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体验式学习”中提升学生音乐欣赏力
2021-02-21邵荣
邵荣
【摘 要】体验式学习,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审美理解、判断,进而捕捉到音乐内在的“意味”。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融入视听盛宴、融入身体律动、融入思维想象,从而激发学生的情感,深化学生体验,积淀学生的乐感。通过体验式教学,进行综合性、立体式的育人,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关键词】小学音乐 体验式学习 音乐欣赏力
音乐课堂“体验式学习”不仅关注学生获取音乐乐理知识、习得音乐技能,更为注重的是学生音乐学习内在的生命气息、激情等。体验式学习是一种综合性的学习。所谓“体验式学习”,是指学生借助于聆听、演唱、演奏、表演、创编等展开的一种实践活动、行为。体验式学习有助于发展学生的音乐感受力、体验力、表现力。体验式学习,能让学生对音乐作品形成审美理解、判断,进而捕捉到音乐内在的“意味”。体验式教学“让音乐属于每一个人”。通过体验式教学,进行综合性、立体式的育人,发展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
一、融入视听盛宴,激发学生情感
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但对音乐的欣赏、体验不仅仅限于听觉。视听融合是音乐欣赏的一种常态。在静静的聆听之中,我们的眼前会产生一个个鲜明的形象,脑海中会诞生一个个场景,这就是一种视听融通、视听协同的欣赏。视听融合是人欣赏音乐产生联觉的重要路径。通过这样的一种联觉,会出现音乐欣赏通感现象。在音乐欣赏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感受、体验音乐的旋律线条、高低错落的音符、长短不一的节奏等。通过视听融合的欣赏,不仅能让学生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更为重要的是把握作品的形式。
如教学苏少版音乐二年级下册《小狗圆舞曲》时,笔者根据其节奏特点——“四三拍”,表现内容,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聆听,初步把握乐曲的整体性的欢快、活泼的旋律。通过整体性的聆听,让学生感受、体验音乐作品的欢快、活泼之美,从而激发学生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分段聆听,并让学生观察旋律线的变化。在欣赏的过程中,学生能明显地感觉到《小狗圆舞曲》的三段风格,即从“热烈、欢快”走向“优美、安静”,又从“优美、安静”走向“热烈、欢快”。这样的旋律变化,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有学生说,第一段表现了小狗的欢快,小狗可能在快乐地玩耍;第二段可能是小狗累了,在安静地休息,也有可能是小狗累了,睡着了,正做着美梦呢;第三段可能是小狗又继续地快乐游戏;等等。在感知音乐的过程中,学生会主动、积极地思考、想象,从而深度理解作品的本质内涵、精神气息等。音乐视听欣赏开拓了学生的音乐视野。
融入视听盛宴,激发学生的情感,教师还要善于创设情境。因为良好的情境能丰富学生的情感,能让学生置身于其间,从而受到心灵的濡染。在视听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视听能力,而且也能润泽学生的心灵。视听融合的音乐教学,让学生获得了多重的感受、体验。在视听中,学生尽情地畅享音乐!
