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英语教育中以“三步走”思路培养学生思辨能力路径探析
2021-02-14蔡李华
蔡李华
摘 要:以短视频为代表的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教育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教育要跟上时代的步伐,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是教育、社会的要求,也是时代的需求。文章从分析中国学生思辨能力的现状和当前思辨思维培养的迫切性出发,构建“三步走”的基本思路,通过阅读、写作、演讲、案例分析等训练方式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以引起教师对培养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视,增加教师对自我思辨能力提升的自觉性,以期对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起到一定的推动和借鉴作用。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思辨能力;迫切性;英语教育;三步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47-0034-03
在蓬勃发展的新媒体时代,短视频内容丰富、时效性强,能有效提高人们的学习兴趣,但短视频时代也对阅读造成极大的冲击。大部分人不买书,不看书,只看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阅读量降到历史新低。短视频信息的零碎化、片面化、表面化,导致学生缺乏深层次思考,思辨能力薄弱。思辨能力被认为是公民素质的重要内核[1],由抽象思维、逻辑推理思维以及探索创新精神等组成,是现代教育重要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新时代发展的动力与源泉[2]。因此,在短视频的多媒体时代,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具有迫切性。
一、思辨能力培养迫切性的原因
(一)教育的本质问题
什么是教育的本质?爱因斯坦说过,当在学校所学的一切全部忘记之后,剩余的才是教育。那么,剩下来的是什么呢?知识?技能?思维?学习能力?随着年龄、经历的不断增长,知识可能被遗忘,技能、学习能力可能会退化,而思维能最终却保存下来。从某种意义上讲,教育的本质是思维。
(二)社会人才的需求现实
据相关调查显示,当今社会最缺的人才品质不是合作能力、竞争能力或学习能力,而是可迁移的能力。
(三)我国学生的思维发展现状
中国学生思辨能力普遍薄弱,体现在语言运用上主要的问题有表达目的不明确;核心论点不够清晰;观点与论据间因果关系松散,严重缺乏相应的实际数据和相关资料支撑;论据不充分,缺乏说服力;逻辑思维混乱,推理不缜密;思路紊乱,表达条理不清晰,连贯性差;知识面狭窄,缺乏思想深度。
(四)新媒体时代思维发展的需要
由于网络短视频内容繁杂,多以引起关注、博人眼球为目的,发布门槛低,人人可分享,视频真实性、价值性有待考量,长时间沉浸于此,容易导致学生缺乏自主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思辨能力是新媒体时代下公民素养的重要内核。
二、思辨能力的内涵和思辨能力在中国的研究与培养情况
(一)思辨能力的内涵
思辨能力是指思考、分析、辨别以及说服解释的能力,既包括思维能力,也涵盖语言表达能力。思辨是一个经过专业训练的思维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思辨者通过观察、经历、反思、推理或交流所获得的信息,进行积极熟练地概念化运用、分析、综合或评价,并将其作为信念和行动的指南。思辨的典型形式建立在一系列超越具体研究对象的普遍知识价值之上,包括清晰、准确、精确、一致、相关、证据、理性、深度、广度、公正[3]。简单地说,就是输入信息——处理信息——输出信息的过程。
(二)思辨能力在中国的研究和培养
西方国家非常重视思辨能力(Critical thinking skills)的培养,一些学校专门开设思辨课程,将思辨能力视为大学入学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西方在思辨能力方面的研究也比较深入,成功研发的思辨能力量表就有20多种[4]。在我国,思辨能力的培养还未引起教育部门的足够重视,对思辨能力的研究尚处于探索阶段。文秋芳等将思辨能力的测量维度分为“元思辨能力”和“思辨能力”两个层级:“元思辨能力”包括自我调控能力;“思辨能力”包括认知能力,即技能(分析、推理、评价)、标准(清晰性、相关性、逻辑性、深刻性、灵活性)和情感特质(好奇、开放、自信、正直、坚毅)[5]。
目前,中国没有开设专门的思维课,但在学科教学中重视思辨能力的培养是必要的。
三、在英语教育中培养学生思辨思维的可行性及運用 “三步走” 思路和实施
语言是思维的外壳和工具,思维反之影响着语言的使用和演变。伴随语言能力发展的思辨,能力发展应该成为教育的一部分。作为语言教师,为了帮助学生给未来职业生涯做好全面准备,亟须在思辨能力培养方面采取一系列措施和策略。
思辨的一般思路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培养思辨能力既是语言知识学习的途径,又是潜在目标。教师要经常反思教学过程中是否真正做到了思辨能力伴随语言能力的训练。本研究将以“三步走”的基本思路,分析如何通过阅读、写作、演讲、案例分析等训练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分析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英语应用能力。
(一)在批判性阅读(Critical Reading)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第一步,多维度提问。如“Why?”“How?”和“If……”,“what do you think of……?”“what would you do?”
