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改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课堂参与的精准教学探析
2021-02-13吕祎凡
吕祎凡 田 艳 杨 柳
(西南大学特殊教育学院 重庆 400715)
截至2019年,普通小学、初中及其他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招收的学生7.16万人,在校生39.44万人,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49.66%和49.63%[1]。随班就读作为特殊儿童教育安置的主要形式,在解决特殊儿童入学率方面发挥重要的积极作用。但当前随班就读质量亟待提升,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无法顺利融入普通课堂,课堂参与度有限,出现了“随班就坐”等情况。大部分随班就读教师关注课堂上特殊儿童的听课状态,在授课过程中降低难度或减少学习内容,并给予特殊儿童回答问题的机会,但教师主要关注特殊儿童的听课纪律,难以关注到特殊儿童的投入程度、主动意识和学习收获,也无力设计适合特殊儿童能力水平的问题,师生互动的频次和质量都较低且功能有限[2]。
精准教学(Precision Teaching,PT)以大数据和信息技术为支撑,数据测量、记录以及决策更加精准,通过实时收集学习者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信息并形成反馈,帮助教师定位学生的起始能力从而确定个别化的学习目标,判断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从而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进行有针对性地及时干预。精准教学从目标设定到结果反馈都最大限度地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使对每个学生的精准关注成为可能[3],这种对于个体的精准化关注正是提高随班就读环境中的特殊儿童学习效果的关键,为改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课堂参与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精准教学的嬗变
20世纪60年代,美国学者奥格登·林斯利(Ogden Lindsley)根据教师报告的班级中特殊儿童的需要[4],基于斯金纳的行为主义学习理论提出了精准教学的概念[5]。精准教学是通过测量和记录学生单位时间内的学习表现以判断教学方法有效性的评估方法[3],初衷是追踪特殊儿童的学习表现,后来逐渐被引用到其他类型学科和不同类型学生的教学效果评价中[6]。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帮助教师清晰地掌握学生知识与技能的学习情况,教师依据数据信息调整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包括严重残疾学习者在内的不同学习者的学习效果,节省学习时间。从严重残疾人士到大学研究生,从幼儿到老年人,精准教学都成功地应用于促进学习者的进步[7]。但是由于精准教学收集数据和和图表绘制繁琐,通常只作为教学的一种评估方法,而不能作为一种教学方法供教师直接使用,进而逐渐失去了发展的活力。
大数据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可视化技术的发展使精准教学获得多样化的技术支持,在技术发展层面由传统技术向智能技术转变,精准教学由仅用于评定教学方法有效性的框架演变为一种基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个性化教学方法[8]。精准教学不再局限于以单一的流畅度作为衡量指标,利用大数据技术采集学习行为全过程的数据信息,从多维角度收集和分析数据。智能化学情分析工具的应用能够自动生成、记录与处理数据,根据学习内容的不同智能呈现相关可视化数据图表,生成班级学情分析报告、特色个人成长报告等[9]。以信息技术代替人工记录、分析使教师不需要分配过多精力观察就能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更加全面、真实的反映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学习风格,从而做出科学的教学决策。教师教学艺术与精准教学的结合,既能够保证教师教学风格的体现,又可以帮助教学设计脱离教师基于个人经验的局限,并且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要。
二、精准教学改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课堂参与的可行性
随班就读环境中的特殊儿童能否顺利参与课堂教学活动,是影响他们身心发展和学业进步的关键因素[10]。精准教学以信息技术为支撑,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差异化学习需要,能够改善当前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情感参与、行动参与和认知参与,调整教师教学风格,从而提升特殊儿童的课堂参与度和参与质量。
(一)改善情感参与体验。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兴趣、认知特点或学习困难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精准教学的教学资源库涵盖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可以为特殊儿童提供符合其认知特点和学习偏好的学习内容,增加他们参与课堂活动的乐趣感。在资料层面将单一的文本呈现形式转变为视频、音频、图形、图像、动画等多种形式,资源呈现形式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真实的学习体验,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学习过程中,精准教学实时收集学习者的数据信息并形成反馈,更加敏感地反映学习者的进步和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学效果的及时反馈减少了学生在学习中体会到的受挫感,维持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兴趣和信心。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选择课堂组织形式,将个人活动与班级、小组、集体等合作性活动相结合,增加特殊儿童与普通学生的互动机会,在合作中体验成功感和收获友谊。
