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

2021-02-16崔月张馨月

成功密码 2021年4期
关键词:赣南苏区足迹

崔月 张馨月

苏区红色文化的研究成果在近年来愈显丰硕,但仔细琢磨之后发现还有一些历史足迹值得挖掘。本文研究苏区红色文化是为了将苏区红色文化中的精髓提炼出来与当代大学生个性化教育相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切教育工作的生命线,本文将对此进一步深化——立足赣州高职院校,充分挖掘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价值和路径的借鉴意义。一是可为思政理论课程工作的教育者和研究者提出可供借鉴的教育方式;二是对苏区红色文化的生成、发展与创新的规律进行学理上的梳理,弄清楚苏区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关系;三是向思政理论课程教育者提供一种价值引导、行为规范,以便为其他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机构提供针对性的指导。

一、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概述

(一)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形成的历史背景及其内涵

对于红色文化资源的定义,国内目前有四种看法,分别是红色资源论、先进文化论、革命文化论和文化形态论。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毛泽东、朱德等黨的领导人在创建以瑞金为中心的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斗争中留下了大量的红色文化足迹。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旧址、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会址等都是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组成,是赣南苏区这片红土地上传颂革命先烈们英雄事迹的天然载体。

(二)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传承与发展的必要性

一是增加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的趣味性和亲和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政治性,更具有理论性,由国家统一编写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具有权威性和逻辑严谨等鲜明特点,但“由于不同地域和不同层次类别的高校的办学情况有所区别,所以其内容也凸显出单薄和过于普遍化的缺陷,不能满足所有高校的需求”。可见,高校思政课给人的印象就是“刻板无趣”,而将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与学生的实践课堂活动和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会让思政课变得下沉和接地气,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生活的体验。赣南革命苏区保存了大量革命领导人的办公场所、生活旧居等历史遗迹,其中也存放了当年红军在革命斗争中使用过的武器、农具等历史遗物,是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情境教学和实践课堂的天然教学场地。这些历史足迹让学生零距离接触革命历史,感受到红色文化离他们并不遥远,使红色文化与大学生之间不再抽象和刻板。比如,来到瑞金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遗址、毛泽东生活旧居、于都长征第一渡口时,让学生听一听当年红军是怎么来到赣南老表家里借粮食、留棉被的故事和办学校、挖红井的事迹,从红军不拿老百姓一针一线到老百姓喝水不忘挖井人的传唱,让那些红色故事和文化都鲜活起来,让大学生不再觉得思政课“远离疏、高大上”,从而对思政课产生亲近感和认同感。

二是传承苏区红色文化,助力苏区红色文化产业发展。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是构筑赣南地域文化新风貌的重要一环,赣南是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的探索地和成熟地,土地革命战争在赣南这片红土地上留下了丰富的红色历史遗迹。土地革命过程中涌现出大量的英雄人物、事迹,造就了瑞金、于都等一批红色革命文化基地,成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发展的重要载体。近几年,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以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为依托,通过开展各式各样的红色走读活动,使大学生们寻红色足迹,感悟党史伟力;讲红色故事,传承红色精神,让青年学子从亲身实践中深刻感悟党的初心使命,自觉传承红色基因,为苏区红色文化产业转型发展贡献自己的青春力量。

二、当前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中的现状分析

(一)教师在教学中应用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现状

笔者在赣南地区选取了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赣南师范大学、江西理工大学以及赣南卫生健康职业学院的31名思想政治课教师进行了访谈调查。在与各个学校教师的访谈过程中,不少教师表示恰当地应用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能加强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效果,并且能够准确列举出多处赣南苏区红色文化遗址遗迹。但是,笔者提道:“请列举您在高校思政理论课中应用哪些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内容开展过教学。”回答这个问题时,发现大部分教师只是单调地把一些红色故事和网络图片运用在课堂讲授中,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深入的还不够多。

再如,笔者提出“您认为在开发和应用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进行教学存在哪些困难?”的问题时,受访的教师都表示高校在思想政治教育中过于重视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理论研究,比较少研究实践课堂和红色社会实践活动的价值,因此红色文化的活动往往是学校倡导较多,学生自发组织并参加的较少,这说明苏区红色文化还没有广泛地让学生们了解并认同;超过一半的受访教师表示自己研究苏区红色文化更多地是用于课题等学术科研,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应用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关注力度较小;还有3名受访教师表示自身学习意识不够,缺乏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系统的了解。

