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研读统编教材要基于儿童立场

2021-02-19张莉莉

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课程版 2021年12期
关键词:体验活动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张莉莉

摘   要:统编版《道德与法治》教材,课程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呈现形式多为实践活动。教师应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与儿童生活更加贴近的课程资源,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课堂使儿童反思自己的生活,进而达到改变和引领生活、培养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目的,使儿童拥有生活实践智慧。

关键词:小学《道德与法治》;儿童生活;体验活动;学科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1)34-0057-03

一、研读建议——找准起点,明确方向

(一)以“道德”为根基,把握课程核心价值定位

1.课程名称的变革直接指向课程核心素养的培养方向。我们在研读本套教材的指导思想、基本理念以及教材的基本特点时不难发现,本套统编版教材紧紧围绕一个核心名词“道德”。这个词语为我们改版后的课程提供了全新的价值定位。品德:品质道德,是指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思想行为倾向。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它是人们共同生活及其行为的准则与规范。《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更名为《道德与法治》,是由个人品德向社会公德的一种意识形态的转变。

2.教材整体框架从以道德传授为逻辑的体系向以生活发展为逻辑的体系转变。新的教材主题不以道德传授、讲理说理为重点,而是通过具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儿童有感可思的生活事件,引导儿童建构有道德的美好生活。课程内容源于儿童生活,因此,教师要注重在课堂教学中开发利用与儿童生活更加贴近的课程资源。

(二)以“教材”为起点,细化课堂教学价值导向

研读“教材的整体设计与教学建议”时我们不难发现,教材向我们传递着:我们的教材不是对儿童生活的翻版和再现,而是提醒教师要关注儿童在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与需要,关注儿童自我发展的着力点,通过具有生活元素的课堂使儿童反思自己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教材是教师深入学生生活、了解其内心的桥梁,因而教材是一个“教本”。作为教本,教材内含教学方法的指引,为展开教学提供了话题,为教学活动的设计提供了方案,凸显本套教材的“教本”特点。教材具体可分为三个层面:指向当下生活需要的指导、指向对以往生活的反思、指向未来生活能力的培养。

二、统观教材——寻找连接,系统培养

研读教师用书中的教学建议,能够帮助教师透彻地理解教材的编写意图,准确地定位教学目标,合理地规划课时。本册教材涉及《义务教育品徳与社会课程标准》中“我的家庭生活”“我们的社区生活”“我们的国家”三个部分的课程内容。要想落实这三大板块的年级教学目标,就要对教材进行深入解读。每个领域的内容都不是突然出现的,在整个“道德与法治”课程体系中呈螺旋上升。这就要求我们统观教材,去思考: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年级是如何呈现的?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年级的侧重点是什么?同一教育主题在不同年级所追求的共同价值是什么?例如:“家庭生活”领域有四册教材四个单元12个主题内容,家庭生活领域的共同价值目标为“血脉亲情、关爱意识、感恩教育、责任意识”,在不同阶段又有不同侧重点,从家庭生活的参与者、承担者,最后成为家庭生活的构建者。

作为循环上升的课程内容,本册教材从五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发展需求出发,在不断扩展的生活场域中聚焦家庭生活、公共生活、我们的国家等内容,突出生活性、综合性、时代性和开放性,注重国家认同、社会责任和健全人格相结合,学生发展的共性需求与地区差异特点相结合,革命传统教育与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相结合,突出对参与、责任、民主协商意识和行为的引导,对学生进行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公民意识教育、国情历史教育、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比如,改革开放四十年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教材从小事件、从儿童视角出发,以小见大,表现时代的变迁,突出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再如,在引导学生了解鸦片战争那段屈辱历史的同时,也在教材中呈现香港回归的内容,展开今昔对比,是为了让学生对历史拥有清醒的认识,继承先辈们敢于坚持、敢于斗争的革命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这样,从宏观上把握教材整体结构,寻找教材的内在连接,以发展儿童道德自主建构为宗旨,找准儿童道德品质形成过程中知、情、行的關系,让教材既是“教本”也是学本,既服务于学生的学习,又服务于教师的教学。

三、选择策略——立足学情,扎实生长

小学道德与法治课程教材是以学习活动为核心设计的,教材结构呈现的是学习活动的不同部分。涉及的内容大多来自于学生生活,以生活的逻辑建构教材的结构和内容,所以我们在选择策略时要考虑儿童生活的多重性、动态性。以丰富多彩的体验活动作为教学的基本形式,在课堂学习中以静态教材内容为指向,选取儿童生活实例,让课堂中的学生成为道徳问题中的当事人,实现教室中的“我”与教材事件中的“我”的情感体验与生活经验的融合。

