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用微课助教学 挖掘创意破难关
2021-02-16王祥智
王祥智
随着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在倡导“互联网+教育”的大背景下,微课越来越多地应用到教学中,它凭借短小精悍、画面优美、直观等诸多优点,逐渐成为辅助教师教学的有力方式。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微课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它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教师降低课程难度,突破教学重难点。其碎片化的教学方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学生不再局限于教室中,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学习,有力促进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发展和培养。
利用网络资源培养提高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是远程开放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我国课程改革的一项重大举措。
一、生动有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一书中明确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要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新课改在课程实施方面也强调要将“要学生学”转变为“学生要学”,重点强调学生的积极性,要让他们对学习产生浓厚的兴趣,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语文基础知识的讲解难免平淡、枯燥,找到能够提升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内心真正对民族语言和文化产生兴趣,形成学习语文的良性发展,是所有教师探索的重要方向之一。微课画面精美,再配以音乐效果,内容生动有趣,能够吸引学生兴趣,让学生看后意犹未尽。以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神话系列故事为例,如《盘古开天地》《精卫填海》就可以制作成动画微课,将盘古、精卫这些神话人物赋予卡通形象,盘古是如何用斧头开辟出了天和地,精卫是如何日复一日衔石填海,都可以通过丰富的画面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通过配音中情感的渲染,搭配生动活泼的语言,使声音与画面相辅相成,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神话故事,了解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激发他们对神话故事的兴趣,让学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者。
二、直观形象,解决教师的教学疑难
微课在帮助教师突破教学重难点方面助力颇多,如文言文、古诗词意境赏析一直是语文教学的难点。以文言文为例,对年龄较小的学生来说,不仅拗口难读,古今词义相差较大比较难以理解,导致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从心理上有所抵触,教学效果一直不尽如人意,将课文中的内容制作成形象生动的微课就是很好的解决方法。例如《铁杵成针》这篇文言文,可以通过微课制作还原故事情节,让学生对整篇文章讲述的内容有所了解,再为学生逐句讲解这篇文言文,尤其将文中出现的如“未成”中的“未”、“过是溪”中的“是”、“问之”中的“之”等文言文常用字词重点讲解,通过微课活泼生动的画面呈现,学生也从心理上更容易接受文言文的学习,还可以在片头加入李白诙谐幽默的自我介绍,并询问学生,想不想知道为什么他会成为流芳千古的大诗人。教师在制作微课内容时要拓展思路,力求创新突破,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使学生收获更多的知识。另一方面,文言文的朗读也是教学一大难点,因课堂时间有限,教师无法保证每个学生都能有节奏地朗读课文,这时就可以将朗读范例录制在微课视频中,让学生反复观看,帮助他们掌握文言文朗读的正确发音和断句。
三、灵活多样,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
微课还有一个显著优点——它本质上是一种碎片化的视频学习资源,大部分微课时长不超过10分钟。每节微课内容时间短、知识点相对独立,可用手机或平板电脑随时随地观看,这让学生学习打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变得更加灵活和方便。根据这样的特点,教师可以将语文学习中的专项问题制作成系列微课。如形近字辨别,以“傍滂膀磅”为例,将四个字拟人化称为四兄弟,在活泼欢快的音乐中进入主题,让四兄弟依次自我讲解字义,将使用语境通过画面展现出来,如“傍”有靠近、依靠的含义,微课画面可以呈现二人紧靠而坐,引导学生想象一座小城“依山傍水”是何景色?再通过画面呈现出来,让学生印象深刻;滂沱的“滂”字,画面可以展示大雨、水流涌出的画面;身体肩和肘之间的手臂为“膀”,画面呈现人的肩膀,鸟儿的翅膀;“磅”作為一种计量单位,画面可以展示物品称重的过程,再借助信息技术制作的优势拆分每个汉字的结构,让学生看到形近字之间的异同点。微课最大的优点在于直观生动,我们在制作微课时也要利用这点,通过直观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深刻的记忆,打破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和乏味,让学生在课余时间饶有兴致地观看。
在微课的辅助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形式更加丰富多彩、灵活多样。微课让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加轻松有趣,但同时要求教师立足课程标准,全面把握教材,有创意有趣味有思想地设计微课,利用好微课这一教学法宝,让语文教学精彩纷呈,妙趣横生;另一方面,在信息化的教学模式下,教师的身份也不只局限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更是一名引导者和推动者,创设情景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的乐园,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利用微课自主学习,建立对语文学科的兴趣,为今后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充分发挥微课的引领作用,让微课迈入教育艺术的殿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