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有效开展小学语文作文教学

2021-02-16刘慧敏

成功密码 2021年4期
关键词:写作水平教学方法家长

刘慧敏

作文是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较强的写作能力意味着学生的语言建构力、思维想象力、創新创作力处于较高水平,因此秉承新课程理念,培养学生学科素养,教师要注重作文教学对学生的培养,通过创新作文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一、小学语文作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分析

1.教师的教学观念落后,方法枯燥单一

一名新时代的优秀教师,需要不断地学习先进的教育理念,结合教学实践,进行教学创新,使课堂始终充满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师,依然存在严重的传统思想,由于自身的语文水平不高,在教学中习惯采取“一刀切”的教学方法,从上课到下课一直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教学方式造成课堂氛围十分枯燥,学生的参与感不强,极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尽管作文教学有一定的难度,但是只要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积极地探寻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方法,一定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自觉参与中提高写作能力。

2.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不知道如何写作

学习的动力是基于兴趣之上的,只有学生对写作充满兴趣,他们才会具备认真写作的动力,才能发挥自身的创造力,写出好作文。不过,在日常教学中,许多学生认为写作十分枯燥,总认为没有什么可写的。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对写作不感兴趣,与日常生活脱离。学生作文与日常生活脱离主要表现在学生的作文内容空洞,不真实,仿佛空中楼阁,缺乏真情实感。作为教师,不能束缚学生的想象力,要让他们“脚在地面上”,因为只有真实才能引发共鸣,才是一篇有意义的作品。

3.家长不重视家庭教育

作文是基于日常生活在头脑中的二次创作,学生依靠丰富的生活素材和生活经验,才能写出高质量的作文。小学生大部分时间是和家长一同度过的,所以家长的言传身教、教育引导对学生写作也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不过,由于生活压力大,大多数家长将时间和精力用在了自己的事业上,忽略了对孩子的陪伴和家庭教育,使学生对日常生活观察不够,这也是他们生活素材不足,写不好作文的原因之一。

二、小学生作文教学的对策

1.教师要努力提高教学水平

教师除了日常的教学之外,还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不断通过教师培训、向他人请教、参与教师评比等方式,提高自身的授课水平,提高作文教学的质量。

一般而言,学校常常会组织教师听优秀教师和专家讲座。这种培训活动,教师应积极参与,结合培训内容,反思自身的教学不足,获得优秀的教学经验。另外,在每次作文课后,教师可以询问学生对本节课的意见和建议,反思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纰漏,及时记录并改正,以避免下次发生同样的问题。

2.创新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传统的讲授法过于单一,无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写作素材的来源上,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提高学生写作的质量和积极性。

第一,写作源于阅读。阅读与写作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阅读是写作的基础,通过阅读,能够使学生积累丰富的素材,学习良好的写作经验。为了促使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教师可以采用读写结合的方法,让学生在阅读的同时,发挥想象能力,进行作文创作。如在学习《自然之道》这篇文章时,笔者要求学生结合全文进行思考:“当向导极不情愿地抱起那只小龟朝大海走去时,他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将向导的心理活动以第一人称写出来。”这种写作训练方式,既能够充分调动学生思考和想象的积极性,也能促进学生对阅读的深入理解。第二,写作源于生活。生活是写作素材的重要来源。教师可以在课堂创设生活情境,组织学生进行真实的写作训练。比如:请学生联系日常生活,写一篇关于“美与丑”的文章。在写这篇作文时,有学生联系石家庄女婴坠楼事件,突出表达了快递员和志愿者的“美”,以及其亲身父亲不顾女儿安危,拒绝孩子住院治疗的“丑”。这一事件与文章的主题相符,且具有真实性,再加上学生真挚的语言和对事件完整的叙述,能够充分打动人心,是一篇可圈可点的高质量作文。

3.联合家长共同提高学生写作水平

除了学校教育之外,家庭教育对学生来说也很重要。教师可以通过家长会或者班级群留言的方式,提倡家长在休息时间多带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并让孩子将户外活动的经历记录下来,这样也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总之,小学阶段的教师一定要注意提升自己作文教学的质量,要让学生在写作的过程中有自己的想法,积极引导学生去积累更为丰富的写作素材。这样,不但教师的作文教学质量可以得到有效提升,还可以增强学生的写作水平,对学生的未来学习和发展是非常有利的。

猜你喜欢

写作水平教学方法家长
基于gitee的皮肤科教学方法研究
满腹狐疑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计算方法》关于插值法的教学方法研讨
小学语文字理教学方法探析
家长错了
展示成果 激发写作欲望 提高写作水平
家长请吃药Ⅱ
犯错误找家长
写作,也许成了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