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生态补奖 催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草原
2021-02-21耿国彪
耿国彪
沿着一条平坦的水泥路向前,走过一片金黄色的草甸,就来到了“七一勋章”获得者、萨如拉图雅嘎查党支部原书记廷·巴特尔的家。廷·巴特尔扎根草原47年,带领牧民蹚出了一条生态优先、高质量发展的现代畜牧业改革之路。从廷·巴特尔刚到萨如拉图雅嘎查时牧民人均收入只有40元,到现在人均收入3万多元,这片草原的生态和经济实现了双赢。
在廷·巴特尔的带领下嘎查的牧户坚持少养精养、算账养畜,不断进行品种改良,实现了利益最大化,每年纯收入达40万元,同时也实现了由数量增收向质量增收的根本改变。
经过划区轮牧、优选草种、改良牧场、棚圈建设,廷·巴特尔把当年嘎查植被最差的盐碱滩改造成一片水草丰美的牧场。如今,廷·巴特尔的草场牧草长得有半人多高,开满了白色、蓝色、红色的花朵,远远望去,简直就是一个花的海洋。在他的带动下,牧民的环保意识日益强烈,每家都在减小畜养大畜,自发加入到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队伍中来。
“这都是国家草原生态补奖政策好呀,让草场能够休养生息,牧民能够持续增收。”廷·巴特尔对记者说。
为促进草原生态稳步恢复和牧区经济可持续发展、不断拓宽农牧民增收渠道,2011年开始,我国在内蒙古、新疆、西藏、青海等13个省区,657个县、旗(团场、农场),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目前,该政策已实施两轮,落实禁牧面积12.1亿亩,草畜平衡面积26.1亿亩,取得了很好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十年来,国家累计投入资金超过1500亿元,1200多万户农牧民受益,草原生态持续恢复,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草原无序利用、过度开发、严重过牧的状况得到扭转。据监测结果显示,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从2011年的51%提高到2020年的56.1%,鲜草产量达到11亿吨。13个实施补奖政策省区的农牧民人均每年得到补奖资金700元,户均增加转移性收入近1500元。
草原生态补奖催生了丰美的草原
草原资源既是生态屏障,又是农牧民重要的生产生活资料,有效保护和合理利用,可以持续发挥草原生态和生产双重功能。过去由于长期过度利用,草原出现大面积退化,严重影响农牧民增收。经过前两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农牧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草原牧区生态生产生活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有力促进了草原牧区绿色高质量发展,深受广大农牧民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经过10年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草原生态持续改善。全国近12.1亿亩草原通过禁牧封育得以休养生息,26.1亿亩草原通过季节性休牧轮牧和减畜初步实现草畜平衡,草原承载压力显著降低,草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等生态功能逐步恢复。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1%,比2011年提高5.1个百分点。”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负责人说。
内蒙古自治区是草原大区,草原面积达11.38 亿亩,占全区土地面积的64%,占全国草原面积的1/5,是我国北方生态安全屏障的重要组成部分。
长期以来,内蒙古自治区围绕筑牢我国北方重要生态安全屏障战略定位,持之以恒推进草原生态保护与修复工作,草原保护修复取得显著成效,全区草原植被平均盖度达到45%,处于21世纪以来最好水平,草原退化趋势整体得到遏制,草原生态持续向好。
“草原的变化肉眼就能看出来,以前风沙大的时候白天屋里都要点灯,草场沙化严重,牛羊基本上没有草吃,自从有了生态补奖这个好政策,政府给我发了禁牧补助,不让放牧了,但收入也有了保障;近两年来感觉草场在逐渐恢复,风沙变少了,草也变多变绿了。”内蒙古锡林浩特市脑木更苏木牧民乌力吉高兴的说。
锡林浩特市宝力根苏木巴彦淖尔嘎查牧民朱宝忠是草原补奖政策的受益户之一。去年夏秋锡盟部分地区遭受了旱灾,但他家的7000多亩草场依旧可以打4000捆牧草,能够满足自家牲畜过冬。他算了一笔账:“我们家草场一亩能出60多斤草,要是按市场价一捆草22块钱算的话,4000捆就是8.8万元钱。”他告诉记者,过去一年买草过冬的费用就有五六万元钱,现在自家牧场的草长得又密又高,野生动物也多了。
2011年,国家在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率先启动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当时,按照草场载畜量,朱宝忠家的1000多只羊要减少到600只,听说要减少羊的数量拿补贴,朱宝忠怎么也想不通。后来,草场恶化,牛羊没草吃,他不得不开始尝试着改变。减少牲畜后,按一亩草场补贴1.71元,朱宝忠家的7000多亩草场,总共能拿到1.3万余元的补贴。他用这笔钱加上其它补贴,新盖了棚圈、机井房、储草棚,进行了羊种改良,生产生活条件一下子改善了。通过几年的实践,朱宝忠彻底想明白一件事:在增加收入的同时,更重要的是保护好草原生态环境。