第二步,小组讨论。学生交流观点,分享经验。
第三步,整合成文。学生将指定的阅读材料整合成段落、文章表达一定的观点。
阅读可以培养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也可以培养学生理解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为了引领学生深入思考,教师可深挖阅读资料的内涵,根据学生的实际状况有效地发问、引导。如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如果你是文章的某角色,你会怎么处理问题;”“你是如何看待文章发生的年代、人物、事件”等。当然,这对教师的知识层次、理解能力、提问能力等方面的要求也相对较高。同时,教师也可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充分认识问题,提炼有效的观点。整合成文的环节是让学生通过寻找有效的论据、资料来补充说明小组讨论所确立的观点。整个过程对思维的启发是逐步递进的,即充分发挥独立思考的能力,利用团队合作的智慧,帮助学生建立批判性阅读的习惯和思维。
(二)在分析性写作(Analytic Writing)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本研究提倡“三步走”拓展式写作方法,旨在强化学生突出表达的重点、重视论点与论据之间的逻辑关系、理清逻辑条理的能力。
第一步,审题。提取核心观点,并把核心观点置于第一段。选题为“头脑风暴”。
第二步,列提纲。理清思路,注意层次,条理清晰。
第三步,输出。引导学生自行假设问题,并给出答案。
写作可以考查学生的信息输出能力,有效锻炼学生的思辨能力。为了培养学生严谨的写作思路和文章、段落布局,可采用“三步走”思路和总分或总分总写作结构。审题环节,教师应尽量鼓励学生从全方面的、创新的角度考虑文章的主题、核心观点,避免“炒冷饭”式选题;列提纲环节,主要培养学生提出论点的条理性,层次分明、维度清楚、有效区分;输出环节主要培养学生如何重视论点与论据间的逻辑关系,自行提出假设性问题,找出支撑性答案。
(三)在演讲(Speech)、汇报(Presentation)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会写不代表会说。演讲能力是个人需要具备的一项重要能力,可帮助学生提升思辨能力和表达能力。在培养学生演讲能力的过程中,教师需要强调的是,演讲并不是“背稿子”,而是应该边想边说、边说边想,让自己的思路通过流畅的语言、清晰的逻辑充分传达给听众。
麦肯锡认为, 一般情况下人们最多记得住“一二三”,记不住“四五六”,这就是如今在商界流传甚广的“电梯演讲”。“电梯演讲”怎么做?完成一个“电梯演讲”只需要三个步骤,分别是:
第一步,Hook(引起吸引)。根据对方的特点,提出一个对方会感兴趣的话题,吸引对方的注意力,如“我知道你,你是……”。
第二步,Mutual benefit(互惠互利)。即介绍你能够给对方带来什么利益、好处,让对方意识到你的价值所在,如“我能够……”。
第三步,Call to action(付諸行动)。即约定一个具体的见面时间,互留联系方式,如“方便加微信或留电话进行进一步的沟通吗?”。
那么,在演讲(Speech)、汇报(Presentation)中如何运用电梯演讲的方法?
第一步,构造疑问,以吸引对方的注意力,指出现状是什么、现在都存在哪些问题、现状是怎么产生的、具体该怎么解决。
第二步,提出结论,提出具体的建议和解决办法,具体来说第一怎么样、然后怎么样、第三如何做。
第三步,给出解释,给出支持自己提供以上策略的依据、理由是什么。
在演讲和汇报中,教师第一步是要引导学生尽量找到自身与听者之间兴趣的共通点,第二步要让听者了解他们在过程中能得到什么、对自己有什么好处,引导其增加继续听下去的动力和动机,第三步是让互惠互利的思想付诸行动,让双方在思想、行动上的合作成为可能。整个过程以目的为引导,极大可能地调动双方合作的动力和行为,也是培养学生信息输出、有效运用和合作共赢、付诸实践的思维过程。
(四)在案例分析(Case Analysis)中的思辨能力的培养
教师应以案例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化理解,培养理性、分析的能力和包容、接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第一步,找出冲突。完整找出案例中矛盾冲突的点。
第二步,分析矛盾。分析矛盾的深层次原因。
第三步,提出方案。提出全面的解决方案。
教师可以运用跨文化交际案例,在案例分析中培养学生的分析思维和理解、包容、多元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找出冲突的环节考验学生对实际案例中知识点的把握和理解,分析矛盾环节是检验学生对表面现象深层次原因的探究能力,也是比较分析的思维。提出方案环节是对学生解决问题思维的锻炼,也是思维层次的最终成果体现。在案例的分析过程中,学生经历了思考、被否定、重新认识的过程。教师在案例分析中,以引导为主,鼓励全面性思考和解决问题能力培养,鼓励角色互换,倡导创新解决方式,让分析过程成为师生共同智慧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结论
《礼记·中庸》有云:“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思辨能力不应该成为学生的短板,特别是在当前以短视频为主流的新媒体时代,把握教育的本质,挖掘自我的思辨潜能,提升学生的思辨能力,需要教育者加以重视并落实到教育教学中。教师要提升自我思辨能力,须充分准备每一堂课,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不忘融入思辨的理念。教学活动的设计要融入教师的深度思考,每一个问题有其提问的初衷,倾听、尊重和引导每一位学生。每一个学生的思辨能力都不应该被低估、被忽视,都值得去培养和挖掘。教师应从一点一滴开始,在潜移默化中帮助学生于外语学习中提升思辨能力,感受到思辨能力提升的益处,学会主动调控和运用个人的思辨能力。
参考文献:
[1] Erwin D.,Sebrell K.. Assessment of Critical Thinking:TES’s Tasks in Critical Thinking[J].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2003(01):50-70.
[2] 赵玉华. 大学英语演讲实践教学中思辨能力培养探讨[J]. 海外英语,2018(06):107-108.
[3] 余英. 以英语演讲为平台论培养当代大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性[J]. 海外英语,2019(16):128-129.
[4] 孙有中. 大学思辨英语课程[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5.
[5] 文秋芳. 中国外语类大学生思辨能力现状研究[M]. 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2.
(荐稿人:蔡映辉,汕头大学人事处处长,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