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开展行走课程的途径
2021-02-17陈蓓
陈蓓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幼儿园课程实现了游戏化,幼儿教育走出了校门,幼儿教师拓展出了新的游戏教学模式。这锻炼了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拓宽了幼儿的学习空间,丰富了幼儿的游戏体验。以幼儿园行走课程为例,在走向园外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加深幼儿对世界的认知,引导幼儿知行合一,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情智的共生、健康的成长。
行走课程旨在引导幼儿走出园门、走向自然和社会。它一方面扩展了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另一方面引导幼儿在真实的生活环境中观察、体验、探究和实践,有助于培养幼儿爱自然、爱社会、爱他人的意识,发展幼儿的社会性,丰富幼儿的感性认识,帮助幼儿积累生活的经验,促进幼儿知识的增长、情感的发育。
教师要遵循幼儿的发展规律,满足幼儿的生长需求,从幼儿的兴趣爱好出发,充分挖掘生活中、社区中、自然中的各类资源,丰富行走课程的教学素材,启发幼儿的天性,促进幼儿身心的发展。本文以“‘莓’好时光”活动为例,谈一谈幼儿园开展行走课程的途径。
《3~6岁儿童学习和发展指南》(以下简称为《指南》)倡导幼儿走进自然,鼓励幼儿与大自然进行亲密接触,通过实地观察等方式,帮助幼儿獲取一定的感性认知。在组织行走课程时,教师要以促进幼儿的发展为目的,时刻观察幼儿的游戏表现,充分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了解幼儿的兴趣点,把握教育契机,及时生发新的学习课程。
在过年期间,幼儿经历了丰富多彩的假期生活。有的幼儿走街拜年,有的幼儿外出旅游,有的幼儿回老家探亲,有的幼儿在家进行亲子游戏。在统计时,笔者发现很多幼儿与父母一起采摘了草莓。在采草莓的过程中,幼儿享受到了采草莓的欢乐,增进了亲子关系。考虑到幼儿园附近有成片的草莓园,笔者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学习方式,为幼儿安排了“‘莓’好时光”行走活动。
(一)走进真实的实践场地
在行走课程中,教师要判断、筛选和挖掘各种课程资源,通过亲子采摘草莓活动,带幼儿走进真实的实践场地。教师要帮助幼儿了解草莓园的构造,支持幼儿自主规划行走线路,鼓励幼儿主动与草莓种植工人沟通。在回园后,教师要及时组织幼儿进行谈话、分享等活动,明确幼儿的采摘需求,指导幼儿制订合理的采摘计划。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独立自主能力较差。在外出行走活动中,教师要与幼儿共同商讨第一次外出的注意事项,增强幼儿的安全意识,对幼儿进行礼仪教育。同时,针对采草莓的工具、采草莓的技巧等问题,教师可以鼓励幼儿主动与种植工人进行交流,锻炼幼儿的自我表达能力,鼓励幼儿自主思考、自主探索,引导幼儿在真实的实践场地与其他人进行良性互动,为活动的顺利开展做好后勤准备和安全保障。
(二)深挖多元的学习内容
在真实的实践场地中,教师要充分利用草莓园的自然资源,组织幼儿仔细观察草莓的形状,鼓励幼儿自主探索草莓的生长奥秘,支持幼儿通过绘画、讨论等方式互相交流、互相分享,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在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中,教师要有目的地培养幼儿的自主感知能力,引导幼儿之间合作体验、探究共长。
例如,在进入草莓园后,有的幼儿边采摘边观察,有的幼儿用剪刀剪草莓,有的幼儿用放大镜观察草莓的花、筋、叶,有的幼儿在闻草莓的香甜气味,有的幼儿一边拎着篮子采摘草莓一边数着“1颗、2颗、3颗……”。在草莓园里,幼儿大胆地和教师、家长、同伴分享着自己的发现。有的幼儿发现草莓被黑色的袋子包着,有的幼儿发现泥土里有很多蚂蚁,有的幼儿发现草莓有三角形的、爱心形的,有的幼儿发现草莓的花是周边白色、中间黄色的,有的幼儿发现草莓身上有密密麻麻的小洞,还长了一些白毛。
