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准思政视角下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体系创新探析

2021-02-14赵昂杨鹏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实效性

赵昂 杨鹏

摘  要:近年来,农林高校思政课建设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但依然有很多问题值得探讨研究。针对当前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探讨在“精准思政”理念下创新教学模式,通过精心选取教学内容、精准融合教学方式、精美呈现第二课堂、精细打造考核体系、精品打造实践团队,建立有农林特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案,厚植学生“三农情怀”,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

关键词:精准思政;农林高校思政课;实效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146-03

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1]。农林高校是培养“三农”人才的重要基地,农林高校思政课是农林高校培养造就“知农爱农新型人才”、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精准思维指导下的思政课改革创新可切实提升思政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吸引力,培养更多三农情怀深、愿意为乡村振兴做出更多贡献的新农人。

一、精准思政理念对于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的重要意义

精准思政是指基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的介入,在精准思维和理念的引导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精准育人活动[2]。“精准”的实质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精准思政”就是要在时代背景下通过新技术的引入,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和个体需求,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精准思政为高校思政课教学创新指明了新方向,对于农林高校思政课改革具有重要意义。

(一)精准思政是铸魂育人的时代需求

2017年,《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提出了“注重精准施策”,可以视为明确提出精准思政的起点。在教育部思政司2020年工作要点中九次出现“精准”的提法。精准思政已经上升到统领思政工作全局的战略高度。2019年12月,成都举办“新时代高校精准思政高端学术论坛”,多位专家学者达成“成都共识”,即精准供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精准把握识别教育对象的思想特点和内在需要,精准评估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精准选择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手段和方法。“成都共识”提出的“四个精准”,为高校思政课实施精准教学提供了指导意见。

(二)精准思政是教育供给侧改革下的必然之举

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要推动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增强思政课的思想性、理论性和亲和力、针对性”。针对性从供给侧视角看,其实质就是如何推动思政课教学供给能与学生思政需求精准对接。在思政课教学中,针对性不强、实效性不高是一个客观存在的普遍性问题。供需之间的矛盾制约了思政课的教学效果,影响了思政课发挥价值引领主渠道的作用[3]。因此,从供给侧发力,以高质量的教学供给精准满足学生的现实需求,是提高思政课教学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内在需要[4]。

(三)精准思政是新时代涉农高校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

当前,部分农林高校学生虽“学农知农”,但“爱农为农”内生动力不足,加上当前由于乡村工作环境相对艰苦、物质精神资源相对匮乏等因素,涉农高校学生扎根农村干事、创业意愿不强,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和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因此,新时代农林高校要紧紧围绕培养知农爱农新型人才的现实需要,扎实推进思政课建设与涉农元素的有机结合,加深农林高校学生对“三农”情怀的感悟,在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的同频共振中,引导涉农高校学生积极投身“三农”事业。

二、农林高校思政课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农林高校思政课通过不断努力取得了一定的效果,学生重视程度和学习积极性提高,并给予思政教师和思政课教学水平充分肯定[5],但是需进一步研究探讨的问题依然不少。

(一)刚性的概括性表述与大学生多重成长语境不匹配

思政课本身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政治性,内容系统性和逻辑性极强,从语言结构上看,多以条框式、教科书式抽象表达为主。而在全球化、数字化时代成长起来的“Z世代”通过互联网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信息的碎片化、复杂多元的时代带来的是全新的文化体验和语境。理论所具有的固定式概念表达很难与追求个性、亚文化的青年学生匹配,没有转化的教材内容难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单一的教学输出模式与大学生多元化的精神需求错位

在传统的思政课教学中,教师把学生当作接受知识的“理性人”,长期采取单向灌输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被压抑,情感表达被忽略。而新时代大学生的精神需求突出表现为多层次性和矛盾性,一方面富有家国情怀,认同集体主义理念,对群体性活动充满激情;另一方面缺乏政治自觉,追求个性而不喜欢集体的过度束缚[6]。追求个性的自我意识和多元化的价值取向让大学生更倾向于获得“定制式”教育,而不满足于传统“大水漫灌”式的思想政治教育[7]。脱离大学生精神需求谈教学,很容易产生供需错位。

(三)单一的考核方式,与大学生全面发展要求不相符

传统的思政课考核多采取一张试卷定成绩,虽然有些学校也采取了平时成绩的认定方式,但这些平时成绩也只限于学生日常考勤的认定,远没有达到促进学生能力培養的目标。而其他具有过程性考核的评价方式由于技术条件、保障措施等还没得到广泛应用。

(四)农林特色不鲜明,大学生主动性和参与度低

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往往忽视了其本身的办学特色,也没有关注大学生主体差异和需要,缺乏对他们学习过程、心态等方面的关注[8]。农林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还没有充分结合办学特色和专业特色,存在教学内容与农林结合欠缺、教学方式与农林特色彼此分离、教学资源整合利用效果欠佳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大学生的主动性和参与度低。

(五)价值引领不到位,涉农专业大学生“学农不爱农”现象较严重

长期以来,思政课是农林高校厚植三农情怀的重要抓手。但在具体教学中,我们发现推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教材、进课堂、进学生头脑还不够,“四史”教育与各门课程之间没有形成有机的衔接与配合[9]。再加上部分大学生学农只是出于成绩、选择权不够等复杂原因,将在农业专业学习当作取得文凭的权宜之计[10],他们更看重待遇报酬,而将职业目标定位在基层农村农业的不多。

