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打击乐应用课程设计
2021-02-15樊波岩
【摘要】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领域中,打击乐的运用现已十分常见,但多数课程的教学目标相较于培养学生的打击乐演奏能力,更重视打击乐器作为音乐治疗课程中的辅助手段。本项目则将研究重点放在学生是否能掌握更多实际演奏技巧和打击乐知识,旨在通过更系统的打击乐教学,使特殊儿童获得更快乐充实、参与感更强的音乐学习体验。经过本项目的前期研究后,笔者根据目前获得的理论及实践成果,编写了一套适用于学龄特殊儿童的打击乐课程教案。
【关键词】特殊儿童;打击乐;音乐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1)22-074-03
【本文著录格式】樊波岩.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打击乐应用课程设计[J].中国民族博览,2021,11(22):74-76.
课题项目: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打击乐应用课程设计”(项目编号:202010654012)。
引言
如今,随着特殊儿童教育与音乐教育领域的不断发展,更加专业和丰富的音乐治疗课程为特殊儿童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学习机会。除以聆听欣赏音乐作品为主要手段的接受式音乐治疗外,还有强调学生主动加入参与到音乐中来的再创造型音乐治疗。这些常见的音乐治疗手段更多注重以音乐为媒介,涉及多种教学法、乐器等,以此锻炼学生的社交能力、情绪控制能力、四肢能力或逻辑思维能力,而非特定某种乐器的演奏能力。
经过笔者的研究调查发现,打击乐的学习不仅十分适合特殊儿童学习,其实施难度也并没有大多数患儿家长想象中那么大。除可以达到传统音乐治疗课程的疗愈效果外,特殊儿童打击乐课程的学习还可使学生具备更高的打击乐器演奏技巧,在课程学习状况良好的情况下,打击乐器对特殊儿童来说,也很适合作为一门艺术特长长期深入学习。
一、特殊儿童音乐教育中的打击乐应用课程教案
(一)基础启蒙阶段
第1課:
开场:在与孩子们初次相识时,培养感情和建立信任是第一任务。简单热情的问候语、灿烂温暖的笑容会帮助孩子们打破第一节课的陌生与隔阂。鼓励学生进行自我介绍,锻炼在团队中勇敢发言的能力,教师需在此时及时给予语言和肢体上的鼓励,称赞和大拇指是必不可少的。
课程内容:简单的破冰开场之后,本节课主要目标为培养学生对训练口令的熟悉程度和反应能力。通过简单的肢体打击乐游戏(口令游戏:举左手、举右手、拍手、跺脚、互相击掌等),练习在听到教师口令后做出相应动作。
课堂练习:播放《练习音乐1》,带领学生感受音乐的节奏与律动,结合简单口令游戏,随着教师的指示帮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重拍,建立基础的与音乐配合的概念。
第2课:
开场:本节课将介绍小型打击乐器(例如三角铁、沙锤、响板、串铃等)及其演奏法。教师将逐一演奏每种小打乐器,提出问题与学生互动(例如:这个乐器的外观像你们生活中见到过的什么东西?它演奏出的声音听起来像你在生活中听到过的什么声音?)。根据学生给出的答案,延伸讲解乐器的发声原理、演奏法等。
课程内容:学习演奏各类小打乐器,练习叫出每种乐器的名字,尝试正确演奏。
课堂练习:使用《练习音乐1》,复习上节课口令游戏,将口令与演奏小打乐器相结合,增强在音乐中的参与感,加深学生对乐曲的理解。
第3课:
开场: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带领全班同学一起演奏。由教师团队演奏展示非洲鼓圈重奏作品,引起学生兴趣,并介绍非洲鼓相关基本知识。
课程内容:学习非洲鼓基本演奏法,掌握两个音色位置:高音、低音。并尝试左右手交替演奏,右手演奏低音,左手演奏高音。此阶段的学习不要求孩子能准确演奏出相应音高,只要能找到两个音高的位置即可。
课堂练习:在教师的带领下,随着《练习音乐1》,以四分音符的节奏左右手交替演奏非洲鼓。在课程进度顺利的情况下,可以加入强弱变化的练习。
(二)进阶学习阶段
第4课:
