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电媒作品价值评估参考算式及其设计原理

2021-02-21牛中奇

传媒 2021年3期
关键词:价值评估

牛中奇

摘要:电媒作品投入成本高、消费公共时间长,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尤为必要。本文尝试在问题存在的基础上,抽象出电媒作品价值评估参考算式v=q/t,并对其内在约束条件和实际应用效果进行考察。期望能为作品购买者或广告商提供客观参考依据,对市场预期起到一定帮助,使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早准确地实现。

关键词:电媒作品 问题存在 价值评估

所有音频和视频都以电为动力,包括广播、电视、电影、网络、手机等多种形态的传输显示载体,这类媒体可统称为电媒。由于电媒作品投入成本高、消费公共时间长,因此对其价值进行客观科学的评估显得尤为必要。而要靠近或达到这一目标,就必须探讨电媒作品价值发生的基础和机制,探讨人的存在与作品价值存在的关系,探讨影响价值发生的关键指标等。

一、问题存在

人类和个人的历史就是遇到问题、提出问题和应对问题、解决问题,或不应对、不解决问题,或不能应对、不能解决问题的过程,笔者将这一过程简称为“问题存在”。“问题”是我们置身其中的现实矛盾、冲突、困难和障碍等;“回答”是我们应对、解决问题的行为和活动。

1.问题存在的普遍性。从大的方面来说,人类有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法律、伦理、艺术等问题。从小的方面来说,日常生活中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你来我往等都是问题存在。问题存在的现实表达方式无法穷尽列举,因为每个社会团体、每个人在不同时空境遇中的具体问题存在都不一样,如果把他们的个别问题存在集合起来就是个无穷数,但被抽象为“问题存在”的这个本质是一样的,也就是“问题存在”是人的存在共性,具有普遍性。如果要简化人类问题存在或消除问题存在,必须消减人类欲望或灭绝人类欲望。消灭是不可能的,而消减欲望要靠人类自律。

2.人类问题存在永远在变化,在创新。与动物相比,人类除了在生存、安全、繁殖、游戏等基本欲望层面上不断地增量提质、变化创新外,还在真、善、美和富贵、权利、娱乐等意志欲望层面上增量提质、变化创新。不同地域、不同时空、不同种族,以及每个个体不同的问题存在都在变化,这种问题存在状态推动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进步,其增量提质和变化创新在不断满足着人们新的欲望。提出问题和回答问题会引发一系列主体认知、心理与情感情绪的反应活动,进而引发主体价值判断,如道德伦理、真假善恶、美丑爱憎、喜怒哀乐、忧痛烦愁、嫉妒羡慕等,这些活动不仅纠缠于现实的问题存在之中,而且又延伸、转移、催生成主体经济、政治、哲学、科学、法律、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领域的问题存在。也就是说,客观现实的问题存在是主体认知、心理与情感情绪反应活动及主体价值判断的发生动力,意识形态的问题存在即主观问题存在,是客观现实问题存在的替身和影子。意识形态问题存在与客观现实问题存在的表达途径和方式虽然不同,但就其运动过程和状态来看,两者是异质同构的关系。意识形态的问题存在遵循现实问题存在的一般规律,只是其价值的表达和实现形式不同。

3.通过问题存在探索意识形态作品的价值评估标准。笔者之所以提出问题存在的命题,目的是要探索和解决社会科学、艺术、媒体等人类意识形态作品的价值评估问题。相对于现实的问题存在,作品的问题存在是以符号、形式、结构等元素将现实的问题存在抽象、提炼、凝固为作品,这个被凝固为作品的“标本”,更便于人们从容地解剖、分析其在运动状态时的动力和轨迹。笔者首先探索电媒作品的价值评估问题,因为其本身具备一个关键的客观量化指标,就是每部作品有固定的时长,而且绝大多数电媒作品的问题和回答或者被作品明确标示,或者可以被明确抽象及置换出来,其意义表达是确定的。也希望通过电媒作品的价值评估将其思考和办法延伸到其他意识形态产品的价值评估中。

二、算式v=q/t的提出

电媒遵循的一个共同规律,就是流动。所谓电流、音頻流、视频流等,其相对于人的呈现首先是时间流,在时间流中呈现空间流,而视听流又服从于时空流。鉴于这一基本判断,信息的存在方式和接受方式必须遵循“流”规律,因此,制作和接受信息的方式就必然要遵循“时空流”的规律。

