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文化差异启发下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

2021-02-15陈丹

中国民族博览 2021年22期
关键词:改革路径英语教育文化差异

【摘要】中国和日本地理相近、文化同源,官方语言均与英语分属完全不同的语言体系,但由于文化差异,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模式不尽相同。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文从中日文化差异视角出发,从“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日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历史”“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政策、方法及目标的影响”“文化差异启发下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路径”三方面展开论述,反思中国高校英语教育工作中存在的不足,突出英语教育的先进性特点,探究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路径。

【关键词】文化差异;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路径

【中图分类号】H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125-03

【本文著录格式】陈丹.中日文化差异启发下的高校英语教育改革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125-127.

中国和日本同属东亚文化圈,且官方语言均与英语分属不同体系,对英语教育具有类似的感知,但由于文化差异,中日两国的高校英语教育各具特色,体现在“教育政策”“教育方法”“教育目标”等方面。探究中日两国不同的高校英语教育模式,既可以发掘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优势,也可以揭露其中的不足。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要主动分析中日两国文化差异,并透过这种文化差异,从课程体系、内容、教法等多个维度进行反思和改革,构建与时俱进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模式。

一、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中日高校英语教育发展历史

(一)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

中华文化血液中的一大思想是“师夷长技以制夷”。20世纪上半叶,外国教会文化开始进入中国,一些大中型城市教会中开始出现小规模的英语教学,但尚未形成一定体量。为了获得系统化的英语教育,一些学生选择赴英美等国家留学。这批留学生回国后,为中国的英语教育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进入20世纪50年代,基于国家政策,中苏文化交流越来越多,大批学生开始学习俄语,英语教育仍然处于十分薄弱的状态。改革开放之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的改革下,中国高校英语教育进入一个新环境,迎来高速发展,整个学科建设从零散到集中,从主观到客观,从封闭到开放,在我国的普通大学、职业院校、成人大学、函授大学、夜校等各类高校中成为公共学科和专业学科,贯穿整个中国高校教育体系,越来越完善。今天,英语教育的影响力之大、受众之广,已渗透到中国人的文化骨髓。中国大学生的英语水平,远远超过日本。[1]

(二)日本高校英语教育的发展

类似地,爱国主义也是日本全民英语教育兴起的起点。 1808年,英国的“法顿号”强行入侵日本长崎,给日本带来重创。该事件过后,民族文化中的爱国意识激励着日本人民开始学习英语。当时的日本,主要在“开成所”实施英语教学。经过不断发展,“开成所”改革成为“开成学校”,进一步扩大办学规模。随着学生人数的增多,学科建设的系统化,“开成学校”后又更名为“东京外国语学校”。此时的日本英语教学,已经拥有比较系统化的模式,显著提高了英语教育水平。1877年,随着对外文化交流逐渐增加,“东京外国语学校”的办学体系更科学、完整,正式更名为“东京大学”。自此,日本英语教育进入新的蓬勃发展阶段。19世纪60—90年代,日本掀起浩浩荡荡的明治维新运动,新文化、新思潮开始冲击旧的文化体系,带来一股“文明开化”热潮。这股文化热潮的影响力之大,不断推动日本英语教育在四年制大学、短期大学、高等专门学校、专修学校等高校体系中兴盛起来,逐渐走向国际化。

由此可见,即便中日之间存在巨大的“历史分歧”,发展英语教育的起点和目标却是一致的——打开国门,救亡图存。而各自发展历程中基于文化差异的不同走向,更加值得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的关注和思考。

二、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政策、方法及目标的影响

(一)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政策的影响

明治时代以来,日本的高校深受德国、美國高校模式的影响,更加注重科研,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在“科学技术创造立国”政策下进入产学融合的时代[2],使日本迅速拥有了众多顶级企业和技能人力资源,成为后起之秀的科技与创新大国。在高校英语教育领域也是如此。2000年日本在召开的“推进英语教学改革恳谈会”上指出,英语教学要进行系统化的深刻改革。2003年,日本政府正式发布《培养能使用英语的日本人的战略构想》[3],提出英语教育教学改革应该更加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同年,日本还加大了英语教师培训方面的费用,推动教师队伍的整体进步。日本还提出大学生进入大学后要从“学习英语”转向“用英语学习”的目标,重点培养学生在各自专业领域内的英语研究和交流能力。

