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2021-02-16韩涛善
韩涛善
新课程改革注重转变教师和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学生更加积极主动地掌握有关学科的知识,培育创新精神和理论实践能力,而创新开始于问题意识。目前学校在校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普遍不强,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不敢提问、不愿提问、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等现象仍然没有改观。本文结合初中化学教学现状,提出了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策略,以期打造初中化学教学高效课堂。
一、创设适宜的问题情境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的学习观认为,学习的过程应该具备三个基本特点:第一个是它具有主动的建构性,第二个是与社会的互动性,第三个是与情境的关系。学习活动是需要有社会情境的,情境总是千变万化的,而这被传统教学忽视了。在现今初中化学教学中,学生普遍存在主动发现问题的意识不强这一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而如何提升学生的学习动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联系日常生活实际
初中生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但是无法理解生活中所看到的现象背后的本质原理,没有将这些问题现象与课堂上所学到的化学知识联系在一起,所以这就需要化学教师在课堂上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现象创设问题情境。这些生活中的现象成为化学课堂上独特的情景素材后,将会引起学生的求知欲与好奇心。
例如:教师在讲解物质的溶解性时,可以利用酒心巧克力创设问题情境:“酒心巧克力是同学们喜欢吃的一种食品,外形典雅、包装精致,吃起来香甜可口,丝滑醇香令人陶醉。那么老师有个问题想问吃过酒心巧克力的同学们,你们知道酒是如何装进这小小的形似酒瓶的巧克力里面的吗?”学生开始进行猜测:“酒是从‘瓶口’灌进去的吗?酒是用注射器注入的?”“这是利用什么原理把酒装入似酒瓶的巧克力里面的呢?”学生在这一与生活有关的问题情境中进入课程的学习时,显示出强烈的学习兴趣与好奇心。
2.补充拓展化学历史
由于化學教材篇幅有限等原因,学生对化学史的了解还不充分,无法切实体验化学实验过程,深刻感受化学精神,所以化学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化学历史故事等资源开展教学。
例如:教师在讲解酸碱指示剂时,可以拓展延伸故事情境。17 世纪初期,英国的著名科学家波义耳热爱工作,也特别热爱紫罗兰。一天清晨,花匠给波义耳和他的家人送来了鲜花,恰巧这时他的工作助手威廉告诉他新买的盐酸到了。于是波义耳拿着紫罗兰匆匆来到了实验室,随手将其放在了桌子上,神奇的事情发生了,花被溅到了盐酸,竟然完全变成了粉红色!教师用这段化学史故事引出化学实验室必备的酸碱指示剂是如何被发明出来的故事,指出有了指示剂,同学们再也不用担心因为判断不出物质的酸碱性而产生错误的判断。
3.做好课堂演示实验
初中化学有许多可以作为素材的实验。例如在讲解实验室利用加热高锰酸钾制取氧气的过程中,通过演示试管在加热过程中炸裂这一实验现象,让学生对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心:是什么原因导致试管炸裂?需要注意哪些问题才可以保证自己在实验过程中安全?带着这些疑问,经过学生小组讨论得出了加热试管时的注意事项。教师在向学生讲解酸碱中和反应过程时,可以考虑通过一个演示实验:用一只胶头滴管吸取少量的氯化氢溶液逐滴加入装有适量氢氧化钾溶液的烧杯中,并用玻璃棒进行搅拌。学生们会提出:“难道酸和碱不能发生反应?”当初中学生刚开始接触到化学实验时,教师就可以通过演示这个实验来创设一个问题的情境使得学生能够体会到这个实验的神奇,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利用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现在被广泛应用于化学课堂中。化学课堂中的多媒体运用不能只局限于展示静态知识,而应该动静结合地展示化学知识,帮助学生理解学习。