(一)变“填鸭”为互动,实现自我构建

道德与法治教学应努力让儿童成为课堂的主体,用儿童喜欢的方式走进儿童的内心,带领儿童在自己的生活中学习生活。课程学习的主体是学生,“我”是情境体验中的主角,“我”是学习矛盾冲突中的当事人,“我”在课堂中看到的应该是自己的生活,让学生明晰了自己的需要,解决了自己的问题,唤醒了内在的自觉,实现道德素养的自我建构。这就需要课堂学习的起点有“我”(学习个体),真实的矛盾冲突有“我”,深刻体验的生成中有“我”,问题解决的过程中有“我”,回归生活的践行中有“我”。例如第二单元“公共生活靠大家”中“我们的公共生活”一课,公共设施、公共秩序、公共安全的相关内容在低中年级都有涉及,根据高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心理发展状况,教师在本课教学中要抓住“公共生活”这一关键词展开教学。重点是帮助学生认识公共生活,树立公共生活需要共建共享的思想,在公共生活中做讲文明的人。

第一个教学环节,教师可请学生回忆自己的周末(或假期生活),交流除了在家休息,还去了哪里,做过什么,让学生思考这些场所的共同特点,比较这些场所与私人生活空间的不同,讨论网络虚拟世界是否也可被视为公共空间,从而全面理解公共生活的含义。第二个教学环节,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前调查的方式,帮助学生明确自己或身边人参与了哪些公共生活,解决了哪些问题,增加了哪些生活乐趣等,从一个个具体事例中总结出人们在公共生活中的实际获得,进而感受到公共生活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三个教学环节,教师可引导学生探究怎样在公共活动中遵守社会公德。教师创设情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使学生认识到在公共生活中,人们的行为是公开的,良好的言行举止是一个人讲文明的具体体现,每个人在公共生活中都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

(二)变“单一”为多元,聚焦生活实际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就一个单元主题、一个活动内容,教师首先要考虑的是如何选材,选取什么样的呈现方式,设计什么样的活动,怎样使学生乐于接受等等。教师应从教材出发,又不照搬教材,引导儿童通过观察、调查、讨论、参观、访问、制作、种植、饲养、交流等多种方式进行学习。引导学生与环境互动、与同伴合作,不断拓展整合教学内容,设计有效的活动,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他们在生活中遇到的難题。如在“读懂彼此的心”一课中,让学生回忆与家人发生过的磨擦,引导学生分析、解读父母言行背后的爱;创设实际生活中可能出现的与家人产生矛盾的不同情景,请学生设想他们可能采取的态度和做法,分析不同态度和做法带来的后果,引导学生体会沟通交流的重要性,进而组织学生分享沟通交流的好方式;引导学生发现家人的“闪光点”,进一步促进学生对家人的理解、尊重,同时鼓励学生为实现家庭关系的和谐而努力。“弘扬优秀家风”一课教师可以从宣传优秀家风的创意活动入手,围绕“时代发展了,是否还需要写家书”话题进行辩论,一方面引导学生认识到优秀家风代代传,内涵不变,历久弥新,在新的时代也有新的传承方式;另一方面为学生传承与弘扬优秀家风提供行为指引,即从小事和身边事做起,向社会传递正能量。

(三)变“小课堂”为大课程,丰富活动体验

历史题材是小学道德与法治五下教材中的主要内容。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没有深入分析历史类题材的文本内容,不能充分展示德育目标,单纯地将此作为历史知识进行讲授,这样只是在表面上提升了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但在实际上阻碍了学生交流历史情感。加上道德与法治教师在教学历史题材时不够专业,导致课堂中总是不能抓住教育本质,教学表面化严重,无法体现教材中所蕴含的价值导向。

在这一单元的教学中,我们不要拘泥于40分钟的课堂,而应将其设计成一次综合实践探索体验课程,以教材为基础,以情感共鸣为主线,以知史明志为根本,借助现代教育教学设备不断延展活动内容,通过情理的有效融合增强学生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可以准确认识事物,分清是非与对错,从而形成良好的爱国情感。在组织上必须打破由教师一人为主导、点对点、单打独斗式的课程实施模式,转为以学校为基地,辅导员、教师、学生以及家长和社区人士共同参与的模式。例如我们可以组织学生观看《虎门销烟》《长征》等历史题材的电影,制作近代以来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的思维导图、时间轴,组织采访身边的抗战老兵,学唱爱国歌曲,走进“歌华营地”爱国主义展馆等。引导学生了解、认识和感悟先辈们走出苦难、复兴中华的艰难历程,理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也是一项光荣而艰巨的事业,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国人的共同努力,进而激发学生树立奋发图强的爱国志向。

猜你喜欢

体验活动学科素养道德与法治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小学品德教学中体验活动应用之我见
从历史文物古迹到架构学科活动的探讨
教师学科素养及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探究
多元评价,焕发劳技课程的魅力
数学探究中提升学生智慧的路径研究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
谈如何让“体验”真正成为品德课堂的生长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