我国自古以来崇尚完美主义,高校英语教育作为兴国方略之一,也受到深切重视。随着时代更迭,相关配套政策的覆盖面越来越大、细节越来越完善。1964年,中国教育部推出《外语教育七年规划纲要》,申明英语的“第一外语”地位,加强了英语教育的全国覆盖性。1987年,在《普通高等学校社会科学本科专业目录》中,明确指出英语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我国英语教育政策也越来越重视英语教学,认识到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地位。199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外语专业面向21世纪本科教育改革若干意见》,进一步深化我国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注重人才培养的市场应用性,我国英语教育改革工作进入一个新的阶段。进入21世纪,关于英语教育的政策越来越细致化,《高等学校英语专业英语教学大纲》《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关于推动高等学校英语类专业教学改革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等相继出台。这个阶段的英语教育政策,更贴近学生需求、国家建设,覆盖了高校英语教育的方方面面。

(二)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方法的影响

受传统儒家文化影响,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中,英语教学的主要方法是课堂教授,而学生的自主思考方面,英语表达、口语交流等实践能力培养方面还存严重欠缺。随着高校英语教育模式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师逐渐认识到学生专业能力培养的重要性,也逐渐开展了高校英语实践教学的改革和探索,尤其是信息化教育改革的深入,高校英语教学逐渐引进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创设情景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越来越高,但是,整体而言,高校英语教学模式还需要不断创新。近年来,基于为国家输送英语教育人才的需求,各级各类高校开始注重产学融合——将学习与工作对接、从业能力证书与毕业证书对接,加强高校英语教育的实用性。

日本方面,基于注重创新实用的文化传统,日本大学生的基础英语学习一般在高中已经完成,日本高校非英语专业学生的英语教学主要是ESP英语教学,如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大学英语教学一开始就与专业挂钩,一年级为GAP(General Academic Purposes)阶段,二至四年级SAP(Specific Academic Purposes)。[4]大学生在其所学的专业范围内选择自己的课题,然后自己查找资料,做展示(Presentation)。[5]

(三)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影响

受历史文化影响,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自圆其说”到“与国际接轨”的转变。我国高校英语教育目标是培养综合语言技能,教育内容是基础英语。早期,我国英语教育目标主要是提升我国学生的英语专业理论知识水平,对教育目标实现的考核更加注重考试成绩,众多高校以英语四六级等考试为导向,过于看重学生的考试成绩,没有关注学生的综合能力、综合素质。后期,随着综合国力不断进步,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教育部门对英语教育的目标,也有了新的定位。从理论到能力,从考试到素质,学校开始突出英语的应用功能,注重人才培养的全面性,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并拥有正确价值观的英语专业人才。

日本在身怀危机感的意识形态下,其高校具有与生俱来的使命——“为国家服务”,教育的目的性更强。日本高校英语教育目标是提高学生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的能力,教育内容是学术英语和专门用途英语。因此在日本高校中,英语考试以阅读和语法为重点,对学生的听力、表达考核力度不足。在学习英语时,部分日本学生很难解决发音问题,形成一种外国人难以真正听懂的“日式英语”。

综上,文化差异对中日高校英语教育模式产生了巨大影响:中国的高校英语教育把英语看成学习的目的和素质教育的手段,近年来逐渐开始重视产教融合;日本高校把英语看作一门为专业学习和研究服务的工具,早在20世纪80年代便开始产学融合,发展英语教育主要是为本国科技和创新服务,但“日式英语”发音的问题难以逾越。中日高校英语教育走上不同的发展之路,但道路没有对错之分,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应以客观的目光加以审视,规避其教训,汲取其长处,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三、文化差异启发下的中国高校英语教育改革路径

(一) 构建新型理实融合体系,提升英语工具性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教育方面表现出“重人伦轻自然”“重理论轻实践”的倾向,在20世纪封闭时代形成的“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位在培养语言技能和素质培养上”的结果,在21世纪高等教育全球化的今天早已过时,应尽早调整。相对而言,日本文化起源晚,社会文化相对直接、功利,使其更早地开始重视教育的实用性、创新性,反而成为日本一跃成为发达国家的关键因素。因此,我国高校英语教育应顺应时代要求,构建新型的理论与实践融合体系,调整理论与实践教育比例,让语言为实践服务,提升高校英语教育的工具性。

首先,调整理实比例。构建新型理实融合体系,重新分配高校英语教育中理论与实践课程的时长占比、安排顺序和结构状态,提高高校学生在学习英语时的文化差异接受度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要关注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中主体与环境的关系,确保理念、内容、主体、环境之间相互影响,彼此关联,成为良性循环的生态系统,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将英语作为一件工具利用起来。

其次,突破统桎梏。改变传统先理论后实践的人为分离模式,转向理论与实践交替进行,将“理论—实践”结构变为“经验—理论—实践—理论—”的交替结构。在英语教育时,学生先通过文艺作品、名人轶事等方式进行文化经验积累,得到大量丰富的文化素材,再进行理论与实践的相互验证,使教育成效实现螺旋式上升。