盛夏时节,甘肃省瓜州县双石公路两侧的草原上,红柳、梭梭、芦苇等植物在微风中起舞,白鹭、黄毛鸭等野生候鸟在湿地中觅食,“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和谐画面又映入了眼帘。
“以前,我们很多人不明白超载放牧等破坏草原生态的行为是违法的。这几年,通过普法宣传,我们既了解了草原保护的法规制度,也认识到了保护生态的重要性。”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巴兔村农牧户解朝明告诉记者,草原生态补助奖励政策实施以来,退化的瓜州县锁阳城镇东巴兔村草原又变绿了,昔日因牲畜啃食而低矮光禿的草场重新焕发了生机,“通过推行舍饲养殖,牲畜由过去的散养、滩养变成现在的圈养,政府发放了饲料粮,落实了草原补奖禁牧补助资金,每年还能拿到1万多元的补贴资金”。
在甘肃省肃北县每到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时,都是各乡镇干部最忙碌的时候。各乡镇都要组织牧民进行“签字画押”,确保年底前将补奖资金发放到户。
这一天,盐池湾乡办事处挤满了来自各村的牧民群众,大家正在乡政府工作人员的引导下确认自家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发放信息。今年78岁的鲁布生老人,是盐池湾乡纳仁郭勒村牧民,他也早早来到办事处,在草原生态补贴奖励资金发放表的最后一栏签上字,按了手印,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鲁布生老人说,自己和老伴,每年享受草原生态补贴奖励资金7万元。自从享受草原生态补贴奖励政策以来,虽然家里的牛羊越来越少,但是日子却越过越幸福。
“牧区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重要抓手。自2011年起,中央财政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以来,10年时间切实推动草原保护工作取得实效。牧区的生产生活方式有了改变、牧民收入不断增长,全县草地退化趋势初步得到改善。”肃北县相关负责人说。
甘肃省天祝县是一个地处山区的藏族自治县,得益于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落地实施,草场退化的窘况开始逐渐改变,牧民们也找到了一条持续健康发展的康庄大道。
一场春雨过后,草木很快吐出新芽,长出了嫩叶。看着远处的草场绿意渐浓,抓喜秀龙乡牧民藏多吉心里踏实又高兴:“今年的草场肯定比去年还要茂盛!”
对于藏多吉这样的牧民来说,草场就是赖以生存的家园,草场长得茂盛就意味着能有好的收成,这是他们最大的幸事。然而,几年前,因过度放牧引起的草场退化,直接影响了天祝牧民,让他们的收入逐年缩减。“都是因为放养的牛羊太多了!草场一年比一年糟糕,牛羊成活率上不去,收入逐年下降。”松山镇芨芨滩村牧民李清泳坦言:“那几年,草还没有结下草籽,牛羊就吃光了,看着草场逐年退化,大家都十分担心。”
从2011年起,天祝县按照政策规定,在全县划定了基本草原,推行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定了草畜平衡、禁牧休牧和草原承包经营权流转管理办法,规定了禁牧区域和面积。牧民们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纷纷压减牛羊数量,自觉保护草场、保护家园、保护生态。李清泳说:“经过逐步禁牧草畜平衡之后,草场恢复了原样,曾经‘拉着羊皮都不粘草’的草场都变成了优良的草场,牧民们别提多高兴了。”
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的实施,不仅惠及了天祝县广大牧民,更有效加快了生态文明建设进程,为构筑石羊河流域生态安全屏障奠定了坚实基础。草原生态保护补奖政策实施以来,天祝县草甸草场禁牧区牧草盖度、高度、产草量较2010年都有了较大提高,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共赢之路在天祝逐渐延伸。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补奖政策的实施,让保护生态、协调发展、和谐共赢的理念逐步转化为广大农牧民的自觉行动。近年来,我国草原工作取得一系列新成绩,草原生态状况持续改善。数据显示:2020年,全国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56.1%,全国鲜草产量突破11亿吨,全国重点天然草原平均牲畜超载率下降到10.1%,比2011年下降17.9个百分点。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草原生态系统整体仍较脆弱,生态承载力和环境容量不足,草牧业现代化水平仍较低,牧民增收形势仍较严峻,草原保护修复正处于爬坡过坎、不进则退的关键阶段,需要进一步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十四五’期间,我国决定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始终保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定力和强化草原生态保护的坚定决心。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必将进一步巩固提升草原保护修复成果,促进草原生态环境持续改善,为实现草原牧区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双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建设美丽中国作出积极贡献。”该负责人说。
