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二外德语教学“课程思政”有效策略研究

2021-02-14薛婧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薛婧

摘  要:全面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就是要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之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文章以课堂教学实践为基础,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讲话,以及国内专家学者对政策的解读,探讨在二外德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总结出“用文化概念的德文表述来讲解单词”“用国家政策的德文表述讲解语法”“通过对比的方式介绍德国文化”“有效展开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就两国百姓的生活日常展开讨论”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二外德语;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95-03

高校外语教育站在时代的新起点,要肩负起新的使命与责任。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要在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教育引导学生培养综合能力,培养创新思维,并强调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高校外语教师在传授语言知识的同时,应在课堂有效融入思政元素,培养出有坚实的语言基础、面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及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有强大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外语人才。

一、课程思政之于外语教育的意义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用好课堂教学这个主渠道,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其他各门课都要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使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同向同行,形成协同效应。”[1]

外语专业作为培养外语工作者的前沿阵地,更应深化思政元素与课堂教学内容的融合。教师应让学生在看到西方工业先进代表的同时,也看到祖国的改革和进步以及优于资本主义国家的元素;了解西方文化、艺术发展的同时,不忘回看祖国璀璨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树立学生的爱国情怀;培养学生客观认识问题的能力,令其日后不跟风不盲从,不易受负面信息的干扰和蛊惑,时刻保持对国家的信任和为建设祖国发展而奋斗的积极心态。

二、二外德语与课程思政的契合点

首先,二外是绝大部分学生的第三语言,语言作为文化载体及重要表现形式,能让人集中看到不同文化和文明之间的差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了解德语地区的文化、文明之后,会反观之前所熟悉的英语地区文化,进行对比和联系,以批判的眼光纵观历史,以全球的视角来看待问题,形成全面、健康的世界观。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用德语学习中国历史、哲学、人文、地理等方面的知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看到外国人解读中国的视角,培养学生的批判精神,保持客观科学的学术态度;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深刻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和祖国的强大,增强民族自信[2]。

最后,日耳曼民族有严谨、坚定等民族个性,对其介绍的同时可与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进行比较和联系,帮学生梳理和认清人类的优秀属性,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三、二外德语教学中进行“课程思政”的有效策略

基于二外德语的教学特点,二外德语教学与“课程思政”结合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

(一)用文化概念的德文表述来讲解单词

一些传统文化中的概念,虽然“名字”为学生熟知,但其含义未必是学生了解的。教师在讲授单词的过程中,可以多用一些文化类的经典翻译。

比如der Weg,这是许多教材中的常见词,一般标注的中文意思是“路、道路”。介绍完der Weg的意思之后,可以向学生提问:“这个词被一些汉学家用来翻译《道德经》中的道,大家觉得这个翻译好不好?”

这个问题有三个作用:一是激发学生的批判性思维,破除对固有知识的迷信,不被动接受知识,而是用积极的思考来分析是不是要接受;二是将一个普通的德语名词和国学经典联系在一起,用这种反差效果引起学生的注意,对这个词加深印象;三是引发学生对国学概念的思考,因为只有弄明白“道”的意思,才能回答老师的问题。

在学生作答之后给出总结,“《道德经》的第一句就说明‘‘道’是个高深的概念,没办法讲出来,讲出来就把它拉低了。而且,‘道’还包揽万物,是个全面的东西,若用语言来阐释它,因为语言的局限性,阐释出来的内容就把‘道’片面化了。因而,没有一个外语词能够精准地表述‘道’的意思,这导致许多德文译本直接用‘Dao’这个音译。但是,在另外一些译本中,将‘道’解释成万事万物的发展规律,是一条自然发展的道路,所以用‘der Weg’来译,也就可以理解了。大家感兴趣的话,课下可以去网上搜一下《道德经》的德译本,读来看看和你的理解有什么异同”。这个总结一来可以深化学生对传统哲学概念的思考,二来引发对翻译技巧的思考。

