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和路径研究

2021-02-14申晨关淑一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高校思政教育价值

申晨 关淑一

摘  要:中国共产党百年建设发展历程创造了丰富的精神财富,伟大建党精神是最具凝练、最为生动、最有说服力的教科书,这是高校思政教育的宝贵资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体现了党性与教育工作的有机统一,是赓续国家和民族“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践行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目标之要义、回应新时代青年信仰价值困惑的现实诉求。将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是一项系统工程,可在课程内容设置、创新课堂形式,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体系保障等方面进行有效探索。

关键词:建党精神;高校思政教育;价值;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11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首次概括了伟大建党精神:坚持真理、坚守理想,践行初心、担当使命,不怕牺牲、英勇斗争,对党忠诚、不负人民。伟大建党精神是百年来我国立党兴党强党的精神来源。继承和发扬建党精神,必须发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的重要作用,引导新时代广大青年大学生筑牢信仰之基、赓续红色基因,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先锋力量。

一、伟大建党精神的理论内涵

伟大建党精神作为一个“总概念”,其内涵丰富、逻辑清晰、外延广阔,贯穿中国共产党奋斗百年的全过程,是指引中国共产党人革命、建设、改革和复兴征程路上的精神旗帜。

(一)生命之光:坚持真理、坚守理想

精神源于真理和理想。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的形成与中国共产党坚守的理想信念密不可分。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坚持在实践创造活动中贯彻真理理想的引领作用。党始终高擎马克思主义旗帜,坚守共产主义理想,秉持实事求是的作风,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突破。在新征程的道路上承继建党精神,应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融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质变征途。

(二)活力之源:践行初心、担当使命

回顾党的百年历史,践行初心使命始终是出发点和落脚点。人民是历史的书写者,是国家创造性发展的英雄,切实解决好人民最根本的利益问题成为中国共产党的坚定使命。以史为鉴,方可知兴替。展望未来,从而能够更好地坚持践行党的初心和使命,牢固民心,传承红色基因,永葆青春活力。在新征程的道路上承继建党精神,应更加自觉秉持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华人民的幸福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添砖加瓦。

(三)行動之力:不怕牺牲、英勇斗争

在党领导下的百年奋斗征程,“以‘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的大无畏气概,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1]。党的百年建设征途见证了伟人不怕牺牲、英勇斗争的丰功伟绩。无论是动荡年代先驱们抛头颅洒热血的壮烈牺牲,还是当代抗疫精神、载人航天精神等的一脉传承,都彰显了中国共产党人敢于担当和无私奉献的精神。

(四)本源之心:对党忠诚、不负人民

中国共产党立志于中华民族千秋伟业,扎根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建构了深厚感情。自建党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始终站在人民立场,带领人民走向美好生活。百年征途,不管是革命先辈们在鲜血搏斗中夺得胜利,还是不断变革推动人民的生活改善等,中国共产党人从未改变,用忠诚坚固与人民之间的血脉关系。

二、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学理依据

(一)理论同源: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是中国教育鲜亮底色

百年来,党之所以能够历经各种艰难险阻、劈波斩浪,带领人民取得革命、建设、改革的辉煌成就并走向伟大复兴,根本原因就在于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指引和行动指南。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什么好,归根到底是因为马克思主义行。”[1]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教育的使命同源同流、同频同向。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为学科理论基础,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为学科主旨和灵魂,以巩固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为学科使命[2]。当前,筑牢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政治底色,必须推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高校思政课是对青年大学生进行直接、全面的理论灌输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要求思政教师通过课堂教学引导学生坚定“四个自信”,树立“四个意识”,增强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精神自觉。因而,建党精神融入思政课堂,并非简单的理论讲解或历史教育,而是与当代中国政治经济发展紧密相连,结合现实发展需要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汲取精神力量。

(二)目标契合:建党精神符合高校思政教育价值引领需要

弘扬伟大建党精神与新时代高校育人使命、国家发展现实目标和未来方向具有高度一致性。高校思政课的教学目的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讲好建党精神在于教育和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党和国家的发展脉络,激励青年为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接续努力,成为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二者的目标相辅相成,高度契合。当前社会信息化和多元文化价值“乱花渐欲迷人眼”,不断冲击青年大学生尚未成熟的价值认知,将建党精神引入高校思政课堂,从讲述建党历史过程中的英雄人物、感人事迹和精神品质等方面增强思政课堂教学感染力,引导学生提高辨别能力,坚持正确政治方向,坚决反对诋毁、歪曲和抹黑党史、国史、改革开放史和社会主义的错误言论,自觉抵制历史虚无主义、民族虚无主义、新自由主义、享乐主义等错误思潮。

(三)内容相容:建党精神内含于高校思政教学的课程设置

“党的历史是最生动、最富有说服力的教科书。”伟大建党精神以跨越时空的维度从理论、历史、实践等多层面深刻诠释了“中国共产党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好”“马克思主义行”,恰似一条红线贯穿了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薪火相传的巨大精神财富。探索以“伟大建党精神”为重点内容的思政必修课,是落实党和国家关于深化思政课改革要求、推动思政课高质量发展的必然要求。高校现有的思政课必修课程中内含了有关伟大建党精神的内容,例如讲授“中国近代史纲要”中“中国近代以来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幸福的历史”“思想道德与法治”中的“中国精神”等,但内容相对分散,缺乏系统的阐释,因而伟大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的融入和与具体的教学知识点的结合与高校思政课教学内容更新本身具有一致性。

