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庆彭水 搬出贫地穷窝 过上幸福生活

2021-02-21廖唯赵彪代海欧

绿色中国·B 2021年12期
关键词:彭水搬迁户易地

廖唯 赵彪 代海欧

重庆市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地处武陵山区,是全国苗族人口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是重庆市易地扶贫搬迁任务较重的区县之一。近年来,彭水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脱贫攻坚的头号工程、民生工程、标志性工程,聚焦“人(搬迁对象)、房(安置住房)、施(配套设施)、业(产业就业)”四字发力,严格建设程序,实现“三美家园”,完善配套建设,实现“六通八有”,强化后续扶持,实现“宜居宜业”,让搬迁建档立卡贫困户3321户14207人实现“搬得出、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易地扶贫搬迁,“搬”出幸福新生活。

严格建设程序实现“三美家园”

“原来老家位置偏僻,出行很不方便,特别是老房子,挤得很,孩子只能跟我们一起睡,住着很不舒服。”对于以前一家人蜗居在只有60平方米的木瓦老房子里的日子,梅子垭镇干田坝集中安置点搬迁户何祖贵回忆起来,是一声声的叹息。

青瓦白墙、面积150平方米、一楼一底、四室一厅一厨一卫,二楼还有一个露天阳台,这是何祖贵现在的新家,在何祖贵看来,他新家跟城里的“洋房”没有区别。

在梅子垭镇干田坝集中安置点,像何祖贵这样的易地扶贫搬迁户还有26户,2019年7月他们搬迁入住,在新的家园书写新的生活。为斩断穷根,他们扶老携幼,背包提袋,告别祖辈以来生活的破旧老屋和贫瘠大山,虽有不舍,但更多的是兴奋和期待。

龙射镇银木村分散安置户秦义福,说起自己搬的新家,幸福感满满。他感激地说道,以前住的是木瓦房,一逢雨季,大落大漏,小落小漏。一旦打雷刮风,总是担心害怕。现在好啦,雨天终于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如何让贫困群众搬得出?

彭水将易地扶贫搬迁纳入全县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作为“一把手”工程高质量推进,严格建设程序,按照“群众申报,村级评议,乡镇审核,县级核查,公开公示”的原则,在遵循项目基本建设程序前提下,探索采取集中安置点建设“三三机制”,全面统规建成12个集中安置点,其中包含6个市级示范集中安置点,均实现了“三合两不”,即用地合规、规划合理、程序合法、面积不超标、负债不超标。

实行“三三机制”。即落实“三个公示”,对搬迁对象基本信息、搬迁对象旧房复垦情况、集中安置点新房占地情况公开公示,保障群众知情权、监督权;签订“三个协议”,乡镇与搬迁对象签订搬迁协议,县平台公司与搬迁对象签订旧房处置协议,集体经济组织与集中安置点建设占地农户签订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收回及补偿协议,确保各项权利义务在法律层面上得到明确和约束;编制“三个方案”,编制搬迁农户房屋拆旧建新方案、设施农用地转用及报批方案、集中安置点建设方案,确保项目建设前期工作完善。

實行政府统规建设。按“先定人,同时定建房地点,再定建房规模,统规建设,一次规划,一次建房,同步跟进配套设施”思路推进,确保“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搬迁户走”,避免了资金浪费、设施闲置、房屋空置等问题,切实将安置点建成“生态美、产业美、生活美”的“三美家园”。

实行政府“兜底搬迁”。实施“成本价供房”“拎包入住”“交钥匙工程”,确保搬迁群众自筹资金不超1万元便搬迁入住集中安置点新房,切实提升搬迁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完善配套建设实现“六通八有”

“我们家搬迁前住在深山,条件艰苦,孩子上学的小路特别难走,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要走一个多小时才到学校,现在搬到这里,学校医院政府就在旁边。”棣棠乡牌楼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周世安说。在落日余晖时,走近棣棠乡牌楼集中安置点,就仿佛走近了一幅山水田园画,除了一栋栋漂亮的白墙灰瓦安置房屋外,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塑胶球场、公共厕所、议事厅等一应俱全。每天只要一有空,搬迁户周世安都会到休闲广场去散散步、锻炼身体,他说,这里晴天没有灰,雨天没有泥,做啥都方便,跟城里住着没有区别。

初秋时节清晨,润溪乡樱桃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周素碧,顺着硬化的村道公路,步行大约只要5分钟,便到达中药材基地开始一天的工作,告别了过去常年爬坡上坎种庄稼的苦日子。

如何让搬迁群众“稳得住”?

