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景区农村学校“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探索实践

2021-02-16刘林生

成功密码 2021年4期
关键词:校本校园文化课程

刘林生

一、绪论

(一)核心概念界定

本课题所指的“竹文化”,是指与竹有关的各种文化形式的综合表现。“竹文化”内涵独特丰富,并对国人的审美意识、道德观念影响深远。最核心的内涵是竹不畏逆境、宁折不屈、中通外直、虚心奉献的精神风貌。“竹文化”的外延则包括竹在文学、书法、美术、园林、音乐、舞蹈、游戏、农业、建筑、饮食、民俗等诸多方面体现出来的文化表征。

(二)研究背景

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学校所在地万龙山乡森林覆盖率达75%,其中竹林面积近1.33万平方米,已形成以竹产业为主题的乡村旅游特色。学校有一批热爱“竹文化”的教师队伍,具备了“竹文化”传承和创新的主、客观有利条件。

校园文化的建设要求。近年来,武功山风景区致力打造各校的校园特色文化,力争实现“一校一品”的目标。综合自身有利条件,借鉴其他学校做法,隆波学校决定以“竹文化”为主题,形成自己的特色品牌。

前期,笔者开展了一些相关活动与探索,现将其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研究,期望能形成一个较为成熟的校本课程。

(三)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全球有多个与竹有关的国际组织和会议,如国际竹藤组织、世界竹子大会等。许多国家都重视开发利用和保护竹资源。当前,竹的用途不断扩大,竹林的生态效益得到广泛关注。世界竹产业发展迅速,科技含量不断提高。

中国是产竹大国。竹子不仅是生活的重要资源,也是国人精神的寄托。国内很多学校把“竹文化”融入校园文化中,积累了一些成功的经验:

湖北枝江市实验小学,以“竹文化”为主线,打造书法品牌。

浙江湖州莫干山中心学校,挖掘竹的“七德”,提高了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四川安岳李家镇初级中学传承并发扬竹编非物质文化,打造特色校园文化。

江西九江兴中学校将“竹文化”与校园的环境建设相结合,形成了浓厚的竹文化氛围。

在借鉴国内学校做法的基础上,隆波学校进行本项“竹文化”进校园的实践研究,让“竹文化”进课堂、进校园,深入学生的生活,让山区学生能真正了解竹的功能及文化价值,形成校园独特的“竹文化”。

(四)创新性

本课题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课程哲学、“尚竹明理 虚心进取”的课程理念、“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课程目标,从认识、感悟、拓展三个环节,整合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等资源,让“竹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学科教学整合,从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对学生进行教育。

二、“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一)设定课程哲学和育人理念、目标

“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课程哲学。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是命运共同体。我們开发“竹文化”校本课程,是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认识自然,顺应自然发展规律,合理利用自然,保护自然,构建人与自然更为和谐的共生关系。“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课程哲学有利于指导“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

“尚竹明理 虚心进取”的课程理念。本研究希望学生能在“竹文化”的熏陶下,崇尚竹宁折不屈、中通外直,虚心奉献的品德,保持虚心进取的积极态度。

“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课程目标。“竹文化”不仅外化在校园文化环境,更要内化到师生心灵深处。期望以竹为载体,对学生的健康人格、道德修养、综合素质形成进行有效的积极干预,实现“立德树人”的育人目标。

(二)确立“竹文化”校本课程基本框架和分段内涵

在开发校本课程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确立了认识篇、感悟篇、拓展篇三个篇章为基本框架。其中认识篇分“识竹之性”“知竹之用”两个单元,主要介绍竹的基本知识及用途;感悟篇分“品竹之美”“研竹之韵”两个单元,主要欣赏竹在文学艺术中的美学价值,去探究竹的文化底蕴;拓展篇分“感竹之乐”“行竹之德”两个单元,主要指导学生玩竹、用竹过程中感受到创新的魅力和科学探究的乐趣,引导学习并践行竹的品德,做一个品德高尚的人。

(三)形成“竹文化”校本课程整体布局和特色

首先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三者密切结合。国家课程体现了国家的意志,是学校课程体系的主体部分。地方课程是国家课程体系的重要补充。校本课程是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在不同学校的特色呈现。三种课程紧密结合,既能从宏观上保障课程标准的实施,又能从微观上关照学习者的个别差异,满足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其次是传统文化与时代创新相结合。竹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新时代背景下开发校本课程,须在注重传承的同时,更注重内容和形式上的创新,以便学生更容易入耳入心。

再次是家校协同、课堂内外结合。在校本课程的开发过程中,学校邀请了部分家长参与。家校协同发力,使“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内容更为生动,形式更为活泼。课题组在充分利用课内资源的同时,重视与课外相结合,利用专题讲座、兴趣小组、实地考察、读书分享、才艺表演等多种形式进行补充,有效地促进校本课程的开发。