1.价值评估要素的量化标准和函数关系。如果能够找到信息流的制作和接受模式或基本模型,就可以为作品制作者提供一个基本原则,还可以为作品制作者、管理者、购买者等主体探索一个质量评判的客观标准。要达到这一目标,必须探索决定作品价值可以测量为数据的核心关键要素,舍弃其他非关键和干扰因素。这个模型要尽量简洁明了,用量化标准和函数关系来衡量作品的质量,最好像一个数学或物理公式。笔者认为,电媒作品的价值v与问题q和时间t这两个矢量密切相关,其函数关系为:价值大小与作品中贯穿的有效问题数及其回答成正比,与作品的时间长度成反比。因此得出算式:作品价值=有效问题数/作品时长,即v=q/t。价值v相当于平时所说的传播力等;有效问题q为作品总问题、主问题和分问题之和,单位为个;时间t为作品时长,单位为分钟。

2.有效问题是电媒作品价值评估的重要指标。因作品创作的内在规定性,一部作品必须且只能有一个主题即一个总问题。通常,总问题显型或隐型表达于作品标题,如果作品没有标题,则第一个主问题应为总问题。一般情况下,总问题下必有主问题和分问题,所以算式中的问题数q应为1加n个主问题再加n个分问题;特殊情况下还存在总问题中没有主问题和分问题,即总问题被直接回答,这时作品问题数q为1,其价值评估仍然符合算式v=q/t。有效问题是对受众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而在一个作品中往往存在一些无效问题,主要表现为脱离作品主题,即总问题和受众需求的无关问题、非必要问题、错误问题、答非所问等问题的总数,这些问题及其回答会占用有效时间,干扰、降低、甚至否定作品价值,所以要从总问题中减去。

3.电媒作品价值评估算式的衡量标准。首先,可将此公式比值的常数设为1,v=1时为一般状态,相当于考试的及格分数;v>1时,随数值增大,作品质量逐步向好;v<1时,随数值下降,作品质量逐步向差;v=0时,也就是有效问题为零的作品完全无价值。笔者运用算式v=q/t对一些电媒作品价值进行了评估实验。例如,央视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第一集《自然的馈赠》(时长48.5分钟),不计算作品影像表达的问题,只拣选和抽象置换解说词中的问题,其中总问题1个,主问题6个,分问题54个,共有问题61个,其价值为v=61/48.5=1.25。

三、电媒作品的时空结构

电媒作品制作、呈现、接受都要遵守时间流的线性结构,而其空间则是在时间中展开的虚拟现实。为了简单有效地解释算式v=q/t,可将电媒作品时空结构简化为类似几何学的点、线、面。它们虽然在物理上几乎不占空间,但经过人的认知、记忆、想象、推理、判断、完型等,会以虚拟时空的形式存在,对主体来说接近于真实存在。它们既是物理信息存在的点线面,也是人类认知信息存在的点线面,既是时间存在,也是空间存在。

1.有意义、有价值的信息源点是作品时空结构中的点。信息源点其本质是问题,或被创作者和受众等主体抽象置换为以问题的形式存在。这些问题有的以发问或疑问等显性形态存在,如《探索发现》《百家讲坛》《诗词大会》等一类的作品;有的以矛盾、冲突、情节等较显性形态存在,如电影、电视剧一类的作品;但大量的问题是在各类作品中以非发问、非疑问和非矛盾冲突的隐性形态存在,只要是针对受众需要回答的有价值的语言、符号、声音和镜头等都可以抽象置换为问题。例如,一个两只公羊拉开架势要打架的镜头,其中就隐含了为什么打、如何打、哪个能取胜等连续问题,对此很容易进行抽象置换,随后的连续镜头就可以回答这些问题。

2.电媒作品价值呈现过程中的拟力学结构及运动状态。作品中作为“点”的若干问题将客观时间切分为若干时点,同时又被客观时间约束并连接持续运动构成作品的“线”;点与点之间被客观时间和问题约束并与持续运动的回答构成作品虚拟的“面”,即虚拟空间;回答问题的虚拟空间被作为内容的人物和事件等信息扩张,并随之被时间和下一个问题拉回到线。在此过程中,客觀时间流推动作品延伸运动构成作品客观前行动力,问题及其回答构成作品主观前行动力和张力;同时,作品时间限定对问题及回答构成阻力和压力,其中问题又对回答提出约束规范限定。因此在作品呈现过程中,接受主体参与和创造的心理体验及情绪表现为两对互相制约的力之间的矛盾运动:其一为问题(即点和客观时间的推动力与有限时间的限定约束阻力)之间的矛盾;其二为面(即回答问题的空间张力)与线(即问题和有限客观时间共同构成的时点之限定约束压力)之间的矛盾。这两对力的矛盾运动在主体的参与创造中构成作品内在的心理、情绪的拟力学结构,它们在作品中共同纠缠、运动、奔流,使主体自陷其中不能或不愿自拔,于是,作品价值得以显现和实现。

