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枣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研究及化学防控体系建立
2021-02-17张国福张路生刘京涛吴亚玉金岩黄延昌张耀中
张国福,张路生,刘京涛,吴亚玉,金岩,黄延昌,张耀中*
(1.山东省农药检定所,山东 济南 250100;2.滨州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山东 滨州 256600;3.山东滨农科技有限公司,山东 滨州 256600)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是沾化冬枣(Ziziphusjujubacv.Dongzao)的发源地,有百余年的栽培历史,冬枣富含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和保健效果,是当地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1]。近年来冬枣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山东、河北、山西等地均有种植,全国种植面积在13万hm2左右。冬枣的生育期长,生长过程中受到多种病虫的侵染危害,初步调查显示,冬枣病虫害的种类有病害27种,虫害46种,草害37种[2],对冬枣的产量和品质造成了严重影响。
冬枣病虫害种类多,为害重,群众防治过多依赖经验开展防治。2015年以前在冬枣病虫害防治中存有病虫害发生规律不清,无国家登记农药可用,无化学防控体系等问题,导致冬枣上农药乱用问题严重、过度用药现象突出、农药残留风险高等现象,冬枣质量安全存在极大的隐患。2017~2021年通过开展冬枣主要病虫害的田间发生消长规律调查与联合登记工作,在取得冬枣上登记农药基础上,开展了化学防控体系研究,以期达到有效控制冬枣病虫害危害,减少用药量,提升冬枣产量和品质的效果。
1 冬枣主要病虫害田间发生消长规律研究
1.1 调查方式 采取定点调查和大田系统普查相结合的方法对冬枣年生长发育周期病虫害发生发展情况进行了充分调查研究。定点调查主要在冬枣主产区沾化县下洼镇、古城镇、黄升乡三个冬枣产区开展。每年从冬枣萌动期开始设点至当年冬枣采收后结束,每周系统调查一次,记载病虫种类,对新发现种类进行取样鉴定,并制作实物标本或拍摄图像备查。大田系统普查是在定点调查结果的基础上确定主要调查对象,在冬枣病虫害盛发期开展调查,每次普查样地>60块,每个样地2 000m2左右,调查范围为山东省、河北省、陕西省、山西省等地主要冬枣种植区。冬枣生长期一般每年普查3~5次。综合调查结果,绿盲蝽等3种虫害和炭疽病等4种病害是冬枣普遍发生,常年中重发生的病虫害(图1)(表1),对冬枣品质产量造成直接影响,不防治将产生重大损失。
图1 沾化区冬枣主要病虫害常年发生面积(万667m2)
表1 冬枣园主要病虫害危害程度
1.2 主要病虫害发生消长规律 绿盲蝽(ApolyguslucorumMeyer-Dür)发生规律:1年能发生5代,3~4月份越冬卵开始孵化,第一代发生盛期在5月上旬,第二代发生盛期在6月中旬,这两代枣园虫口数量最多对冬枣危害最重。从第二代后世代重叠现象严重,第三、四、五代发生盛期分别为7月中旬、8月中旬、9月中旬。7月中旬后枣园虫口数量显著减少。9月份绿盲蝽回迁枣园,虫口数量显著增多,刺吸裂果和烂果汁液并寻找场所产卵,9月下旬后虫口渐少,10月下旬初仍能见到活体。
