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现代建筑中的传统美学研究

2021-02-15李玫禛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摘要】长时间以来,传统建筑文化都是建筑领域研究讨论的重点所在,现代建筑在快速发展的进程当中,也保留了许多具有传统美学意韵的作品。传统建筑美学已然成为建筑行业发展的动力。深入分析传统建筑文化并从中汲取精华,是国际化大背景下传统建筑创新发展的趋势,对传统建筑现代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研究价值与实践指导作用。本文主要从传统美学的和谐美、秩序美、形式美三个方面进行叙述,并结合其特征的现代性发展举例,进一步说明传统美学不仅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也是未来建筑设计中不可忽视的影响因素。

【关键词】中国传统美学;现代建筑;传统建筑;苏州博物馆

【中图分类号】TU9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69-03

【本文著录格式】李玫禛.现代建筑中的传统美学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69-171.

建筑是技术与文化的综合物,它不仅是科学技术的表现载体,而且也是传统文化的高度凝练的产物。现代建筑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产物,也是创作者努力的结晶,具有浓厚的文化性与鲜明的时代性。现代建筑在满足实用功能的基础之上,还需要具备文化传承方面的价值,要能够体现时代精神及地方特色,才能具备相应的人文价值。区域、人文和文脉已成为建筑师设计作品的指导性思想。传统与现代,一直是中国现代化进程中的核心问题,也是建筑美学需要直面的问题。在建筑中,对传统文化进行传承,不能简单理解为复制传统建筑;符号具象化现代建筑,应该是以现代建筑理念、结合先进技术,从传统建筑文化中汲取为时代所需的美学精髓,以融入中国现代建筑的发展。中国传统建筑技法别出心裁,传统建筑群包含着丰富的审美内涵,传统建筑所倡导的“理性的浪漫、诗意的现实”成为现代建筑可借鉴的理念,再加上先进的技术,这样设计出来的作品可以使传统美学与建筑本身的功能得以保持协调。

一、 传统美学的特征

传统美学的观念从古至今早已潜移默化地在人们心中生根发芽。进入现代社会后,随着科技发展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城市化速度加快,未经人工雕琢的自然美已经难以满足现代受众的需求,随之而来的美中伴随着机械美、设计美以及西方所崇尚的崇高之美。延续传统美的精髓与现代建筑相融合是传统美学的必由之路,但同时适度原则也是根本,并不是对传统的全盘否定,也不是对现代的全盘接受,应该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当然,在人类发展现代化的过程中,民族传统文化的发展同样令人深思。通过现代化的处理手法,可以使建筑主体与自然环境融合为一体,在现代建筑当中,这种融合主要通过比例、秩序、和谐、节奏等不同的建筑美学特征得以体现。在创建现代建筑作品时,只要对这些抽象的美学特征进行概括并合理地加以运用,就可以让现代建筑作品体现出和谐的美感。

(一)和谐美

著名学者熊明曾经说过,受众在欣赏现代建筑时,通常是先感知建筑外在的形式美,然后才会从理性层面去认知建筑的功能、建筑的环境以及人文内涵。所以,在理解传统建筑时,不能只注重建筑的表面,还需要从建筑技术、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等方面进行深层次的感知。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十分注重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具有突出的和谐之美,恰当的建筑技术是传统建筑对外部环境的回应,也是传统建筑美学在文化层面的体现。从传统美学的角度而言,也即“和谐”,无论是外在形式,还是建筑本身的色调,都极力体现这种和谐之美。

(二)秩序美

“百代皆沿秦制度”。传统建筑也是如此,它的秩序、风格大致没有脱离当时的建筑美学。传统建筑艺术基本保持了和传承着基本一致的美学风格。简单来说,就是作为中国民族特点的礼制精神。在建筑方面体现为对称的结构、主次分明的建筑布局,以及层次清晰的界面设计上,以展现严肃、方正、井井有条的等级秩序。传统建筑在演进过程中长期遵循儒家所倡导的礼乐制,将建筑的秩序感与空间方面的严谨布局作为美学追求,因而表现出了井然有序的秩序美。