3.问题的拣选计算是作品价值评估的核心工作。电媒作品价值呈现过程中的拟力学结构及运动状态实际情况应该非常复杂。不仅时间与问题的组合搭配有多种变数,而且问题与回答的形式表现多样。比如,有的总问题即标题之后直接进入主问题,有的对总问题做简要阐释说明后进入主问题;有些问题隐形包含于回答中;有些先回答后提问;有些分问题的回答不是集中在一处,而是分布在主问题内的两处或更多处。而如果问题即点不被回答成面,则客观时间和问题共同推进完成的线因无限定约束对象而陷入虚无,无意义、无价值,如果线上的回答即面不受客观时间和问题约束,虚拟空间就会无限放大、四处游荡、恣意妄为、散漫无力。因此,对结构性问题的拣选计算是作品价值评估的核心工作,不管问题的形态如何,回答的方式如何,它们都在客观时间的限定约束下运动,因此不影响价值评估算式的应用。

四、电媒作品价值的内在限定

所有作品都必须具有内在的独立自足性,正所谓古人讲的“气韵生动”。独立自足性要求作品的问题存在以现实问题存在为基础,但又区别于现实问题存在。作品的独立自足性由主题即总问题决定并运动、展开、存在,满足作品内在独立自足性、构成作品价值内在限定,主要表现为以下方面。

1.总问题的单一性和问题的连续性。作品必须且只能由一个主题即总问题启动。具体来说,就是作品中有一条连续不断的信息线流,这个信息线是环环相扣、层层递进、节奏分明的,看起来像是人物活动、事件发展、回答问题的自然展开。在此过程中,虽然作品客观时间是线性的,但如果问题之间不关联不成线,则无法形成完整有力的作品信息线。因此,要保证作品线的持续有力,必须首先保证决定作品去向的主题即总问题是单一的,而不是多个无关联主题包含在一个总问题中。同时,要保证总问题、主问题和分问题之间的血肉联系,就必须保证主问题由总问题引发出来,分问题由主问题引发出来;主问题围绕总问题,主问题之间存在必然联系;同样,分问题围绕主问题,一个主问题引发出来的分问题之间也存在必然的关系。因此,“主题的单一性和问题的连续性”构成作品价值评估的第一个内在限定。如果作品中存在一个以上主题即总问题,问题之间的信息不连续,则作品灵魂和运动力被分割,无法满足其自足独立性。

2.问题的有效性。作品中的问题必须是有效问题,即现实中的某问题存在对社会和主体问题存在的重要性、针对性、普遍性和迫切性。重要性、针对性和迫切性越强、普遍性越广,则作品问题的有效性越高、意义越大、价值越大。虽然现实问题存在对作品问题存在具有决定性,对作品价值起着重要作用,但并不必然被作者构建为作品价值。作品问题的有效性针对的只是已进入作品的问题,即针对总问题有价值有意义的问题及其延伸。比如,2020年的新冠肺炎疫情,它使所有人处于可能被传染的问题存在中,既对所有人提出问题,又需要所有人迫切回答。对作品来说,此类问题的价值是属于最高级别的。但并不是所有涉及这一题材的作品都有高价值,关键还是要看作品内在结构中的总问题、主问题和分问题及其回答所具有的重要性、针对性、普遍性和迫切性之价值。相反的,无效问题即非必要问题及回答、无关问题及回答、错误问题及回答等相对于作品总问题、主问题、分问题都是无价值无意义的问题存在,受众不仅不参与创造,还会脱离作品时空。无效问题会扰乱或打断作品之线,离散作品之面,减缓作品前行节奏和动力,必然浪费有限时间,降低作品价值。因此,“问题的有效性”构成作品价值评估的第二个内在限定。

3.问题的结构性。如果满足了前两个内在限定,接着要讨论的就是,在作品中多大的问题、什么样的问题才能进入算式v=q/t参与价值评估?能否进入算式,关键要看作品的时长和总问题、主问题、分问题及其相互关系,一旦作品总问题被确定,就必须在作品的规定性之内衡量某个或某种问题存在是否能构成主问题和分问题,从而确定其是否能进入算式。衡量的标准就是问题及回答是否在作品中起着结构性作用,是否构成作品的线和面,而不是让所有大大小小的问题都进入作品价值评估。比如,当一张桌子是作品总问题时,其面、腿、枨等构成主问题或分问题;如果作品总问题变成一个家庭的家具,则桌子和凳子、柜子等变成主问题或分问题,而桌子的面、腿、枨等就不再是结构性问题了;如果总问题是一个家庭的财产,则家具和土地、存款、房产、交通工具等构成主问题或分问题,而桌子就不再是结构性问题了,也不能构成作品时点。