(二)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不足

一是现今大学生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本身普遍缺乏认识,大部分大学生对苏区的红色文化足迹了解的渠道较窄,提起红色文化总是感觉比较形式主义,对比缺乏兴趣,学习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载体仅限于书本和影视作品。教师在思政课程教学中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讲述无法做到有效联系,学生只能碎片化地了解有限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二是教学过程局限性太多。高校的思政课教学一般都采取大班授课的形式,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作为不同的学生个体对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很少有相同水平的认识,教师很难将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创新地融进课程的教学形式中来,也就无法让学生产生学习兴趣和知识认同。三是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思政课实践教学载体过于单一。从目前高校在思政理论课程的教学中的课时分配比中可以发现,高校对课堂理论课教学的重视程度普遍比对实践教学的更高,而且,各高校思政理论课开展实践课堂的标准也参差不齐,使得教师们在实践课堂上也是走个形式,学生们也疲于应对。这样的实践课堂即使融入大量的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也无法填补理论教学的内容,甚至很难使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得到良性的传承与发展。

三、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与高校思政理论课程融合的途径

(一)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与学生思政实践相结合

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对于树立大学生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具有重要的作用。以笔者工作单位为例,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学生工作部、宣传部于2021年暑期组织在校学生在赣南地区开展红色走读活动,实践调研整理瑞金苏维埃中央人民政府遗址、毛泽东生活旧居、于都长征第一渡口等红色文化足迹,挖掘其中的红色教育资源。“如何让人们通俗了解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发挥苏区红色文化资源的育人作用?”几名学生在调研之后提出这样的疑问。当走读团队重立长征渡口,深入赣南苏区之后,他们查阅大量的历史和地理资料,剪辑制作出与革命先烈时空对话的视频和赣南苏区红色足迹地图,这些内容一经发布便引起学生们的关注与情感共鸣,网络上也是纷纷留言点赞,在青年一代中起到了良好的宣传启示效果。

(二)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与思政实践教育基地相结合

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积极开拓和充分利用丰富的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将瑞金共和国摇篮景区、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纪念园、中共苏区中央局旧址、赣州红五星文化创意产业园与大学生红色教育基地资源整合,通过点对点地组织教师和学生团队进行实践教学课堂、活动,不仅做好苏区红色文化足迹的培养教育,提升高校思政教师开展思政一线课堂的能力,并且在实践教育过程中引导学生发掘、保护、利用好苏区红色文化足迹,为赣南苏区红色文化产业转型和发展提供实物研究,以便通过环境熏陶、感染带动的形式,进一步发扬苏区红色文化、促进大学生对红色文化学习意识的形成。

(三)让校园红色文化浸润社会

红色文化资源在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内容的同时,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堂也不断传承和发扬红色文化资源。“每当五星红旗随着太阳一起升起,每当我脚踏在于都长征渡口远望江水,我总能想起一首诗: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是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启动“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活动时,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的团员在中小学校讲台上的一段开场白,他们通过平时开展红色走读获取的实地经验为学弟学妹们讲述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大学生红色宣讲团”社会实践活动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在开展第二课堂进程中的创新探索。“大学生红色宣讲团”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使大学生自身对红色历史文化进行了传承,还为思想萌芽的中小学生展示了先进榜样的风范。高校发展崇高理想信念的学生先进团队,结合本地丰富的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资源,鼓励和组织青年一代“学进来”“走出去”,到校外宣讲红色文化。以学生引领学生,让未来与明天碰撞,比起教师在课堂上讲授讲理论,孩子们更愿意接受这些大哥哥大姐姐们的交流方式。孩子们在这场无形的德育教育课堂上也会欣赏和模仿这些优秀学长学姐们的言行举止,树立和传承他们先进成熟的理想信念,从而实现初心的薪火相传。

苏区红色文化足迹融入高校思政理论课程的价值和路径还有很多细化的问题需要继续探索,作为研究者将会继续挖掘苏区红色文化足迹和革命文化资源,学好红色文化,运用好红色资源,持续推进红色文化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深度融合,使红色基因在廣大青年中代代传承,为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程建设与完善构筑基石。

猜你喜欢

赣南苏区足迹
赣南老区展新貌剪影
陈毅诗记赣南游击战
党的足迹
广东5年新增210亿元支持老区苏区振兴发展
足迹
在全省老促会会长座谈会上 的致辞(摘录)
Review on Processability Theory in China
国画作品《四季》
习近平的外交足迹
迎头痛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