形”这一特点。这些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得来的知识,将会刻入学生的记忆深处,自主学习技巧会使学生受用终生。
四、 利用思维导图,协助学生完成知识的归纳整理
小学数学新课标要求教学中要注重联系实际,提高学生对数学的整体认识度,感受数学的整体性。归纳整理恰恰体现了这一要求,通过归纳整理可以将很多表面上看起来毫不相干,其实存在着千丝万缕关系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一个单元、几个单元或一册书的归纳整理,就成为实现数学学习“整体化”的重要手段。
数学知识都有一定的规律性,一个单元中往往会包含许多小的知识点,而这些知识点又是在不同的课时中学习的,学生在学完一个单元或者一册教材时,头脑中的知识比较零乱,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归类、整理,使得学过的知识在学生记忆深处形成知识网络。合理利用思维导图,可以帮助学生从散杂、片断式学习中理清知识脉络,对所学知识以单元或章节进行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便于学生复习时查漏补缺,这样既节约了学习时间,又提高了学习效率。
比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上册《圆》一章节中,我们可以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将本章内容分为圆的周长、圆的面积、扇形三个大的部分。对于圆的周长又可以从认识与特征、计算应用两部分进行整理,帮助学生理清知识体系;对圆的面积可以从圆的面积公式、圆环面积以及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三部分进行归纳整理;扇形部分可以从特征和应用两部分归纳整理。这样一来,呈现在学生面前的是一张有关《圆》这一章节所有知识点的知识网络图,包括概念、公式以及综合应用,学生只要对图中的知识点进行复习就可以做到对全章节知识的掌握。
五、 应用思维导图,提高学生综合解题能力
数学学习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综合应用为最终目标。而在小学数学的学习过程中,我们除了关注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更应该注重学生对所学数学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这就要求广大的数学教师在数学教学的过程中,不能仅关注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更应该培养学生解决数学实践问题的技巧和能力。而合理科学地应用思维导图,可以逐渐地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让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能更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以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提升分析解答问题能力,最终达到正确解题。
如在“不规则图形面积”计算中,学生对单个的圆或扇形等面积计算比较容易,但对不规则图形面积的解答就无从入手。在教学中,可以先通过分析“不规则图形面积”的组成,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解题思路后,利用思维导图引导学生理清解题的思路和计算顺序。只要学生能在老师指导下或独立完成思维导图,就可以实现对这道题目的解答,通过简单练习产生“举一反三”的学习效果。再如在教学“阴影部分面积”时,教师可以先对“阴影部分”面积中所蕴含的相关知识点进行讲解,之后将计算阴影部分面积的方法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展现在学生面前,引导学生利用思维导图中的计算方法对课本中的例题进行解答,教师给予学生针对性的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分析和解答问题,从而达到提高課堂教学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王海成.思维导图在小学高年级“空间与图形”课堂的应用策略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5.
[3]孙平.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究[J].才智,2018(36).
[4]左学军.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途径[J].课程教育研究,2018(38).
[5]章雪康.思维导图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使用探讨[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7(12).
作者简介:
史小玲,甘肃省平凉市,甘肃省泾川县荔堡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