(三)形式美

事物美的外在表现形态就是形式美,经过长期的社会更替,这种美逐渐形成程序化的定式,具有潜在的客观规律。中国著名美学家李泽厚也曾经提出:华夏美学向来讲求规律感和程式化,以及结构方面的秩序感,并不断加以巩固,所有一切的目标都是为了使建筑的形式美感变得更为纯粹。传统建筑在不断演化的过程当中,深受中国传统审美理念的影响,所以,建筑同样也具有深邃的审美意蕴,传统建筑平面和立面之间所构成的空间形式充分体现了相互的几何形式之美,进而形成富有节奏感且相对稳定的对立面。

我国古代传统建筑理念堪称“博大精深”,大到皇家宫苑,小至普通庭院,在建筑方面都将“天人合一”“以和为贵”作为美学层面的追求。在城市化高度发展的现在,城市人口密度增大的同时,带来的是用地短缺和资源的减少,怎样平衡现代建筑用地与传统美学精神之间的关系。

二、传统建筑美学的现代化继承与发展——以苏州博物馆为例

传统建筑美学的传承发扬是传统美学理念发展的关键性环节,也是建筑在文化层面的需求。建筑设计者不仅要深入地学习大量的传统文化知识,还需要融合现代的审美理念。在设计现代化建筑时,可适当融入“质朴”“高雅”等理念,从而通过建筑营造出优质的环境。下面笔者将以苏州博物馆为例简述传统建筑美学的继承与发展。

(一) “物我和谐”——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笔者认为苏州博物馆最典型的特征在于充分展现了自身与环境之间的完美结合,体现了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之美,这种美在建筑形体和苏州当地环境的融合之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整个建筑依照地形而建,可以称得上是“因地制宜”的典范之作(如图1)。所以,在设计现代建筑时,不能将建筑与其外部環境分割开来,而是要注意建筑本身与环境之间的联系,甚至需要将建筑与环境看成是一个整体。建筑环境是从外部进入其内部的过渡空间,会对使用者的心理造成一定的影响,所以营造外部空间对提升建筑空间整体性极为重要。笔者认为外部环境并非只是客观的物质空间,还应当包括历史人文等相关的因素。例如在贝聿铭设计中,苏州博物馆新馆与其他相邻的建筑和自然环境高度融合,这个新生的建筑群落将成为整个古城风貌的延续。

(二)“井然有序”——现代建筑空间构成

秩序的意思是有条理地、有组织地安排各个功能部分,以构成运转良好的现代建筑空间。世间一切事物都遵循一定的秩序和规律有序发展,比如苏州博物馆的整体设计风格体现了传统苏州民居的建筑空间布局,强调苏州传统民居的建筑特色,意在提醒人们:中国传统建筑中还有如此宝贵的建筑风格与建筑技艺,需要被我们保存和延续。苏州博物馆在建筑结构、布局和表现手法上,有着让人叹为观止的构思。博物馆设计中,采用了典型苏州民居错落有致的坡顶加以几何拼组,其效果既与古城相配,又不失现代建筑的简约(如图2)。一个现代博物馆建筑与原有拙政园的建筑环境浑然一体,并且又有其独立性,通过中轴线将园林与庭院联接为一体,不管是空间方面的布局,还是在城市肌理延续方面,都极为融洽。粉墙瓦黛的苏州传统建筑系统中,亭台、屏风以及曲折的回廊、掩映的花木,这些中国传统的空间构成方式,与现代的钢铁、混凝土和玻璃同样具有很强的构成力。

(三)“形式统一”——传统建筑形式塑造

在平面及立面的设计方面,苏州博物馆同样体现出鲜明的传统建筑特征,整个空间始终以纵轴线展开,使得整个平面显得对称平衡。立面上注重建筑和城市天际线之间的韵律,进而形成具有强烈节奏感的建筑组合。《平江图》是贝聿铭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新馆时,脑子中首先蹦出来的一幅图,它是现存最早的苏州地区详细平面图,从中可以看出苏州古城至今河街相依,水路平行,纵横有序,脉络分明,正是那些粉墙黛瓦鳞次栉比前庭后院的江南民居,构成百十街坊,千余幽巷,筑就了极富特色的传统建筑风貌。比如,建筑庭院水池中流水的引入、走势及连贯性。园林式博物馆庭院中的叠石理水需“以壁为纸,以石为画”,以庭院粉墙为背景,用石片营造出了一幅匠心独具的壮观的中国山水画(如图 3)。在形式美上,苏州传统建筑主要体现在平面与立面之间的关系,以及色彩与形式之间的高度协调,分析传统建筑平面和立面之间的关系,可以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启示。