教师要深入挖掘行走课程的教育内涵,组织幼儿进行多元的学习活动,鼓励幼儿通过自主观察感知生命的神奇,支持幼儿自主发现、自主探究,通过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让幼儿与草莓、草莓园等一系列资源进行互动,帮助幼儿在实践中学习、在实践中收获。
(三)进行灵活的师生互动
在草莓园里,教师要与幼儿进行良性的、灵活的互动交流,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信任感、亲近感,从而进一步提升行走课程的效果。在草莓基地中,教师可以引导幼儿与草莓近距离接触,通过观察、对比、探索等形式,帮助幼儿掌握草莓的外形特征、生长习性等,及时肯定幼儿的新想法、新发现。
同时,教师要引导幼儿与种植管理员进行各种互动。有的幼儿问种植园里是否有蜜蜂,有的幼儿问草莓园为什么这么热,有的幼儿问草莓果皮上的种子是否可以种出草莓,有的幼儿问为什么草莓有不同的颜色,有的幼儿问草莓是怎么长大的,有的幼儿问为什么有的草莓是甜的、有的草莓是酸的,等等。种植园管理员对幼儿的疑问进行了一一的解答,为幼儿提供了专业的答案。这进一步丰富了幼儿的知识储备,增长了幼儿的见识。
(一)认识草莓
在采摘回园后,笔者组织幼儿品尝了自己亲手采摘的草莓,鼓励幼儿相互讲述自己的采摘过程,引导幼儿感受采摘的乐趣。教师要充分调动幼儿的多种感官,通过看一看、闻一闻、摸一摸、尝一尝等方法,引导幼儿仔细观察草莓。同时,教师还可以引导幼儿切开草莓,观察其内部结构和不同切面特点,帮助幼儿进一步了解草莓。在观察的过程中,幼儿不断提出了新的质疑,例如草莓的种子是否是它身上的点点、草莓是如何长大的等。面对幼儿的问题,笔者没有及时给予幼儿答案,而是鼓励幼儿在班级阅读区查阅与草莓相关的书籍,引导幼儿通过自主阅读等方式寻找答案、共享答案。
(二)创意表征
在认识和品尝草莓后,笔者根据幼儿的兴趣需求,组织幼儿进行各种创意表达活动。例如,在“画一画”活动中,幼儿回忆了自己在草莓园里采草莓的经历,用五颜六色的画笔勾勒出了草莓园的热闹场景;在“折一折”活动中,幼儿用各种形状的折纸叠出了爱心形状的草莓;在“连一连”活动中,幼儿用超轻黏土捏出了草莓的藤蔓、立体的草莓果实,并给黏土草莓上了颜色。
(三)制作美食
在制作美食环节,笔者充分发挥幼儿家长的力量,通过家园共育的方式,倡导家长与幼儿一起利用草莓制作各种美食。幼儿告诉家长自己采草莓的故事,分享了自己采摘时的乐趣,并邀请家长品尝自己采摘的草莓。家长利用自身丰富的生活经验,引导幼儿制作了草莓蛋挞、草莓糖葫芦、草莓酸奶麦片、草莓曲奇饼干、草莓奶昔、草莓蛋糕、草莓糖等美食。
(四)挖种行动
在教师和家长的協助下,幼儿徒手或是借助各种工具取出了草莓的种子。在实验的过程中,幼儿发现牙签、镊子、挖耳勺、吸管等工具虽然可以直接挖出种子,但是由于种子很小,它们很容易粘在剪刀、牙刷、勺子的缝隙中。这时,教师和家长要鼓励幼儿自主尝试、不断实验,支持幼儿和同伴之间分享交流,引导幼儿进行“挖种大行动”互动,让幼儿在独立摸索、自主探究中学会与人合作,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五)种植小实验
幼儿将挖出来的种子埋入泥土,时刻关注着草莓种子的生长情况。当种子开始发芽、长苗、开花时,笔者根据幼儿的需求,为幼儿提供了放大镜、铲子、剪刀等工具,鼓励幼儿主动观察、简单记录。在浇水、松土、除虫等环节,笔者以小组为单位,为幼儿安排了不同的任务,帮助幼儿掌握了科学的养护方法,丰富了幼儿的知识经验,培养了幼儿的责任心与耐心,在潜移默化中提升了幼儿的观察分析能力,培养了幼儿的科学探究能力。
在课程结束时,笔者对“‘莓’好时光”行走课程进行了整体回顾。针对课程的发展点,笔者梳理了相应的支持方法,将其作为课程的评价依据。在“莓”好时光探秘之旅中,幼儿通过亲自采摘等方式,加深了自己对草莓的认识。从零散的经验到系统化的知识积累,行走课程既可以丰富幼儿的感官体验,提高幼儿参与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又可以提高幼儿的观察能力、发现能力,引导幼儿自主探索、勇敢挑战,提高幼儿的自我表达水平,培养幼儿善观察、乐思考、爱分享的学习品质。
教师是幼儿行走课程的实施者、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导者,要给予幼儿适宜的支持与引导,及时鼓励与赞赏幼儿的活动行为,增加行走课程的趣味性、教育性、生动性、有效性,让幼儿多视角地感受活动的快乐,促进幼儿的自然生长、自主活动、自由发展。
(作者单位:常州市新北区百丈中心幼儿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