三、“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

在“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实践中,需要全方位多途径营造“竹文化”氛围,让学生接受“竹文化”的浸润与熏陶,达到“立德树人”的初衷。

“竹文化”+校园环境。学校首先在校园文化环境上做好文章,营造浓厚的“竹文化”氛围。学校在校园植物角种植多种类别的竹子,并用简介牌进行介绍;学校、班级文化墙,均有“竹文化”的内容元素;教学楼的过道,打造成了“竹韵”长廊;收集农村的老物件,建设小型的“竹文化”博物馆。“竹文化”与校园文化环境无缝结合,有利于“竹文化”课程的全面实施。

“竹文化”+学科教学。“竹文化”与学科教学整合,是“竹文化”最主要的实施途径。一是合理利用教材中的内容(即课本中有与竹相关的作品)进行学科拓展阅读。二是进行学科科学探究。将竹作为探究的对象,如观察竹的生长、探究竹在生活中的运用等,弥补了课内的内容,又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三是尝试“竹文化”的学科文化表达。课题组以不同学科内容为基础开展了“竹文化”学科表达系列活动,如观察日记、英语朗诵、绘画、竹的自白、歌曲、器乐演奏、竹剑表演等,丰富了“竹文化”的内涵,拓展了“竹文化”的外延。四是在学科教学中因地制宜利用竹子制作教(玩)具和器材。这点在体育课堂中体现最为明显,学校用竹子制作了爬竿、撑竿、独轮车、跨栏架、高跷、竹剑等体育器械,深受学生欢迎。

“竹文化”+实践活动。课题组定期组织开展“竹文化”主题的系列活动,在活动中育人。如以“竹”为主题的征文、绘画、诗歌朗诵、手抄报、歌曲演唱比赛等;在校园科技节组织与“竹文化”相關的科技创新和手工制作竞赛;调查当地竹的种类、分布以及竹与当地经济发展和日常生活各方面的密切联系;到毛竹专业合作社和竹业加工厂现场参观,了解竹的新型开发利用。每天利用课间休息时间组织学生跳竹竿舞,既锻炼了身体,又愉悦了心情。

“竹文化”+德育。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竹一直被称为“四君子”之一。古人赋予竹“正直、奋进、虚怀、质朴、卓尔、善群、担当”等七种美德。“竹文化”课程实施中,学校老师向学生深入解读竹的“七德”,教育学生践行竹刚正挺拔、宁折不弯、虚怀若谷、任劳任怨、奉献担当的品格,潜移默化对学生进行德育。

“竹文化”+美育。利用课堂、专题讲座、兴趣小组、四点半课堂、广播站、文化墙等阵地,引导学生欣赏与竹相关的艺术作品,在发现美、欣赏美的同时,让学生领悟竹的美学价值,提高自己的艺术素养。

“竹文化”+劳动教育。在新时代背景下,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质,意义深远。课题组引导学生从认识劳动工具如扁担、箩筐等开始,了解竹在生产劳动中的重要作用,激发学生的劳动兴趣。同时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如校园植竹绿化等劳动,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培养优秀的劳动品质和顽强的劳动意志。

四、“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研究成效

(一)塑造了学生的品德

通过“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实现了“以竹育人 立德修身”的目标。校园内违纪现象明显减少,好人好事大量涌现,学生的思想品德有了显著提升,校园整体精神风貌有了较大改观。

(二)提升了学生的素质

在对“竹文化”的多元解读、体验中,丰富了学生的知识,拓宽了他们的视野。学生的表达、思考、探究、实践、协作能力均有明显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艺术素养、劳动素养也有了较大提升。

(三)打造了校园文化的特色品牌

学校“竹文化”特色日益鲜明,校园文化“一校一品”的规划得以成功实现。尤其是隆波学校的竹竿舞引起了众多兄弟学校和社会的关注,江西新闻网等网络媒体多次进行报道,校园特色文化的社会影响不断扩大。

五、结论

景区农村学校“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对塑造学生道德品质、提升学生综合素质、传承优良传统文化、打造校园文化品牌等方面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今后,学校和项目组仍需努力探究“竹文化”校本课程开发与实践的新模式,不断深化研究,推广应用成果。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课题“景区农村学校‘竹文化’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践研究”编号为20PTYB096的研究成果。

猜你喜欢

校本校园文化课程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ERP原理与应用》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探索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课程思政在组织行为学课程教学中的探索与实践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建构基于校本的听评课新文化
价值导向的校本课程建设——以“兰质教育”校本课程为例
追求“四合” 洋溢“四味”——二十四节气语文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策略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