(二)中国特色与多元文化并举,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

首先,突出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我国5000年来的历史积淀,也是区别于其他国家的珍贵财富。打基础不应是中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6]在教学时,应降低基础知识比例,提高中国文化、科技等内容的比例,将英语作为中国故事、中国实力的载体。具体来说,在英语教材的内容编排上,融入异彩纷呈的文化元素,如民族习俗、传统节日、手工艺术、文化典故、文学作品、人文力量、科技实力等,将中国文化与英语知识巧妙结合在一起,让学生一边学习英语,一边接受中国文化熏陶,避免出现“崇洋媚外”现象。要克服教材跟不上时代的难点,及时更新教材内容,避免影响师生观感。

其次,融入多国文化。经过分析中日文化影响下的高校英语教育现状,可知研究多国文化的意义,不仅反映在取得较高考试分数上,更具有打破偏见,实现民族融合、分析自身差距的重要作用。加强英美、东亚、印度等代表性外国文化教育,增加“英语跨国交际”“英语多元文化研究”“英语国际应用”等课程,拓宽学生学习范围,让学生立足国际化视野,主动加强个人英语表达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学生在英语文化方面的研究兴趣,向世界推介中国,最终为国家发展服务。

(三)动态掌握文化内涵,紧扣全球时代脉搏

考虑到文化差异,以及文化处于动态变化这一特性,高校英语教育要避免一刀切,要知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鼓励学生从文化层面钻研英语学科,引导学生对学习材料内涵的动态理解,以增进全球素养,走在时代前面。

第一,引导内涵思维。面对同样的文本,文化不同,则内涵不同。“Let’s go Dutch”从表面意思来理解,翻译为“一起去荷兰”。但实际上,从文化内涵来看,荷兰人喜欢算帐,无论和别人做什么事,都要同对方把帐目算得清清楚楚。于是英国人就幽默的把“go Dutch”引申为“AA制”。这其实是英国人对荷兰人的偏见。当表面意思与真实意思相去甚远时,高校英语教育工作者务必要引导学生从文化内涵出发,准确抓住英语词汇中的真实含义。

第二,启发动态思维。随着社会开放程度越来越高,经常出现一些新的文化现象,如“Phenomenon of admiring class”“Cultural Forum”“One belt,one road,cultural exchange”等。关于这些英语词汇的讲解,要结合文化背景展开。高校英语课时有限,学生对外国文化的积累,不能过度依赖课堂、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自主积累的习惯,将自己的业余时间充分利用起来,广泛搜集外国文化素材。应为学生创造机会实地走访,亲自去国外看一看风土人情,感受文化差异。总之,文化并不是静止不动的状态,高校英语教育中的文化研究工作要与时俱进,密切关注世界各国的文化发展,提升全球素养。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化差异”可以作为沟通、研究的切入点,打开中国高校英语教育的国际化视野,让国内成熟的教育经验传播出去,让国外先进的教育经验“走进来”。结合中日文化差异,中国高校要将英语教育改革工作落实到具体行动上:构建新型理实融合体系,提高英语的工具性;中国特色与多元文化并举,利用英语讲述中国故事;动态掌握文化内涵,紧扣全球时代脉搏。从跨文化视角出发,切实提高高校英语教育工作水平,保障中国英语教育的全球先进性。

参考文献:

[1]胡壮麟.中国英语教学中的“低效”问题[J].国外外语教学,2002(4):3-7.

[2]于颖.日本高等教育发展与其国家竞争优势[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7:206.

[3]李天鹰.日本英语教育改革的行动计划[J].外国教育研究,2003(11):62-64.

[4]张济华,高钦,王蓓蕾.语料库与大学专门用途英语(ESP)词汇教学探讨[J].外语界,2009(3):17-23.

[5]宫景然,白亚东.日本英语教育的新举措及中日英语教育现状的对比[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3):92-94.

[6]蔡基刚.从日本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看我國外语教学目标调整[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2(3):1-7.

作者简介:陈丹(1989-),女,山西运城,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国别的文化与教育,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改革路径英语教育文化差异
大数据背景下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研究
透过外语磨蚀反思四川省偏远民族地区英语教育
幼儿英语教育的有效性探究
高职美术教育的现状及教学改革路径探析
对中职英语德育教育几点实践性认识
大学英语教育改革浅谈
中美合资企业的跨文化管理研究
文化差异对初入国际市场的法国中小企业影响分析
高中文言文实词教学研究
浅析中西方文化差异对英语翻译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