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故事”课程发展提升幼儿教师专业能力
2021-02-16张茶英
张茶英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为了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教育事业的发展需要不断深入和推进。新课改要求,在现代化教育过程中,教師必须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以学为主”的教育理念,深入研究教材内容,根据学生的性格、年龄、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创新教学内容,改善课堂教学氛围,充分发挥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作用,实现高效课堂教学的目标。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普及,“学习故事”这一教学方式在我国的幼儿教育界引起了广泛的关注,越来越多的学前教育机构竞相探索这一教学方式的价值、内涵和运用。
一、“学习故事”教学方式的内涵和指导思想
“学习故事”的教学方式是以幼儿为出发点,在整个学前教育过程中,始终围绕幼儿开展教育活动,关注幼儿的学习情况,重视每一个幼儿的闪光点,引导幼儿发挥各自的长处,让自身的闪光点不断放大、不断发光。“学习故事”这一教学方式,是基于新课程教育教学改革背景下的产物,时至今日已经成为学前教育课程中的一部分。因此,现阶段的幼儿教师要想真正了解“学习故事”的内涵,必须对学前教育课程的改革进行全面了解。
“学习故事”的教学方式,指导思想是让儿童以有自信、有能力的沟通者和学习者的身份,在成长过程中,从精神、心理、身体上找到归属感和安全感,直至他们能够为社会做出贡献。这一指导思想和新课改教育的指导思想不谋而合。
由此可见,在现代学前教育过程中,幼儿教师必须转变教学观念,打破传统的学前教育思维方式,在幼儿教育过程中,多信任幼儿、多支持幼儿、多关注幼儿,让教师从原本的课堂主导者转变成引导者和助力者,运用科学的方式了解幼儿的日常行为,从幼儿的内心深处真正理解幼儿,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健康成长。
二、基于“学习故事”课程发展幼儿教师专业能力的积极作用
1.转变教师观念
在传统的学前教育观念中,幼儿教师时常会担心幼儿由于能力不足而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在教学过程中总是会下意识地帮助幼儿减少一些阻碍,这样既是对幼儿的不信任,也束缚了幼儿自我发展和自我成长。通过“学习故事”课程教案的学习和设计,能够有效地转变教师的观念,让教师信任幼儿、尊重幼儿,让幼儿在更大的空间里,自由发展、自由成长。
2. 提升教师专业能力
在“学习故事”课程教学模式中,幼儿教师需要根据“学习故事”的方式,对幼儿的日常行为、语言、表情等进行有目的性地观察和记录,并根据幼儿的日常表现,利用专业的理论知识进行解读和分析,再进一步制定出教学策略。这样的教学过程,能够促进幼儿教师进一步巩固专业知识,提高幼儿教师的反思能力、分析能力以及观察能力,促进幼儿教师自身的整体专业素养提升。
三、基于“学习故事”课程的幼儿教师专业发展的行动措施
1. 转化教学形式
在新课改的教育背景下,幼儿教师首先必须转变自身的传统理念,在理解并掌握“学习故事”的基础上,对“学习故事”的教学方式进行实践尝试。
根据“学习故事”课程教学理念,教师要收集国内外优秀的“学习故事”教学方式的案例,学习“学习故事”教案的设计。首先,“采集”幼儿的日常行为和情绪。幼儿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通过文字、照片、视频等记录手法,来“采集”幼儿日常的行为和情绪,并对幼儿能做和感兴趣的事情进行重点关注。其次,对幼儿的资料进行分析和评价,解读这些行为和情绪背后的内心活动,寻找幼儿身上的闪光点。最后,根据幼儿的发展现状,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更好地促进幼儿学习和发展。
2. 开展讨论活动
幼儿园方可以定期组织幼儿教师进行“学习故事”课程的教学交流活动。
每位幼儿教师要在交流活动中推荐自己最满意的“学习故事”课程教案,与大家进行分享和交流。对照教育主管部门对幼儿学习和发展的目标和要求,对每一篇“学习故事”课程教案进行分析和评价,让幼儿教师在交流和点评中,发现自身教案的不足。例如,幼儿园可以选取个别具有代表性的“学习故事”课程教案进行集中分析和讨论,并结合实际的教学案例,让幼儿教师更有针对性地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对“学习故事”课程的教学模式产生更深刻的领悟和理解。鉴于此,让幼儿教师能够明确“学习故事”课程的具体要点:一、明确观察目的,对幼儿日常的行为、表情、语言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二、透过表面,看清本质,通过对幼儿日常的行为、表情、语言的观察,发现幼儿的学习潜力;三、描述方式不宜加入个人的主观看法;四、对幼儿的学习水平、学习兴趣等方面进行重点关注;五、尊重幼儿的学习体验,对幼儿的学习进行适当的引导。
总之,“学习故事”课程教学方式,主要是指利用叙事的表现形式来对幼儿的学习和发展进行评价,这种教学方式反映了我国学前教育先进的教育理念,对教育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作为教育改革下的全新教学方式,“学习故事”课程教学方式还能够有效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水平,让幼儿教师做到由表及里地掌握幼儿的发展情况,从而有针对性地对幼儿实施学前教育,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