所以,“问题的结构性”构成作品价值评估的第三个内在限定。需要强调的是,作品结构性问题存在之内的非结构性问题存在虽然隐形于作品底层和暗处,但就像江河的旋涡和暗流,其变幻莫测和激荡涌动恰恰构成了作品虚拟空间无法捉摸和耐人寻味的持续张力及作品的真实生动丰富性,特别表达于艺术作品意象和电媒作品影像对现实客观问题存在的真实呈现。

五、电媒作品的价值评估

如果作者在策划书、脚本、剧本中能够参照算式要求标注其作品的总问题、主问题、分问题和作品主线、分线,对评估者来说就比较方便了。要做到这一点,必须首先对作者提出算式要求,同时评估者、把关者、预订者、购买者等也要熟悉并遵守算式要求。

1.电媒作品价值评估最好从策划阶段就开始。这一阶段的评估对象主要为策划书、脚本、剧本等。过去和目前,我们见到的作品策划书都比较概括,多是主观描述,衡量其价值也主要依靠主观判断,很难在策劃阶段对作品的预期价值给出相应的保证。如果参考v=q/t算式进行预评估,就应该首先参照重要性、针对性、普遍性和迫切性之价值对策划书涉及的作品主题、题材、体裁等价值做出评估,看作品时长和策划书对总问题、主问题、分问题及回答的思考和设想,然后用公式计算就可以基本确定作品的预期价值了。策划书评估适用于专题片、纪录片、活动、访谈和电影、电视剧、广播剧等电媒作品。需要脚本或剧本的作品在策划书评估完成后,还应参照v=q/t算式对其脚本、剧本进行评估。如果没有策划书只有脚本或剧本,也可以只对脚本或剧本进行评估。虽然有的作品会在完成过程中消减预期价值,有的会增强预期价值,但只要参考算式v=q/t的规则执行策划书、脚本、剧本,作品的价值就不会离评估值很远,而且大多数会增强预期价值,因为现实和作品的问题存在总比设想要复杂和丰富多彩。

2.对成片的价值评估难中之难,是对隐型问题和较隐型问题的抽象置换。等作品完成后,对照策划书、脚本、剧本和实际完成情况,可以参考算式v=q/t再评估作品的价值。但在成片阶段的评估,还需要考虑结构性影像的问题存在,同时要判断作品的真实性、有用性、有益性、有关性和有趣性。有效问题、有效回答和无效问题、无效回答的拣选和计算,特别是对隐型问题和较隐型问题的抽象置换,前文已经做过阐述,但要在实践中比较准确地运用,还需要一定的经验积累,最好由一些经过训练且有电媒作品价值评估经验的专业工作者来不断地实践和验证。

3.算式V=q/t以外的价值评估仍需探讨其他判定标准。算式V=q/t虽然适用于作品策划、脚本、剧本和批准、购买、制作、播放、播放后等所有环节的价值评估,但评估环节越靠前越有意义,如果继续等着收视率、收听率、上座率或网络推送后再评估作品价值,所有成本已经发生,只能是总结经验和教训,或者亡羊补牢。评估后如果预期价值高,就可以参照策划书和脚本、剧本中的关键要素确定投入创作的资金、人力、设备和时间等,这些因素中人力是核心,虽然名人和明星等公众人物参与到作品创作中必然会增加作品价值,但这仍然不是决定作品价值的核心关键要素,而与成本和机会有关,不能体现在算式中,只能由主观判断。

如果实现了作品价值的算式评估,会对市场预期起到极大的帮助,也为作品购买者或广告商提供了客观依据,使作品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及早准确地实现。算式v=q/t还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和大量的实践验证,关于非电媒作品的价值评估问题还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索。

作者系宁夏广播电视台原党委委员、副台长

【编后语】本文系《问题存在与电媒作品时空结构及价值评估算式》的节选部分(宁夏版权局审发作品登记证书,登记号:宁作登字-2020-A-00000187)。该文是作者立足多年一线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验、全国各地广播电视机构实地调研,以及中国新闻奖等评选经历的基础上,深入研究后的思辨性理论成果,秉承抛砖引玉、诚心就教的学术态度,期待得到业界和学界的讨论批评及意见反馈。

猜你喜欢

价值评估
实物期权法在电子商务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市场法在企业价值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大华股份公司价值评估研究
基于非财务指标的互联网企业价值评估研究
新三板生物医药企业价值评估问题研究
价值评估方法理论综述
近海环境资源价值评估探讨
企业并购中的财务问题及对策
湖南省多功能农业发展价值评估
跨国并购企业价值评估问题与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