草原补奖机制推开牧民幸福之门
过去,我国草原畜牧业沿用传统粗放的放牧方式,草原超载过牧,牲畜舍饲圈养比例底,良种覆盖率不高,冬季饲草短缺。补奖政策既考虑了草原生态保护,又兼顾了生产发展和民生改善;既考虑了补偿牧民损失的合理性,又兼顾了草牧业转型升级的必要性。
长期以来,草原牧区生活艰苦、生产粗放、牧民贫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最大难点。补奖政策将资金的80%以上直接补贴给1200多万户农牧民,增加政策性收入,使农牧民有了托底;同时支持发展现代草原畜牧业,增加家庭经营收入,实现“禁牧不禁养、减畜不减肉、减畜不减收”,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水平明显提升,让贫困群众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成为了现实。
近年来,伴随着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实施,新疆自治区奇台县草原保护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草原生态环境改善,也促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和农牧民的转型升级。
最近,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的村民热甫哈提·马尔海就把自己家的几十只羊加入到了村上的合作社,他说:“现在我们下来以后,把这些羊交给合作社入股,我们还要拿草原补贴,这样下来我们一家一年能拿差不多两万五千元钱,再就没有破坏草原的事情了,山也是绿绿的,水也是清清的。”
为了推动传统草地畜牧业向集约化、规模化经营的现代草原生态畜牧业转型,奇台县大泉塔塔尔族乡大泉湖村以村集体的名义开办了牛羊养殖专业合作社,让草原畜牧业从量变转为质变,形成了“合作社+牧民+基地”的发展模式,吸引了许多村民加入。
牛羊都加入了合作社,环境美了,来到大泉塔塔尔族乡旅游的人也与日俱增,热甫哈提·马尔海又盖起了农家乐,发展第三产业。从牧民变为个体户,热甫哈提·马尔海真正体会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他告诉记者:“现在我们开始二、三产业联合稿,盖一个农家乐,再盖一个小一点的超市,增加我们家里面的收入,把我们的日子过好一点。现在政策这么好,所以我们要努力干。”
由于草原补奖政策的实施,奇台县大多数草场实行了禁牧,这让许多牧民开始自发的改变生产方式。奇台县吉布库镇南湖牧业村的博腊特也打破以往散养、滩养的放牧方式,通过育肥羊发展经济,收入也在逐年增加。博腊特告诉记者:“我原来山里放羊,现在就保护草场。现在国家政策好,我们一年下来一个羊上面多挣100块钱,我1000个羊就能掙下10万块钱,现在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
这段时间,巴里坤哈萨克自治县石人子乡韩家庄子村牧民按南的心情特别好。前不久,按南领到了近1万元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距离他实现办“牧家乐”的愿望又近了一步。
按南是村里公认的放牧好手,全家3口人。虽然按南已经4年多没有在冬季转场放牧了,但一家人的生活依然过得有滋有味。在按南看来,这一切得益于国家实施的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从2011年起,新疆自治区全面启动草原补奖机制,旨在通过实施禁牧补助、草畜平衡奖励、牧草良种补贴和牧民生产资料综合补贴四项措施,保护草原生态,保障牛羊肉等特色畜产品供给,促进牧民增收。自此,按南每年可以从石人子乡财政所领到一笔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资金。
实施草原补奖机制之后,按南利用冬闲时间,学习了种植和养殖技术,他说:“现在提倡舍饲养殖,科学育肥。我给自家的牲畜棚也修了暖圈,羊羔的成活率提高了。”
近几年,巴里坤县全面落实草原补奖机制后,草原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游客也多了起来。按南和妻子奥英想开一家具有蒙古族特色的“牧家乐”。今年冬天,听说石人子乡举办了创业培训班,按南和奥英第一个就报了名,按南说:“这两年,我们一家人生活得越来越幸福。”
“草原补奖机制的实施为实现巴里坤县草原牧区‘转人、减畜、转移生产能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有效激发了农牧民保护草原生态环境的积极性。”巴里坤县政府负责人说。
据了解,自2016年起实施新一轮草原补奖机制,新疆自治区共惠及全疆30万户左右的农牧民,每年户均增收约8000元。新疆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说:“今后将深入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进一步加大草原管理力度,严格落实草原奖补制度,狠抓草畜平衡,实现草原经济发展、‘休养生息’两不误,让新疆草原更绿更美。”
2016年新一轮草原奖补政策落实中,甘肃省肃南县核定载畜量为83.53万羊单位,当年实际载畜量为93.71万羊单位。按照2016年〜2018年三年减畜工作方案,肃南县要完成10.18万羊单位减畜任务。