三、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探析

(一)赓续国家和民族“精神谱系”的内在要求

“一代又一代中国共产党人不畏艰难险阻、直面风险挑战,顽强拼搏、不懈奋斗,展现出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构筑起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形成了党的光荣传统。”[3]伟大建党精神与其下众多具体的革命精神是“源”与“流”、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而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与中国精神、中华民族精神相辅相成,血脉相连,互相滋养,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是中国精神的引领旗帜,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成果[4]。将百年大党的精神谱系融入高校思政课的全过程教学,有利于厚植青年大学生的爱党爱国情怀,使其树立自觉的历史意识,增强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密钥的理解,更好地赓续红色血脉。

(二)践行思政课“培根铸魂”育人目标之要义

伟大建党精神是党百年奋进的力量之源、初心之磐,培育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也是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初心和使命。高校思政课要充分发挥主渠道作用,夯实思政教学主阵地,解决好“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把学习伟大建党精神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生教学结合起来,鼓励青年大学生勇敢地接过革命先驱们的接力棒,将个人理想融入国家梦想,将初心融入血脉,把使命扛在肩头,在新时代的伟大斗争中贡献青春力量。

(三)回应新时代青年信仰价值困惑的现实诉求

在物质丰足、和平发展的新时代,网络信息碎片化入侵、意识形态领域斗争仍错综复杂,不少学生缺乏对早期革命先辈艰苦奋斗的理解。将伟大建党精神生动地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通过反面教材、案例教学、实践教学等手段给予学生观察认识当代中国的历史坐标,进行“精准滴灌”,有助于解决处于“拔节孕穗期”的青年大学生的信仰迷失、价值困惑和政治认同危机等问题,提高思政课的说服力,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得学生“四个意识”认知更笃定、“四个自信”更坚定,自觉与分裂祖国等不良行径作斗争。

四、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路径思考

建党精神是一本承载着丰厚红色教育资源的历史教科书,历经百年而愈发具备强大的穿透力。高等院校要深刻认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内涵和育人价值,将弘扬建党精神与课程教学、科研实践、校园文化、网络信息、社会资源等有机结合,推进建党精神谱系“入耳入脑入心”,为培養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汇聚磅礴力量。

(一)优化课程内容设置,突出建党精神内涵特质

目前还未形成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堂较为系统且完整的教学体系,其课程内容设置还未体现其针对性和特色性。将建党精神相关课程设为必修课,课程设置以建党精神及其精神谱系为主力线,在此基础上有效梳理发展脉络,突出建党精神的特殊地位,建构具有清晰逻辑性的教学框架,以自身的历史客观性与思政课堂相融合,弥补缺失之处,让学生在学习中精准捕捉伟大建党精神的内涵特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此外,将经典著作引入课堂作为教学文本,开展专题读书会,增强文本解读,引导学生认识当今发展的来之不易。最后,加强学科建设中的伟大建党精神教育。根据伟大建党精神与高校思政课堂的发展需求,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开发专属教学模块,解决融入课堂中的突出实践问题。

(二)创新思政课堂形式,注重打造“浸润式”教学

将伟大建党精神融入高校思政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课堂教学应义不容辞地发挥其“主流渠道”作用。大数据智能为思政课堂变革注入新思路。综合运用信息技术,精准把握学生的思想方向,运用VR实景教学等新型教学手段,以趣味教学的方式将伟大建党精神知识注入学生头脑之中,成为学生成长发展的铿锵力量。思政教师可采取“以景育情”方式,组织开展线下红色革命场馆参观活动,让学生身临其境,更近距离感受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品格,提高学生课堂参与度,营造“浸润式”教学氛围[5]。

(三)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立德树人实效

首先,提升教师专业素养。作为解惑者,应主动丰富和学习伟大建党精神的实质内涵,变革教学设计,努力推动建党精神贴合学生生活,让精神理论更具象化。其次,教师要发挥灯塔作用,体现引导力。教师应运用好话语艺术,用话语武器强化和感染学生,注重和关心学生的思想动态,处理好历史虚无主义、“泛娱乐化”等错误思想对学生的冲击,引导学生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最后,学校必须重视教师发展,充实专业教师队伍的后备人才,鼓励相关科研项目研究,营造新颖学术氛围,为建党精神研究注入新能量。

(四)健全融入路径保障,真正讲好“大思政课”

建立系统的保障体系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模式。首先,高校党委组织要落实好伟大建党精神在思政教育中的中心责任,“软硬兼施”推动伟大建党精神真正走进学生。其次,各级教育部门作为中流砥柱,应加强重视程度,根据学科特点开设学术研究项目、制定相关规范规划、给予专项经费支持等。与当地红色资源、红色场馆联动,落实“大思政课”理念,创新思政课程“配方”,将思政小课堂的“知”和社会大课堂的“行”结合起来,让学生从校园到社会都能感受到“行走的思政课”的良好氛围。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 人民日报,2021-07-02(02).

[2] 习近平. 在党史学习教育动员大会上的讲话[J]. 求是,2021(07):1-9.

[3] 习近平. 思政课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J]. 奋斗,2021(17):4-16.

[4] 石书臣. 建党精神融入中小学思政课教学的意义、原则和策略[J]. 现代教学,2021(Z4):5-7.

[5] 冯刚,朱宏强. 青年学生百年党史学习教育的四个着力点[J].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6(03):1-7.

(荐稿人:孔慧,上海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高校思政教育价值
一粒米的价值
社会热点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体验式教学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应用
“给”的价值
一块石头的价值
小黑羊的价值
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价值低估50名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