三、 传统美学影响下的现代建筑

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美学设计的影响巨大,这两者本身就有非常紧密的联系,现代建筑在无形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和感染,具体体现在设计理念、大众的思维方式,建筑风格等。现代学者王世仁在自己的著作中曾说过:在进行现代建筑设计的过程当中,思考借鉴传统的美学理念,分析探讨古代设计师的审美思想,对现代建筑设计者而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像王世仁这样的学者,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反思,为现代建筑发展提供了理论方面的依据。贯彻传统审美思想的现代建筑,最典型的当属各个旅游景点建筑物的设计,由于此类建筑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自然和人文的色彩十分浓厚,也极大地促进了旅游事业的发展。再比如政府办公类建筑,大都以儒家的美学理念为指导,给人整齐、威严、庄重之感。

由此可见,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设计有着极为突出的影响。少数现代设计师在设计建筑作品时,刻意张扬个性,忽略了对传统的继承,但是这种看似新潮的设计,并没有获得受众认同,对这种个性化的建筑设计,大众认可程度普遍不高。根据上述分析不难看出,传统文化在受众当中有着极强的影响力。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进程中,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因此,如果现代建筑设计完全摒弃传统美学的支撑,设计出来的作品就会显得空洞、乏味。如果太过拘泥于传统,设计出来的作品又会显得陈旧、缺乏活力,因此,笔者认为,如果想设计出真正出色的传统建筑,就不能单方面地借鉴和参考建筑的形式、材料以及颜色,而是要打破表面现象的束缚,深入分析传统建筑所包含的美学意蕴。从整体上去理解和把握,才能使传统美学和现代建筑得以成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显著提高现代建筑布局设计的合理性。以客观事实为基础,深入分析传统和现代之间的联系,将过去和现在进行对比,正是为了进一步推动建筑业的发展,作为现代建筑设计者,应当珍视前辈们留下的宝贵财富,才能更好地助力于建筑业的发展,创造更具传统美的现代建筑。

四、结论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文化既是不可多得的财富,更是现代建筑发展的动力,社会经济水平提升的同时,现代建筑不仅需要满足使用者的需求,还需要面对国外建筑观念的巨大冲击。现代建筑在传承传统审美理念的同时,还需要考虑文化层面的因素,5000年漫长的岁月决定了传统文化既有杰出的一面,也有许多糟粕,所以,现代设计者必須从中汲取精华,才能更好地传承发展。在新的形势下如何才能正确地面对压力,把握好机遇,分析和继承优秀的文化极为重要。所以,在设计现代建筑时,应当去芜存菁,以辩证的观念看待和继承传统文化。现代建筑设计者需要传承发扬优秀的美学理念,要尊重传统历史文化,才能让我国建筑行业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李逍. 基于徽州传统建筑美学特征的现代建筑设计策略研究[D].合肥:安徽建筑大学,2019.

[2]李泽厚.美的历程[M].北京:三联书店,2015.

[3] 高富民.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M].苏州:古吴轩出版社,2019.

[4]王晓. 表现中国传统美学精神的现代建筑意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08.

[5]张昱超,万越.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建筑美学的影响[J].住宅与房地产,2018(24).

[6]陈颖. 中国传统建筑美学对现代建筑的影响研究[D].青岛:青岛理工大学,2017.

[7]李春. 贝聿铭现代主义建筑美学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19.

[8]莫晓捷.简议传统美学视角下的现代建筑意境及其营造[J].建筑设计管理,2017(2).

作者简介:李玫禛(1993-),女,山东青岛人,研究生,研究方向为美术博物馆管理应用研究

猜你喜欢

传统建筑现代建筑
论现代建筑电气照明节能的优化设计
浅析现代建筑设计的方法
岭南社区住宅建筑保护与创作探索
浅析中国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装饰设计的结合
刍议陕西传统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空间设计中的合理应用
探析陕西关中地区“东府”与“西府”传统木窗
试析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中的传统建筑营造技艺
试论传统建筑的礼制特征
从甘肃庆阳窑洞的发展来看传统建筑文化
中国传统建筑木雕花窗艺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