三、农林高校思政课精准教学体系创新路径

(一)深挖“三农”思政元素,精心选取教学内容,铸牢思政课之魂

精准选取教学内容是推动精准教学的关键性环节,需要做好系统化的教学设计,持续优化更新教学内容。首先,要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要将四门课程的经典理论和党的最新理论成果紧密结合,将生态文明和绿色发展理念有机植入教学内容体系,给学生讲深讲透脱贫攻坚实践和乡村振兴重大战略,注重培养学生的“大国三农”情怀。如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中可结合党史学习,把《论中国共产党历史》《中国共产党简史》等书籍合理地嵌入教学中,引领学生思考,凝聚学生共识,以真理的力量打动人。其次,要强化价值引领,厚植三农情怀,挖掘多样化教学资源。农林高校在办学过程中蕴藏着独具特色的思政元素,可组织教学团队深入挖掘凝练农业学科发展史、农业领域先进人物典型事迹等育人资源,把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11]。

(二)创新教学方法,精准教授教学内容,打造思政金课之体

教学方法是实现价值引领,提升学生获得感的关键,其精细程度决定了师生在教学中的互动程度,在教学方法上,要紧跟全媒体时代的步伐,学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AR等技术,将传播规律和思政课课程特点相融合,用图表、短视频、优秀文化作品等学生喜爱的形式呈现,把抽象的理论话语转化成形象生动的学生心语。将问题导入式、启发型讨论、情境体验、案例分析互动式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融入其中。精准讲授教学内容,提升语言的时代性、案例的针对性和真实性,才能引导学生与时代同频同振。在课堂讲授过程多用习语,将讲授的内容置于整个时代背景下讲解,借用时政热点进行案例分析,增强学生对理论的领会和感悟;将学生在真实境遇中的成长困惑融入教学,贴近学生才能提升他们对思政课的思想认同感。

(三)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精细打造考核体系,赋准思政课之能

探索立体多维的教学考评体系,改变一考定终身、一纸定成绩,引导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应坚持过程性考核和总结性考核相结合,着重考察学生的过程性表现。过程性考核可以是网络平台的学生作业、在线测试及在讨论组中的表现,也包括教学中学生的参与度、任务完成度及总结报告制作质量。其次,要精确评定践行,进行实践和行为考核,并纳入学生评价评优、保研升学等考察范围。

(四)精美呈现第二课堂,提升学生服务“三农”能力

第二课堂的精美呈现,可在提升学生全方位素养的同时,升华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理论成果的理解认识,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首先,鼓励教师走入学生场,走进学生心。通过讲授主题党课团课、生涯辅导、比赛指导等,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其次,充分利用成熟平台进行价值引领。可利用“青马培训班”、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理论研究社团、大学生理论宣讲团等平台,指导“三农”特色精品社团活动,组织学生开展课外调研与理论研习。最后,与学校团委、辅导员等共同组织好社会实践活动,突出“三农”主题,培养学生知农爱农以及独立思考、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情怀,不断提升实现乡村振兴的能力[12]。

(五)精品打造实践教学,培养学生“三农”情怀

首先,发挥办学优势,在农业类实践教学中增强专业认同。组织学生到优质企业、生产基地参观体验,加深和增强对乡村振兴的信心。其次,发挥榜样力量,激发学生的爱农情怀。可选择道德模范、时代楷模等进行案例教学,激发学生学农爱农的情怀。最后,协同社会资源,坚定学生服务“三农”信念。可让学生去农村进行三农相关的志愿工作、公益活动等,坚定其服务三农的理想信念。

参考文献:

[1] 刘莹,田美玲,陈莉. 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面融入课堂教学有效路径探究[J]. 求知导刊,2018(28):82-84.

[2] 吴满意,景星维. 精准思政:内涵生成与结构演化[J]. 学术论坛,2019,42(05).

[3] 谭妤晗.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水平提升路径探微——基于湖北省四所高职院校调查分析[J]. 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2015(01):55-58.

[4] 王胡英,鞠达苗.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价值内涵与实践路径[J]. 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1(06).

[5] 王飞,王金梅,陈星宇. 农林类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有效性提升机制研究——以全国5所农林院校为例[J]. 高教学刊,2021,7(21).

[6] 宋德孝. 供给侧视角下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与大学生精神需求的精准化对接[J]. 思想教育研究,2020(02).

[7] 逄索. 高校实施精准思政的核心理念與路径选择[J]. 思想理论教育,2020(05).

[8] 谭畅,刘峰,朱玉林,等. 基于“三农”情怀的农林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研究[J]. 教育现代化,2020,7(30).

[9] 马家峰,黄文龙. 新时代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基于福建省农林类专业大学生的实证调研[J]. 海峡科学,2019(04).

[10] 孙丽君. 涉农专业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创新对策探析[J].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学报,2020,29(02).

[11] 马晶. 价值引领模式创新合理融合凸显品质——高职思政课课程开发新思考[J].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13(01):41-44.

[12] 丛智超,曹昆鹏,肖楠,等. 基于精准思政思维的高校家访工作实施路径[J]. 汉字文化,2019(24):144-145.

(责任编辑:陈华康)

猜你喜欢

实效性
基于艺术素质测评的初中生音乐课堂实效性提升对策探讨
“主讲主问主评”工作法:提升党课教育吸引力实效性
利用微视频提高小学美术教学实效性的实践与研究
精梳巧练 理性分析——提升小学数学复习课实效性的教学策略
浅谈小学语文教育教学实效性的研究探讨
优化作业设计 提升数学教学的实效性
提高中职德育管理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
论民事诉讼法课程的 “实效性” 教学改革
高中学校“三心素养特色德育”实施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