此方法要求教师平时多积累国学知识及相应的德文翻译,才能在教材中出现相应的单词时灵活地加以运用。

(二)用国家政策的德文表述讲解语法

政策的翻译方法有自身的特点,比如多用名词来代替动宾结构、多用第二格等。此外,一些政策的德文译文较中文原文多了解释的成分,能让学生不读细则便了解这个政策名词的具体含义。

例如:“健康中国战略”的德文翻译是“Strategie zum Aufbau eines Landes mit gesunder Bevlkerung”。德文翻译的字面意思是“建立一个有着健康人民的国家的战略”。在讲德语名词的第二格的时候,可以给出这句译文,先让学生把它翻译成中文,再问学生是否知道这词条真正的中文表述[3]。

作用有三:首先,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做语法分析,深化了解“二格”形成的从属关系,还会注意到“二格”使用时名词词尾的特殊变化规则;其次,能让学生通过原文和译文对比来感受政策翻译的技巧;最后,讓学生了解到国家有这样一条政策,然后根据个人兴趣去进行更多了解。

运用此方法特别要注意译文的来源,一定要源于外交部官方网站或者权威出版物。

(三)充分利用俗语、谚语、神话、寓言等

常见的俗语、谚语是民间集体创造、广为流传、言简意赅并且比较定型的语句,是民众经验的总结和智慧的结晶。

神话是一个民族在远古时代对世界起源、自然现象和社会状况的主观想象的反映。可以分析出一个民族的发展起源,可以看到人们由于所处环境不同而对世界起源和周遭环境的不同理解;也能看到由于人类初期的脑力相似,想象力水平接近,对世界的解读也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不同国家的寓言,即便揭示相同的道理,其中的人物或其他角色的选择以及故事情节的设计也大不相同,各有特色。所以,在授课过程中,如遇到这类文本或有加入此类文本的机会,一定不能错过,且应以丰富的形式来展现。

例如:讲反身动词和交互反身时,可以用到一句包含了这两个语法点的德国俗语“Wenn zwei sich streiten,dann freut sich der dritte.”,這句话字面意思为“两个人吵架的时候,第三个人高兴了”。可以先让学生翻译句子,再让学生思考有哪句中文俗语和它有类似的意思。学生给出答案后,老师再给出“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德文版本。再对两个俗语进行对比分析:德国俗语直白易懂,中国俗语有完整的故事背景。并且可以延伸到以这个故事为题创作的不少艺术作品:水墨画、动画片、曲艺作品(包括太平歌词、皮影戏等,可以搜集影音资料,在课堂上展示。)

通过这样的介绍,学生可以学到一句俗语的德文表达,并知道德文中原有的和它意思相近的俗语如何表达,教师还可以鼓励学生课下通过调研发现更多一一对应的俗语;学生凭借一句很熟悉的俗语,还能了解一些传统的曲艺形式,拓展关于民族曲艺的知识。

(四)通过对比的方式介绍德国文化

德语教材中相当一部分内容在介绍德国文化,遇到此类内容时,教师可加进相应的中国文化加以类比或对比。

例如“德国的饮食”一课,课前可布置给学生按照个人喜好做调研,角度随意,给学生列举选题,如“德国的传统饮食”“德国的饮食文化”“德国的餐桌礼仪”“德国名人与美食”“德国音乐与美食”“德国人最爱的食物”等角度,让学生选择或独立找一个角度,之后做尽量深入的调研,同时了解一下该角度下中国饮食的情况。

此方法的作用有:培养学生的科研能力,引导学生在研究初期打开思路找好研究角度;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意识,认识两国间存在的客观差异,用科学的态度对待文化差异,增强文化包容性;让学生通过调研了解本国一些相关文化,不论是历史、文学还是民俗方面,学生一定会得到很多信息。“看外国”的同时回看本国丰富的物质和文化,提升民族自豪感、增强民族自信。