肃南县结合草地生产力,对各乡鎮适宜载畜量和减畜计划进行分解,将牧户落实禁牧草原管理和草蓄平衡制度同草原生态保护奖补资金挂钩,通过压缩牲畜规模、加大出栏等措施,全面完成了10.18万养单位的减畜任务。
肃南县桦树林生态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应运而生就是借了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的东风。该合作社理事长李雪云向记者讲述了他的心声:“草原奖补政策下来以后,我转变了传统的畜牧生产经营方式,推行舍饲养殖,开发绿色产品、发展特色经济,少养、精养、高产、高效的经营理念,不但延伸了产品产业链条,还促进了农牧民群众生产经营方式由粗放管理向设施集约管理转变。”
据李雪云介绍,目前该合作社发展会员386户,配套建设高标准暖棚羊舍32座,辐射带动全县2个乡31个村农牧户1568户,养殖户每年人均增收可达6000元左右。
“舍饲养殖,牧民们也定居了,不用再冬夏转场放牧,一家人可以生活在一起了,加入合作社不但能在家门口赚钱,还有了更多时间照顾孩子上学、起居生活,草原上牲畜减少,草原也更绿更美了,一举三得的好事。”李雪云高兴地说道。
金秋十月,天高云淡,远远望去,锡林郭勒草原上成群的牛羊一览无余。“瞧,那群牛羊就是俺家的,个个膘肥体壮,今年指定能卖个好价钱”。内蒙古西乌珠穆沁旗高勒镇巴拉嘎尔嘎查的苏乙拉图满怀欣喜地说:“开春我们都担心新冠疫情会影响牛羊价格,现在看来明显好于往年,每头牛犊都能卖到13000元,行情好得很。草原补奖政策实施后,草场牧草明显多了,也高了,加上今年雨水又好,每年至少能卖个10多头牛犊。”
“通过划定围栏,羊在一个区域吃草,其他区域可以让草好好长,人不累了,羊长膘也容易,草原得到缓解,一举多得。”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西乌旗牧民斯琴图告诉记者,他家共有草场1万多亩,其中8950亩为放牧场。与传统放牧方式不同,斯琴图在地方政府的帮助下,将自己承包的草原建设围栏,将放牧场分为多个区域,在围栏范围内实施轮牧,既美了草原,又加快了传统畜牧业的转型升级。
为了保护草原,家住内蒙古自治区西乌珠沁旗温都来嘎查的额日和木也积极转变养殖结构,压减羊群数量,引进良种肉牛,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现在养牛平均每头能赚5000元钱,相当于10多只羊的利润,每年能出栏60头左右,日子比以往舒服多了。”额日和木对家庭牧场发展充满信心。
内蒙古自治区林草局负责人表示,内蒙古全区将严格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制度,充分发挥草原生态景观效应,传承草原文化,引导农牧民发展草原旅游等生态产业。通过探索草原生态修复产业化发展,鼓励农牧民以个人、合作社的形式参与草原生态修复工程建设,让农牧民在生态保护修复中获得更多收益。
通过实施补奖政策,引导牧民落实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牧民自我保护草原意识明显增强,牧区生产生活生态在保护中发展,取得了显著的阶段性成效。据第三方评估结果,2020年全国重点天然草原的平均牲畜超载率较2010年下降了近20个百分点,基本实现了草畜平衡。补奖政策将资金直接发放到户,农牧民基本生产生活有了托底保障,这既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原承载力,又促进了富余劳动力转移,缓解了人草畜之间的矛盾,推进农牧民向旅游业、城镇服务业、畜产品加工流通业等二三产转移,丰富了现代草原畜牧业发展空间和农牧民转产就业增收渠道。
2021年8月,财政部、农业农村部和国家林草局联合印发《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实施指导意见》,明确“十四五”期间,国家将继续实施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并增加了资金投入,扩大了政策实施范围。11月,国家林草局、农业农村部联合印发了《关于落实第三轮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政策切实做好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有关工作的通知》。
国家林草局草原管理司负责人表示,《意见》规定,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资金主要用于支持实施草原禁牧、推动草畜平衡。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实施继续坚持草原补奖政策资金、任务、目标、责任“四到省”,落实“放管服”改革要求。明确中央财政继续按照禁牧补助每亩7.5元、草畜平衡奖励每亩2.5元的标准进行测算,地方可结合实际对政策实施标准进行适当调整,充分调动地方落实政策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牧区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和难点,草原生态补奖政策是重要抓手。希望通过实施第三轮草原补奖政策,全国各地能够不断完善、强化草场管理,生态得到有效保护,使得草原更绿,牧民更富,为乡村振兴描绘出一幅草丰羊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美草原生动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