开场:根据前一阶段的学习,教师挑选出部分课堂反馈能力较好、演奏能力较强的学生,分班由另一组教师授课。由此将全部学生分为基础班、提高班,两班授课。
课程内容:基础班学员继续复习非洲鼓两个音高位置的演奏法,巩固手法和发力技巧。提高班学员将开始学习爵士鼓基本演奏法,本节课目标主要以鼓棒握法、发力方式、底鼓踩法、鼓位的介绍为主。
课堂练习:欣赏聆听《练习音乐2》,在老师的指导下跟着音乐练习本节课学习的非洲鼓或爵士鼓演奏技巧。
第5课:
开场:学习四分音符。熟悉四分音符的基本知识如形状、时长概念等,通过拍手、跺脚的口令练习将先前演奏过的节奏游戏与四分音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
课程内容:在理解四分音符的基础上,教师在黑板上写出一个或多个四分音符,要求学生根据看到的内容,在乐器上演奏相应数量的音符,为后期学生看到音符(乐谱)能做出正确演奏行为的能力打下基础。
课堂练习:教师根据《练习音乐2》的前八小节,编写出相应乐谱(仅包含四分音符),并带领学生练习。
第6课:
开场:学习八分音符。熟悉八分音符的基本知识如形状、时长概念等,通过拍手、跺脚的口令练习将先前演奏过的节奏游戏与八分音符相关理论知识结合。教师讲解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的关系,以“切西瓜”的小故事为例。
课程内容:尝试在鼓上演奏八分音符。在学生接受情况良好的情况下,教师可以编写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转换的小练习带领学生演奏。
课堂练习:为建立对两种音符的概念,可将学生们分为两组,一组跺脚(演奏四分音符),一组拍手(演奏八分音符)。在教师的指导下一起演奏配合,以做游戏的方式加深他们对节奏的理解。
第7课:
开场: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通过提问抢答的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反复考核学生对乐理知识的熟悉程度。
课程内容:复习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
课堂练习:教师编写四分音符与八分音符相关节奏练习,通过不同的组合和变化反复练习这两种节奏型。基础班在非洲鼓上演奏,提高班可以在小军鼓、通通鼓上交替练习。
(三)乐曲学习与展示阶段
第8课:
开场:带领学生欣赏聆听一首将作为本学期学习成果的乐曲,指导他们随着音乐打拍子,感受乐曲的律动,熟悉本曲。
课程内容:教师示范本曲,并讲解演奏要点,将节奏拆分出来带领学生逐一学习。课堂练习:在掌握每一拍的演奏后,可尝试带领学生连续演奏一小节,进而连续演奏一行。对谱面理解较差或识谱有困难的学生,老师会使用肢体动作或口令做出提示。课堂进度较好的情况下,也可尝试配合音乐演奏。
第9课:
开场: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继续练习乐曲。对基础班中课堂配合能力较差,不具备完成一首非洲鼓乐曲演奏能力的学生,可以考虑将演奏乐器换为小打乐器,在保证曲目效果和基本节奏的情况下,适当降低难度。
课程内容:基础班学生应具备非洲鼓与小打乐器集体演奏的合奏能力。提高班学生应具备演奏简单踩镲与小军鼓配合的基本节奏,或小军鼓与通通鼓轮流演奏的能力。
课堂练习:通过反复练习,使学生具备乐曲的演奏能力,加深熟练程度,配合伴奏音乐一同演奏。可以适当加入一些动作的编排,使最后的呈现效果更好。
第10课:
开场:本学期成果展示,基础班学生分小组或集体进行合奏作品演出。提高班学生进行爵士鼓独奏作品演出。展示结束后为学生颁发奖品给予鼓励。
课程内容:教师对每个学生的情况进行点评与总结,根据本学期学生接受能力及练习进度,制定下学期训练内容并分班。
二、课程实践情况