例如:在讲解金属的性质时,教师可以播放金属铝条在空气中加热的实验视频。学生依据实验现象会对加热过程中铝条表面生成的“起到塑料袋”作用的膜感兴趣,并提出铝熔化后为什么不滴落下来这一问题。教师在讲解溶解现象时利用多媒体播放氯化钠溶液形成过程的微动画,生动形象的微动画能够帮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肉眼看不见的微观世界,并更容易发现问题,提升课堂的效率。教师在讲解铁的冶炼时,通过多媒体播放工业炼铁的过程,可以给学生营造出身临其境的感觉。学生可以从视频录像中学到知识技能。
二、营造平等的提问环境
1.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若想打造自由平等的环境,首先需要有一个和谐的师生关系。有了自由、平等的环境,学生才敢于提出问题。在后进生中普遍出现的一种心理表征就是自卑,自卑心理主要是因为他们害怕落后和学习成绩较差,这是两者长期处于矛盾冲突中得不到有效解决而产生的。后进生中还普遍存在自我否定,轻视自己,消极对待学习的现象;教师如果平时声色俱厉、高高在上、唯我独尊,就会使师生关系变得淡漠,造成紧张的课堂气氛,学生会产生恐惧心理,生出严重的自卑感。师生之间要平等进行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尊重,感受到老师永远是和学生站在一起的。教师身上要有正气,让学生敬畏爱戴,能使学生发自内心地尊重老师。情感是影响学生学习的重要因素,感情融洽可以使学生精神振奋,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保持愉悦快乐的心情学习会拉近师生之间的关系。学生心理上没有负担,思维才能不会被束缚,才敢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问。
2.鼓励学生积极提问
自信心是问题意识形成与发展的必然条件,自信心不仅仅来源于自身知识的积累也来源于别人的肯定和认可,教师一定要用心对待每个学生所提出的问题。
例如,学生初次学习微观粒子知识。教师在讲解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时,学生们对本节课充满好奇,在观察教师演示的探究微粒运动实验现象的过程中,学生会对滴加酚酞的蒸馏水烧杯里溶液变红这一现象产生好奇,并产生出新的问题“浓氨水可以使酚酞变红吗?”这时教师如果冷眼相待:“这样简单的结论还用说吗?”那么这个学生将不再敢提问。但如果换成积极的反馈:“你真是个善于观察与思考的孩子!”那么效果将截然不同,这个学生的问题意识将得到发展,在之后的学习中,他的自信心将得到了极大的提升,会对观察到的现象表现出极大的好奇心和探究欲,会敢于提出自己的疑惑,表达自己的观点。所以,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正视学生的疑问,积极反馈,不论是有价值的问题还是缺乏价值的问题都要给予反馈,适时适度地给予鼓励。
三、建立合作竞争机制
现今,有的学生能够在问题情境中主动发现问题,也有提问的胆量和勇气,但就是不愿意提问,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存在从众心理、教师反馈和评价不恰当等。根据社会凝聚力理论,学生在小组或团体合作中,会重视教师对小组或团体的加分或竞争,这有利于提高促进学生努力、愿意提问的动力。青少年有强烈的团队意识,即使为团队贡献了微弱的力量,也会感到骄傲与自豪。
在开始进行小组合作前,教师应该给予学生进行独立分析和思考的空间,这让学生在开始进行小组交流和讨论时有机会认真地倾听,并针对别人的意见提出自己的观察,这样的沟通交流才能更加有效。学生经过独立思考才有可能发现问题,经过小组合作整合才有机会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在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教师要及时了解各个小组的思路,并给予适当的指导。例如在讲解自然界中的水时,学生针对生活中铝盐与铁盐的净水方法原理各是什么,先进行独立思考,有了自己的想法后,整理思路,在小组交流时提出来,并在聆听其他组员回答时提出自己的异议或者吸收新的想法,最后汇报本小组的讨论情况。
随着我国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逐步深入和完善,当前的课堂教学模式正在逐渐改变,整个课堂教学过程力图更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教师的角色也逐渐转变为学生的帮助者、推动者、引导者。为了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各种新的教法和学习方法也应运而生。教师应该努力为学生营造自由平等的环境,用幽默的语言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提出自己的疑问,不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