红蜘蛛发生规律:种类包括朱砂叶螨(TetranychuscinnabarinusBoisduval)、截形叶螨(TetranychustruncatusEhara)和二斑叶螨(TetranychusurticaeKoch),年发生10~20代,截形叶螨一般在早春气温>10℃开始发生为害,3月下旬~5月上中旬迁入枣树上为害,先是点片发生,后向周围扩散,虫量上升缓慢,6月份后数量开始明显上升,并形成为害小高峰,7~8月虫量上升明显加快,为一年中的为害高峰期,9月份后虫量逐渐下降。气温29~31℃,相对湿度35%~55%适其繁殖,一般7~8月虫口数量最高,相对湿度>70%繁殖受抑,大风暴雨后虫量会出现急剧下降。
枣尺蠖(Paleacritavernata)发生规律:尺蠖1年1代,3月中下旬~4月下旬开始陆续羽化出土,4月中旬卵孵化成幼虫危害,以5月上中旬以后虫量增加,为害加重,田间观察幼虫5月中旬~6月上旬为为害高峰期,6月中下旬以后,随着气温升高,老熟幼虫入土化蛹,当年不再发生为害。
锈病(Phakopsoraziziphi~vulgaris(P.Henn) Diet)、炭疽病(ColletotrichumgloeosporioidesPenz)、叶斑病(Alternariatenuissima(Fr.) Wiltshire)、褐斑病(DothiorellagregariaSacc.)发生规律:冬枣叶斑病和炭疽病在6月上旬开始侵染发生,冬枣叶斑病在田间有多次侵染高峰期,7月中旬和8月中旬出现2次发病高峰期,9月上旬以后为害不断减轻,炭疽病在7月中旬~8月下旬在田间出现为害高峰,冬枣锈病和炭疽病一般在7月中旬开始发病显症,锈病发生重的年份在8月中下旬达高峰期,造成大量的叶片脱落,后期随着病情发展果实也开始脱落,炭疽病和褐斑病在8~9月持续发生为害,以8月中下旬的为害最重。
结合冬枣全年生长期不同阶段特点与7种主要病虫害发生规律(图2),冬枣萌动期至幼果期是防治虫害危害的关键时期,从开花坐果期开始至果实膨大期,是防治锈病、炭疽病等病害的关键时期,应分别建立有所侧重防治策略,实现针对强、统筹兼顾的防治效果。
图2 冬枣主要病虫害发生演替规律
2 冬枣化学防控体系的建立
2.1 冬枣登记药剂筛选 通过开展室内活性试验、安全性试验、田间药效试验以及残留试验,依据有效性、安全性、持效性、兼防性、降解性等5个因素综合评价,筛选出12个农药产品并获得国家农药登记(表2)。各个药剂在防控体系内作用明确,优势互补,统防兼顾,能够有效覆盖冬枣全生长期主要病虫害。其中,40%苯醚甲环唑。咪鲜胺水乳剂、5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微乳剂、30%阿维菌素。螺螨酯悬浮剂、40%苯醚甲环唑。嘧菌酯悬浮剂4个混配制剂,起到增加防治效果、降低使用剂量及施药次数、减少抗药性的作用。
表2 冬枣上登记农药综合评价指标
续表
2.2 冬枣化学防控体系建立 在明确冬枣主要病虫害种类、发生规律以及开展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冬枣各个生育期病虫害的主要危害情况及冬枣各个生育期特点,采取阶段治理策略,将病虫害防治分为6个阶段,明确主次防治对象,确定农药使用品种及用量。秉持“主次分明,统筹兼顾”防治策略,各阶段以主攻对象为主,预防兼治次要病虫,减少用药次数,集成了冬枣化学防控体系(表3),防控体系明确规定了每个阶段的防控任务、主要防控目标、同期可以兼治次要病虫害以及可以选用的化学药剂,精准防控冬枣病虫害为害。
表3 冬枣化学防控体系的建立
续表
3 冬枣化学防控体系应用效果
为检验所集成冬枣化学防控体系推广应用效果,研究人员在冬枣主产区山东、山西、陕西等地建立示范基地。示范基地严格按照冬枣化学防控体系进行冬枣病虫害防控作业,使用已登记的化学农药,严格遵照标签标注的使用方法和剂量、使用技术要求和注意事项、安全间隔期施药,结果显示,本技术可使农药使用量及防治成本降低30%左右,总体收益提高10%左右,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显著,为冬枣产业持续增长提供了强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