(五)对教材中传统文化的相关内容加以展开

虽然大部分德语教材的课文都是有关德国的内容,但有些教材中也包含中国传统文化类的文章,比如外研社出版的《新编大学德语》的第三册中有一篇课文叫作《旗袍的历史》。授课之前,教师可以安排学生在课下分组做调研,考察旗袍的历史,并按照个人喜好,每组另外选择一种中国少数民族传统服饰进行调研。课堂的引入部分,让每组派代表展示成果,结合图片以简练的语言描述该服饰的特点及来源。

此方法的作用包括:提高学生团队合作能力、查找、选取及分析材料能力、语言组织能力、PPT制作技巧、临场应变能力等;拓展学生知识面,不拘泥于课本内容,加深学生对相关知识的了解;培养学生科研意识,在日后遇到感兴趣的题目时可以主动做拓展学习。

需要注意的是,并不是所有德语教材都包含专门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容,教师要善于在使用的教材中发现并合理融入相关元素。

(六)就两国百姓的生活日常展开讨论

在课堂引入部分,可以介绍一些德国百姓的日常生活或他们在某些特殊时期的做法,让学生讨论,同样情况下,中国百姓这边是怎样的情况。

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德国被认为是欧洲对疫情的控制最有力的国家,而在德国政府推行“口罩令”和“隔离政策”的过程中,困难重重。疫情期间德国民众最爱抢购卫生纸。介绍了这些情况后,向学生发问:“大家分析一下德国政府的防疫措施为什么推行不顺畅呢?抢购卫生纸又是什么原因呢?”待学生给出各种答案后,进行总结:德国是联邦制国家,每个联邦州都有自己的州政府,有一定的自主权,所以联邦政府下达指令后州政府不会全盘接受,甚至有时会直接拒绝执行。而且,即便州政府执行了防疫政策,百姓还不一定配合,原因在于,虽然二战已过去几十年,但德国民众内心仍然心有余悸,他们不愿“轻信”政府,怕“被蛊惑”。另外,一部分德国民众觉得被强制要求戴上口罩,是剥夺了他们“自由呼吸的权利”,引来他们疯狂反抗,甚至为了不戴口罩而示威游行,结果因为不戴口罩又聚集,使疫情恶化。而“抢购卫生纸”现象,有经济心理学家分析称:“民众感到对局面彻底失去控制、极度不安,此时抢购只是为了增加内心的安全感,而口罩和消毒液早早就脱销了,所以人民就转向依然能买到并且易于保存的卫生纸”[4]。

这一方法的作用在于,让学生通过真实的现象来体会中德两国社会制度和人民生活习惯的差异,并引导学生凡事要透过现象看本质,用科学的思维和客观的视角来分析一些现象,坚定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

此方法的运用要求教师多关注时事,并主动挖掘现象背后的本质,找到合适机会,有效融入课堂教学内容。

(七)寓 “课程思政” 于日常教学行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好的思想政治工作应该像盐,但不能光吃盐,最好的方式是将盐溶解到各种食物中自然而然吸收”[5]。所以,教师没必要在外语课上生硬地加入思政内容大讲特讲,课堂内容有可结合“思政”的点就讲一下,没有结合点就靠语言、行为自然引导。老子在《道德经》中讲“无为而治”,不做过多强调和约束,让百姓觉得“制度”是自然的存在,顺应制度行事。教师在教学活动中所展现出来的治学精神和人生态度,对学生有着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让学生不断体会和感受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久而久之逐渐内化,这也是课程思政最见成效的方式。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 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 人民日报,2016-12-09.

[2] 韩鹏杰. 道德经里说什么[M]. 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19:14-16.

[3] 中国关键词——治国理政篇[M]. 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9:450.

[4] 彭刚. 课程思政要如盐在水[N]. 中国青年报,2020-06-08(05).

[5] 朱玲. 思政教育在学生网络舆情管理中的作用探析[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2):88.

(荐稿人:赵玉荣,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课程思政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基于OBE理念的航空医学课程思政教育改革探讨
学好质量管理,锻造品质人生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