因本项目实施期间依然受疫情管控影响,无法按照原计划走进特殊学校为特殊儿童开展为期10节的完整课程教授。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笔者组织教师团队与某社区爱心机构合作,为本地特殊儿童开展了实验课堂,情况如下:因学生个体差异,大部分唐氏综合征儿童较难将注意力集中在老师的讲解上,但也有个别孩子表现出甚至超越普通儿童的节奏感和音乐感知力。当听到丰富多彩的小打乐器的声音时,大部分学生们都会表现出明显的兴趣和好奇心,从而展现出学习欲望,并配合老师的练习指示。听障儿童因无法聆听教师的语言指导,从而会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模仿学习老师的动作上。在经过足够的练习后他们将具备足够的熟练度,可以在有老师带领的情况下较准确地去完成每个演奏动作。视障儿童在对节奏的捕捉上就显得更具优势,部分学生靠着敏锐的听力可以准确分辨不同乐器的声音、音高变化等。因非洲鼓的音高变化位置距离并不远,靠着对非洲鼓面的熟悉,部分视障学生可以很好地掌握音高位置转换,并且在配合伴奏音乐演奏时也展现出更强的能力,以及较其他患儿来说更准确的音乐理解力。自闭症患儿因自身情况的不同,表现出的差异性较大。笔者在授课时,遇到过虽然对课程的接受能力稍弱,但十分专心并感兴趣的学生,配合度非常高,甚至另其家长感到惊讶,在课堂结束后也久久不愿离去,可以自己单独练习20分钟之久。但也存在个别学生,会随心情影响课堂表现,学习效果时好时坏并不稳定。
三、教学场地及設备设施的要求
在开展特殊儿童音乐课堂之前,场地和设备的准备也需格外注意。笔者根据实际上课情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首先,为满足授课基础需求,教室需配备音箱、黑板,装修尽可能干净舒适,给孩子创造安全感十足的学习环境。其次,乐器的购买上需避免尖锐的鼓棒、金属乐器等。非洲鼓应选择相对轻便好携带的款式,方便学生坐或站立演奏,在遇到患儿情绪不稳定时,重量过重的乐器有可能会造成磕碰伤害。比起木腔兽皮非洲鼓的高音区难以发声的特点,更建议选用玻璃钢材质非洲鼓,不仅重量轻便许多,高音部分的音色也更加容易表现,非常适合新手学习者和少年儿童演奏。在爵士鼓的选用上,初学儿童和中低程度练习者可以使用电子鼓。不仅方便折叠搬运,音量也可以随时调整控制。中级以上学习者建议选用原声鼓,因为长期使用电子鼓的胶皮鼓面练习,可能会导致学生对鼓皮和鼓腔的震动不够熟悉,无法建立良好的发力方式,从而无法培养出对鼓的共鸣音色概念。最后,建议在乐器的尖锐处、五金件部分包裹一定厚度的防撞材料,尽量将镲架摆放至靠墙的方位,减少被碰到的可能性。铺设尺寸合适的鼓毯来达到隔音防滑的目的,一定要将学生的行课安全重视起来,避免造成不必要的伤害。
四、结语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特殊儿童音乐课程的开展十分考验教师掌控课堂的能力,更要求教师做到对每个学生的关注和照顾。因此,授课教师在进入课堂前除必须具备打击乐教学技能外,还要更多地去了解特殊儿童心理、生理上各方面的情况,建立对患儿的全面了解。建议在分班时可尽量将学习状态和目前程度相似的学生安排在一个班,且每班不超过6人,保证教学质量的同时也能保证每个学生都能获得老师足够的关注和辅导。每班除一位主讲教师外,还应配备一位辅助教师,可以随时纠正辅导学生的手型,或及时处理课堂上可能发生的特殊情况等。课程内容不必死板地严格依照教案进行,应参考实际情况随时调整修改,不断完善和丰富教学内容。
相信在更多关注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的工作者的努力下,定能为孩子们提供高质量的音乐课程,为他们的星空增添多一点色彩,多一点快乐。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来自星星的孩子,是音乐敲开了心中的窗,将我们的手紧紧相连。
参考文献:
[1]郝梦晓.音乐治疗对青年智力障碍患者的干预[J].中国文艺家,2020(5):246-247.
[2]万瑛.音乐治疗中的音乐剧对唐氏综合征儿童的影响研究[J].中国文艺家,2020.
[3]邵帅.音乐教学法在智力障碍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以西安市启智学校音乐教学实践为例[D].西安:西安音乐学院,2015.
[4]颜慰欣.智力障碍儿童音乐课堂上有效教学法的应用研究[J].科学咨询,2018.
[5]孙敏慧.探析特殊儿童音乐教育现状[J].黄河之声,2017(10):42.
作者简介:樊波岩(1996-),女,山西太原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为西洋管乐(打击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