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成性写作教学初探

2021-02-14黄月芳

语数外学习·高中版中旬 2021年11期
关键词:细节笔者生活

黄月芳

在传统的写作教学中,教师一般是按照“写前指导——学生写作——批改讲评”的顺序进行教学的。 “写前指导”主要是指教师在学生写作前进行审题立意指导或相关写作知识、方法讲解;“批改讲评”则是教师批改学生习作,然后在讲评课上指出其中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展示优秀例文,进行分析、评点,让学生自行体悟。而中心环节——“学生写作”,教师则几乎不参与。在这种写作教学模式下,学生是被动地习得写作经验,因而收到的效果并不理想。

笔者认为,想实现有效的写作教学,教师应该基于学生在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及暴露的问题,确定教学目标与内容,设计具体可操作的写作活动,切实帮助他们解决实际问题,从而锻炼其写作思维,提升其写作能力。即教师不能仅仅停留在“写前”“写后”的外围指导,而应该真正走进“学生写作”这一中心环节,进行指导和帮助。教师要重视师生互动,不断调整活动,以促进学生进行更加有效的课程学习,创设一种“生成性”的写作教学模式。下面,笔者就以记叙文如何写人记事为例,谈谈教师如何走进学生的写作过程,进行“生成性”写作教学。

一、依据学情,生成写作教学的目标

立足于学生的学情,我们才能对症下药,生成写作教学的目标。一次,笔者布置了一个记叙文写作训练的题目——《我及其他们难以忘怀的故事》。“他们”特指父母或者家族中的某位长辈。训练的重点为“通过叙述一个令自己难忘的故事,刻画身边某个人的人物形象,展现他的个性特点”。

在批阅的过程中,笔者发现这样一些问题:

1.班里的五十多份作文样本中均出现了大量雷同的内容,如写父母的都涉及“爱与严”这一话题,都有“雨天送伞”“雨天背我去医院”“教我学骑自行车”“登 山”“跑步”“成绩退步、考试失利”等情节;写爷爷奶奶的都涉及“怀旧”这一话题,都有“爷爷爱品茶”“奶奶做的饭菜是美味佳肴”“回老家看望老人”“年老生病” “过世”等情节,题材与内容趋同。

2.缺乏真情实感。学生不知道该如何写长辈对自己的爱,只能笼统地以一个“爱”字来概括,缺少个性化的表达,无法展现人物真实的情感,如欢乐、欣慰、激动、痛苦、遗憾、后悔、伤心、思念等。

3.无写作技巧可言。作为记叙文,学生的文章往往缺少细节描写,通篇都在“记流水账”。

以上三点导致文中的“人物”千人一面,“故事”千篇一律,违背了“讲真话,动真情,展个性”的写作原则。

仔细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生活缺乏观察和思考,因而在写作时找不到鲜活的素材;平常积累的知识、拥有的生活体验都被“尘封”,那些与最亲近、熟知的人有关的物品、事件、细节等没有因写作活动而被激活,导致他们难以写出好文章;没有掌握写人记事的方法,因而笔下的人物形象不生动、不具体,展现不出个性。

通过研究本班学生的习作,笔者生成了此次写作教学的目标:引导学生寻找个性化的生活素材,讓他们通过描写细节来展现人物的个性特点。

二、开展活动,生成写作所需的素材

写作是搜集、加工、处理信息的过程,而信息通常来源于生活。叶圣陶先生说:“写文章不是生活的点缀和装饰,而是生活本身。写作最重要的事情还是生活,生活充实到什么程度,文字就会充实到什么程度。”要引导学生寻找写作素材,生成个性化的素材库,我们就必须让他们回到生活中去,从自我和他人的生活体验中寻找灵感。

要写出“我”及其“他们”的故事,学生首先就要走进“我”和“他们”的生活,去体验、思考、探究、交流。为此,笔者要求他们在写作之前完成一个小任务:调查访问。去采访“他们”,和身边最亲近、熟知的人进行一次深度访谈,聊聊那些有趣但常被忽略的话题。

采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他的童年生活

2.他的求学经历

3.他的工作经历

4.他的兴趣爱好

5.他扮演的人生角色

了解他的童年生活,就会知道他处于一个什么样的时代;了解他的求学经历,就会知道他曾是一个怎样的少年;了解他的工作经历,就会知道他在工作中是一个怎样的人;了解他的兴趣爱好,就会知道他私下里最真实的样子;了解他所扮演的不同的人生角色,就能换一个视角重新认识他。比如,他可能是你的父亲或母亲,同时也是别人的儿子或女儿,哥哥或姐姐,弟弟或妹妹,丈夫或妻子,是别人的领导或下属,老板或员工……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一个人,才能打破对他的固有印象,使人物变得更加立体。