二、融入身体律动,深化学生体验
所谓“律动”,是一种伴随音乐节奏、节拍而进行的一种活动。律动时将身体、动作、音乐、情感等融为一体,因而能深化学生的音乐感受、体验。成人的律动有时候尽管不表现、不诉诸身体,但在其身体内部、心灵内部还是会悄然进行的。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不成熟等特点,律动时通常都需要借助于身体来表达,这就是“体态律动”。作为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身体律动,引领学生的身体律动,让学生的身体、精神等伴随着音乐的旋律、节奏等舒展放飞。
著名音乐教育家达尔克罗兹深刻地指出:“人们可以通过身体运动将内心情绪转化为音乐,因此首先要掌握的乐器就是人的身体。”在音乐教学中,引导学生将视听与身体反应等结合起来,就能让学生理解音乐、表现音乐。以欣赏苏少版音乐五年级下册的管弦乐曲《瑶族舞曲》为例,该乐曲分为两个主题乐段。在A乐段的欣赏中,笔者让学生拉开课桌,在教室中间画了一个大大的圆,让学生绕着圆圈走动、表演,从而创设学生体态律动表现的时空。其中在A乐段的欣赏中,学生用缓慢的、柔和的步伐来表现,其身体充分舒展、解放,营造着一种幽静的意境;在B乐段的欣赏中,学生的步伐加快、速度加快,有学生甚至挥舞着手臂来表达其欣赏音乐的情感,从而将音乐内在的热闹、活泼、欢快的场景表达出来。通过身体律动,将无形的音乐有形化。这样的一种身体律动,促进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提高了学生的音乐欣赏参与度,让学生在积极的课堂学习氛围中理解音乐、欣赏音乐、掌握音乐。
身体律动是一种原本性的音乐教学。通过身体律动表现,学生能清晰地感受、体验到音乐的变化,进而能够理解乐曲的ABA结构。从某种意义上说,音乐出于动作,动作出于音乐。身体律动形成了以“体感”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体系。这种以“体感”为核心的音乐教学体系,关注学生的音乐感受力、表现力。
三、融入思维想象,积淀学生乐感
音乐学习不仅仅是“知”的积累,更是“感”的沉淀。在音乐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展开音乐思维,放飞学生的音乐想象,从而积淀学生的乐感。在音乐欣赏中,教师要提升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联想、想象等,再造形象,从而让音乐审美形成一種审美意象,并让意象拓展、升华为理性认知。
当下,学生在音乐课堂上的学习体验有点肤浅,究其根本是因为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缺乏深度。音乐欣赏,不仅仅要把握音乐作品的内容,要引导学生进行音乐审美感知,更要引导学生判断、创造和表达。从感性到知性、从知性到理性,是学生音乐学习的审美路径。经历这一过程,就能深化学生的音乐审美体验。以苏少版音乐四年级下册《花之圆舞曲》为例,这首管弦乐是俄罗斯著名音乐家柴可夫斯基的芭蕾舞剧音乐《胡桃夹子》中的选曲。笔者引导学生用听、动、唱、舞等多种方式,让学生感受圆舞曲特有的韵律、节拍,并获得愉悦感。笔者首先让学生进行完整视听,从而感受圆舞曲的特点。其中,在第一乐段两个主题的教学中,笔者采用了边听音乐、边看图谱、视听结合等方式,引导学生将无形声音转化为有形图像。在第二乐段欣赏中,让学生运用较简单的动作来表现音乐作品的内在节奏、旋律、情感、形象等特点,从而激发学生想象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时的场景。在评价学生的身体律动时,笔者不是关注学生的动作是否优美,而是关注学生的身体律动与音乐的内在节奏、旋律是否合拍,关注学生的身体律动是否能表现音乐的舒展、流畅感觉,是否能表现糖果仙子与众仙女群舞的翩翩风采,等等。通过诸种感觉相互交叠、影响,较好地积淀学生的乐感。
融入思维想象,能让学生的音乐审美欣赏具有一定的深度。体验不能仅仅停留在感觉、知觉的层面,而必须渗透学生的心灵。“听”“观”“动”“悟”是音乐体验教学的一种模式,能促进学生的音乐发现、音乐探索、音乐协作、音乐评价。作为教师,应当对教学内容恰当组合,引领学生走进丰富多彩的音乐世界,从而让学生通过感受音乐、体验音乐,领略到音乐的风格、特点,积淀音乐的文化与精神,这样的音乐教学才是一种丰富的审美性体验教学。
【参考文献】
[1]廖乃雄.音乐教学法[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5.
[2]杨海军.新教师课堂教学应重视三个方面[J].教学与管理(小学版),2019(6).
[3]贝内特·雷默.音乐教育的哲学——推进愿景[M].熊蕾,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11.
[4]杨立梅,蔡觉民.达尔克罗兹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
[5]叶丽慧,单森权.“实践了”不等于“体验了”——走出音乐体验教学的误区[J].中国音乐教育,20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