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融合与协同发展路径探究

2021-02-14郁翠微

大学·课外阅读 2021年12期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郁翠微

摘  要:近年来,国家逐步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思政体系。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基础、目标、内容等方面逐步融合。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补偿作用,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用心理健康教育方法,优化自身方法体系。同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通过构建协同发展教育体系,借助各种载体协同教育等路径实现协同发展。

关键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融合;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8-0038-03

国家2005年初提出让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大学生思想教育相结合的理论,2011年明确将其纳入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范畴。2020年教思政[2020]1号文《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第四部分第13条对心理健康教育从课程、师资、服务体系等方面明确提出了要求。在国家政策的引导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被纳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框架,形成了“大思政”背景。在此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在一定范围内得以有效融合。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融合基础

(一)理论基础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的具体运用,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贯穿到思想政治教育的全过程。其中包含两个最重要的问题:一是关于正确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的全面发展问题;二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问题[1]。基于这两个问题,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的教育,最根本的问题是世界观问题,后延伸为政治观、道德观、人生观、法制观等教育问题。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是心理学相关理论,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思想政治教育也需要研究人的思想和行为的发生、发展及其变化规律。从理论上讲,如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借鉴和使用了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掌握了人的心理产生、发展及变化规律,就能有针对性地开展政治思想工作[2]。在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前,先研究大学生群体共同的心理活动规律和不同个体的个性心理特征,能取得更加理想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吸收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理论,让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更为科学化。从这一点上来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在理论上正走向融合。

(二)目标融合

根据马克思主义人的本质理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在于以下几点:第一,做好三观教育,完善他们的道德品质与道德规范;第二,帮助大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力求做一个合格的人,做一个有用之人;第三,促进大学生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提升其能力,让其德才兼备。随着时代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也在不断变化。2017年,中共中央、國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了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培养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目标[3]。随着党的十九大的召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又有了新的拓展,与国情和世情接轨。目前为止,没有权威的关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概念,但是依据心理学相关理论及《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学生掌握心理健康知识,并能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心理问题,提高心理机能,完善自身人格,从而形成优秀的心理品质,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以便更好地生存、适应环境。能让大学生处理好各种社会关系,关系处理这一培养目标在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体现。思想政治教育中对人的素质的培养目标阐述应该包括心理素质。可见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与心理健康教育在大学生处理各种关系层面、能力层面、素质层面是相互融合的。

(三)内容融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有思想方法层面的教育,包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方法论的教育;有政治觉悟层面的教育,包括学习政治理论和树立政治理想,例如学习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树立共产主义理想等;有道德品质层面的教育,包括培养正确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观念,例如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遵守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等;有文化修养层面的教育,包括学习优秀的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也有个人修养、人格塑造,例如心理健康教育中有感恩教育、共情教育、守信教育。其中感恩教育的内容有感恩自然、社会、家人等,可以与政治思想教育中社会仁爱教育融合。理解他人、共情教育及守信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人格修养塑造内容融合。由此可见,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在内容上也能相互融合。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的积极作用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补偿

1. 课程内容的补偿

受社会变革、经济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等因素的影响,国家从政策层面、学校从实践层面都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问题,多数大学把心理健康教育纳入了思想政治教育体系,同时开设了相关课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门课程,需要大学生了解心理健康理论,学会适应大学生活、学会学习、学会面对挫折、学会调节情绪、学会恋爱、学会健全自身人格等。虽然思想政治教育也有适应生活、人际交往、职业规划等内容,但是如果先让学生从心理学层面掌握这些内容,学生将从内心角度为树立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人生观。例如,学生从心理学角度理解了什么是恋爱及恋爱的心理机制,才能接纳与社会主义道德观相适应的婚恋观和家庭观。另外,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学习、掌控情绪等内容,思政课程中较为缺乏,因此,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内容有所补偿。

2. 教育路径的补偿

思想政治教育是由外到内让学生接纳政治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随着社会发展,大学生看待问题多元化、多样化,思想政治教育有时会力不从心[4]。心理健康教育侧重于由内到外对学生施加教育,从研究学生的内在需要入手,学生更容易接纳,从而帮助学生健全人格,全身心投入到学习中。教育路径的补偿可成为大学生学习思想政治课程的心理基础。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优化

当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从学生实际出发,引入了各种教学方法,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时效性。而心理健康教育方法更具操作性和技术性,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下列方法可以对思想政治教育方法起到补偿作用。