在访谈的过程中,被访问者纷纷打开尘封已久的记忆,而采访者跟随主人公体验了一番别样的人生。完成这一活动后,学生就掌握了第一手新鲜素材,不会再与别人有雷同的表达。那些难忘的故事、细节、情感也因访谈交流而被激活,他们会产生一种想要与人分享的冲动,也就顺理成章地进入了“准写作”状 态。写作教学的意义也正在于此:激发生命激情,触动生命灵感,让学生由“要我写”变为“我要写”。

可以引导学生从中选出一些特别的事件、细节,对它们进行个性化的处理。

习作片段展示:

生1:父亲也曾在几十个竞选者中胜出,但由于不善与顾客攀谈,没过几天就被辞退了。惊喜与失落,高峰和低谷,只有他一个人品咂,一个人体会。他被时代的巨浪冲进了城市,待游不动了,就在一个角落里扎下根来。后来,他成了一名设计师,回到家乡……

生2:我曾猜测奶奶对当年的包办婚姻有诸多的不满,并带着这些不满走到了今天。直到爷爷因肺炎入院,那个平时雷厉风行、咋咋呼呼、嗓门顶大、手脚麻利、天不怕地不怕的老人却坐在一旁暗暗抹泪……

生3:“嘭”的一声,房门被重重一甩,那声音简直震耳欲聋,好像要把房子都震塌了。紧接着的却是很久的寂静。那种感觉令人窒息。冷冷清清的客厅里也只剩下母亲孤独的背影……

以上习作中的故事都很精彩,人物都很有个性。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生活中处处皆不同,此次调查访谈唤醒了学生敏锐的生活感悟,使他们生成、转化了已有的生活体验,找到了个性化的写作素材,成功开发了写作内容,他们的作文面貌也随之焕然一新,写出的文章不再千篇一律。

三、搭建支架,生成描写细节的技巧

有了明确的写人记事的目标,个性化的人物素材,接着就要思考如何写出人物的个性特点。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有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等。在写作的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视野放到这个人所生活的环境中去,分析他与他人、与周围事物的关系。以上都与细节描写有关,而我们的学生几乎不会描写细节。基于此,我们要帮助学生生成写人记事相关细节描写的技巧。

笔者发现,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它的特写镜头、蒙太奇手法等在表现细节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而它在情节特写、人物刻画、环境渲染、事件描述等方面又与写作有着不少相似之处。因此,笔者决定借鉴优秀的电影细节的拍摄手法来帮助学生搭建学习支架,用最直观的方式让他们明白如何用细节展现人物的特点。

笔者选择了被称为“细节大师”的导演是枝裕和的作品,截取他的代表作《步履不停》中的一个片段,引导学生观看。

在观影之前,笔者布置了三个任务:

1.留意每一个画面,思考这一片段呈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旨在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人物的性格特点(这也是写人的第一步,即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片段中的父亲是诊所里的一位退休医生,脾气又臭又硬,死要面子,但对邻里乡亲谦恭和蔼,深得病人的信任。

2.影片中的哪些细节展现了父亲的这些特点?

通过交流让学生对人物的特点有更加具体的感受和清晰的认识。电影中的细節不止一个,由此,学生也能明白写人记事可以从多个角度入手。电影片段中的细节有“超市便利袋”“医生大人”“邻居的愿望”,镜头特写“横山诊所”等。

3.提炼表现细节的手法。

总结方法,掌握技巧。对应到记叙文写作,以上电影细节用到了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环境描写、侧面描写的方法。

借助以上电影案例的分解,搭建起“性格特点—— 典型细节——描写手法”的人物细节描写支架。从这三个维度出发,即确定人物的性格特点是什么?将用什么细节来表现?表现时将用什么手法?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重新打磨细节,进行片段写作。

成果如下:

生1:祖母在我的印象里似乎从未老过。我的祖母能够徒步5公里去南门菜市场买菜,炎炎夏日,她拎着用花花绿绿的塑料袋装着的各种食材,猛地闯进屋中,在我惊讶的目光中,把空调开到18度。

生2:外公和他的弟兄几个都是唱评弹的,常年受其影响,我的外婆也学了几句,“啊呦乃”都能转出几个音调来。

生3:这么多年过去了,父亲还是那个爱打游戏的父亲。步入中年,他的头发尚且浓密,肚子却大了起来。可他还是喜欢打游戏,并乐于接受一切有趣的新鲜事物。

影视作品为课堂营造了一个特有的情境,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教师借助这个媒介来生成学生的细节描写的技巧,提升写作能力。

新的课程标准要求在课堂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生成性”写作教学正是以此为理念,密切贴合学生的写作实际,由教师引领学生不断调整、生成不同的写作活动,环环相扣,步步深入。与之相应,学生的写作思维被激活,写作主动性大大提升,写作能力得到了增强。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熟市中学)

猜你喜欢

细节笔者生活
老师,别走……
换位思考,教育更精彩
老师,你为什么不表扬我
关注48个生活细节
细节取胜
生活感悟
无厘头生活
疯狂让你的生活更出彩
时尚细节
性能相差达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