科学规划选址。做好集中安置点规划选址,就是系好第一颗纽扣。彭水积极引导搬迁群众向“城镇、景区、工业园区、农业基地、农民新村”等5个区域搬迁,从原来的39个安置点备选地址中,反复征求群众意见,严格实行专家论证,优选建成12个集中安置点,位于场镇6个、景区3个、农业基地以及农民新村3个,能够促使搬迁群众依托集中安置点周边既有的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解决后顾之忧,实现“稳得住、住得稳”,从源头上避免了由于规划选址不合理可能产生的“回迁、返迁”等遗留问题。

完善配套设施。彭水聚焦搬迁群众期盼的民生事项,将集中安置点建设与乡村旅游、农业产业及乡村振兴战略有机结合,把配套设施项目作为夯实搬迁群众脱贫致富基础、增强发展后劲的重要抓手和杠杆支点,按“缺什么补什么”原则,累计投入资金1.3亿元,统筹用于集中安置点直接相关配套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项目49个,实现了“六通八有”,即通路、电、水、电视、通讯、网络,有产业基地、活动场地、购物超市、卫生室、图书室、议事厅、垃圾收运点、菜园地,有效解决搬迁群众住房难、用电难、饮水难、出行难、脱贫难等实际问题,为搬迁群众“断穷根,换穷业”提供了基础设施支撑。

突出乡村特色。彭水结合乡村旅游发展和美丽乡村建设,探索“小规模、组团式、微田园、生态化”的集中安置模式,融合乡村自然人文景观,优化集中安置点住房和风貌设计,彰显苗族民俗风貌特色,将集中安置点建成当地一景、一业、一特色,既简洁大方朴实,又充分体现乡村风俗、民族风情,让人望得见青山、看得见绿水、记得住乡愁。

强化后续扶持实现“宜居宜业”

“山是石头山,长在云里面;土是黄泥巴,不能养全家。”回想起以前的日子,如今已经搬迁入住三义乡莲花集中安置点的王胜权感慨万分。

清晨开始,三义乡莲花村脱贫户王胜权和往常一样,来到离家只有几分钟的食用菌基地上班。“这段时间在基地主要是培育羊肚菌菌种和羊肚菌面条加工,如今我们不仅住进了新房子,还成了‘上班族’,每个月有2000多元的收入。”2019年8月,王胜权和老伴搬进莲花村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点,住进三室两厅的新房子,说起今天的幸福新生活,老两口笑得合不拢嘴。据了解,三义乡莲花集中安置点配套羊肚菌产业种植大棚,带动搬迁群众30人务工就业,实现劳务收入15万元、股权收益分红3万元。

同樣在黄家镇漆红村6组的花卉苗圃基地,搬迁户正在大棚管护兰花。该花卉苗圃基地是黄家镇漆红安置点的后续配套产业,目前培育春兰12万盆。花卉苗圃基地由村集体公司经营、销售,搬迁户可获得15%收益分红,带动了13户搬迁户及50户当地村民在基地务工,户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这是彭水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的一个缩影。

如何解决搬迁群众“能致富”?

彭水把后续发展作为主线贯穿始终,精准落实后续扶持“五个强化”,围绕“三个一”目标任务,实现每户搬迁户至少有1个增收项目,每户有劳动能力的搬迁户至少1人就业,每个集中安置点至少有1个产业项目。对12个集中安置点,将产业扶持、就业扶持作为后续扶持的主要抓手,把当地的产业、就业优势转化为群众的发展优势,实现了267户997人搬迁建卡贫困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对分散安置的搬迁户3054户13210人,落实产业就业“双扶持”,彻底解决搬迁群众后顾之忧。

在产业扶持上。深层次破解“发展什么、权属归谁、怎么经营、怎么分配”等后续产业发展难题。选准项目,按照“一乡一品、一点一业”,累计投入资金9904万元,落实“冻库冷链、淡水养殖基地、白酒酿造基地、种植大棚、乡村旅游接待基地”等优质产业52个。细化产权,明确产业项目产权归属于集体经济组织,引进龙头企业经营管理,折股量化到搬迁户,搬迁户采取“保底分红+收益分红+土地入股+参加劳务”等方式参与分配,形成了“搬迁户+集体经济组织+龙头企业”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每年带动搬迁群众户均增收4500元。

在就业扶持上。主要采取“搬迁户+乡村旅游/工业园区/特色产业/转移就业/公益岗位”等5种模式,实现了有劳动能力的家庭至少一人就业,分别扶持搬迁户在景区周边开设农家乐、森林人家、超市、旅馆等180户,工业园区企业就业210户,特色种养殖353户,转移就业6392人,公益性岗位就业863人。特别是,对有劳动能力的集中安置点搬迁户,实行“公益性岗位就业兜底”,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

如今的彭水,村庄秀美,社区宜居,搬迁群众过上幸福安康的好日子。

猜你喜欢

彭水搬迁户易地
“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建设任务全面完成
陕西易地扶贫搬迁报告
小龙虾,我们走——“搬迁户”袁社军一家的新生活
释放“六有”活力 抓实后续扶持
民族地区摆脱贫困的彭水实践
《绿色中国大讲堂》彭水开讲
苗乡放歌须纵酒 彭水青山恰故乡
苗乡彭水邀约世界
臧学万
易地扶贫搬迁户的社会适应困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