一是无条件积极关注,即无条件地接纳、尊重学生,无论学生品德好坏、行為是否良好,对其一视同仁。教学者放弃说教,将学生看成一个有价值的独特存在个体,让学生感到被尊重,提升自我价值感。学生对自身的改变产生信心,愿意认识自身的问题并积极地解决问题。若思想政治工作教育者使用这一方法,教育效果能事半功倍。

二是共情,又叫同理心或同感,即设身处地体验他人处境,从而感受和理解他人情感。教育者站在学生的角度考虑问题,学生也感受到教育者在设身处地理解他,能接受教育者的观点和价值观。在心理健康教育中不应将教育者的价值观强加于学生身上,但是思想政治教育则不同,需要学生接纳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运用共情能让思想政治教育更自然和顺畅。

三是倾听。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中可使用谈话法,思想政治教育以“说”为主,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提高学生思想认识;心理健康教育以“听”为主,听学生所“听”,感学生所“感”,想学生所“想”,向学生传递温暖。如果教育者认真听学生讲述,让学生在讲述中释放消极情绪,表达自己的观点,让观点与观点之间互相碰撞,使学生接纳教育者的思想,选择在思考中接纳。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协同发展路径

(一)教育体系协同发展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依托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两种教育体系相融合,高校需要建设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协同发展机制。首先,高校教育领导机构需本着全员参与、全程教育、全面开展的原则将教育部门、科研部门、管理服务部门整合在一起,明确各部门在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协同发展各环节中所承担的责任,从而将教育渗透到学生课内课外,为学生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其次,教育领导机构需整合两者协同发展的师资力量。思想政治和心理学方面教师需增强其专业力量,高校辅导员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同时也是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主力军,而教师和辅导员如何与心理辅导教师及其他行政辅助人员形成教育合力,需要领导机构研究对策并付诸实行[5]。再次,教育部门需要整合教育信息、资源、内容、方法等,分享给教学人员和辅导员,畅通所有人员的交流沟通渠道,以便达成共识,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教育作用。最后,管理服务部门如何在财力和物力上支持,家长如何参与到教育体系中来等,都需要领导机构运筹帷幄,让两者协同发展。

(二)教育载体协同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载体十分丰富,环境载体、实践活动载体、大众传媒载体需要协同作用。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通过校园环境布置可以宣扬社会核心价值观;心理健康教育方面通过环境载体可以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实践活动载体为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新的变化,它寓教于行,其趣味性、参与性符合大学生心理特点。心理健康教育注重学生的体验与感悟,它的心理团辅活动教育力量非常强大[6]。

除了书籍、影视外,网络是大学生最依赖的传媒载体。现如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阵地转移至互联网。国家层面上有主题团课,学校有网站、公众号发布政策、信息等,班级有QQ群、微信群等,网络作为教育载体的力量非常强大。这些载体除了维持其原有的功能外,还具有协同作用。思想政治方面的实践活动和心理咨询均可以放在网络上,以不同版块在网站、公众号等网络平台呈现。在网络上向学生推送的内容兼具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两方面内容。有些实践活动也很难厘清是侧重于思想政治教育还是心理健康教育,例如手语操比赛等。这些实践活动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全员参与。如果这些教育载体的协同作用完全实现,必将产生良好的教育效果。

四、结语

在“大思政”背景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各个层面正互相融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有补偿与优化作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借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协同发展,高校可以构建协同发展教育体系,同时借助各种载体让两者有效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 戴道昆. 中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比较[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2,34(01):136-140.

[2] 常存彪. 高校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契合研究[J]. 科技风,2016(06):41-43.

[3] 郭利伟.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研究[D]. 石家庄:河北师范大学,2010.

[4] 马晶. 马克思人本观视域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意涵及价值旨趣探赜[J]. 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21,31(02):38-43.

[5] 孙挥.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结合研究[D]. 陕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7.

[6] 周莹.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思政的探索与实践[J]. 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20(06):57-62.

(荐稿人:谢玉萍,南通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授)

(责任编辑:莫唯然)

猜你喜欢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大思政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浅析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模式及建议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新趋势
团体动力学视域下大学生价值观教育课堂教学初探
红色资源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研究
新媒体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影响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大思政”背景下高职院学生党员教育管理的创新性研究
高职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手段的实施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