(二)增加课堂行为参与。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无法适应以升学为主要目的的普通课堂教学,存在不同程度的学习困难。智力残疾学生和孤独症学生对于回答教师课堂提问的主动性较弱,听课过程中注意力不集中,听障和视障学生有时也会游离在课堂外[2]。精准教学关注每一名学生的学习需要,强调根据学生的现有能力精确定位个别化学习目标。无论特殊儿童的现有水平如何,都可以在被分解的学习目标中找到当前的学习起点。以学习者的现有能力为起点设立学习目标,据此选择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保证了课堂任务难度适应于学生当前的学习能力,使特殊儿童能够顺利参与到课堂任务之中。精准教学系统为学生推送自适应学习资源,精准教学活动的设计让学生在社会化、网络化的活动情境中与实践共同体一起学习、生成和创造知识[9],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相结合,扩大课堂行为参与的范围,延长学生参与课堂的时间,提升参与质量。
(三)关注学生认知参与。认知参与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使用的各种学习策略,分为积极认知参与和表面认知参与两种层次[11]。随班就读的特殊儿童个体差异性大,学业水平、认知发展水平、主动性程度等不尽相同,教师难以关注到班级中所有特殊儿童的认知参与状况。通过大数据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采集学生情感数据、情绪数据、问答数据、练习数据等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内隐和外显行为数据,人脸识别、眼动追踪技术等技术的应用能够精准识别学生的参与情况和学业情绪[9],帮助教师了解学生认知参与中的问题。精准教学还能结合构念理论真实表征学生的认知能力,以此达到真正认识学生的学习表现及相应的心理构念[8],从而有针对性的发展学生在感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弱势能力,提升学习效果。
(四)调整教师教学风格。教师教学风格是影响学生课堂参与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学生的认知参与状况很大程度上受教师风格影响[11]。数据化学习环境下的精准教学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和数据挖掘分析实时收集、分析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数据[12],从而帮助教师获得学习者的水平、兴趣、学习特点和规律等相关信息。教师根据分析结果调整教学方式,以学生的现有能力和发展需求为依据选择多样化的课堂组织形式和活动内容,促进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人机协同由机器收集、记录和分析数据,使教师能够分配更多的精力来开展教学活动,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从而改善特殊儿童的课堂参与。
三、改善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课堂参与的精准教学
当前,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类型不再局限传统的视障、听障、智障三类,言语障碍、肢体残疾、精神残疾、多重残疾、自闭症、脑瘫、注意力缺陷与多动障碍等在内的其他残疾类型和重度残疾学生被分批次逐步扩展至随班就读环境[13]。不同类型的特殊儿童身心特点存在差异性,同类型的特殊儿童发展水平和教育需要也不尽相同。为满足所有儿童的差异性需求,使他们能够顺利参与到课堂学习之中,需要发挥精准教学的个性化教学优势,确保精准教学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到不同障碍类型和程度的特殊儿童的教育需要,提升随班就读特殊儿童课堂参与的频次与质量。
(一)精准确定多维目标。《关于开展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的试行办法》规定,对视障和听障学生的教学要求一般与普通学生相同,特殊情况允许有适度的弹性,对轻度和中度智障学生的教学要求参考培智学校的教学计划、大纲和教材作出安排[14]。因此,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学习目标应以普校常规课程目标为主,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能力和教育需求,在普通学生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学生掌握知识或技能的数量、难度、程度的要求进行调整[15]。在精准确定目标、分解知识模块的过程中,降低目标难度,并进一步细化目标,确保随班就读环境中的特殊儿童都能找到自己的学习起点。此外,应参考特殊教育学校课程标准,加强普校和特校的课程衔接,以潜能开发和缺陷补偿为导向,促进学业水平、身心功能、社会适应等多维目标的发展,不断提高班级中特殊儿童的课堂参与能力。结合IEP设计满足特殊儿童独特教育需求的个别化目标,将社交与沟通训练、生活适应课程、身体机能训练、行为矫正等训练目标纳入学习目标之中,使学生在学习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也能学会关心与合作,从而更好的与教师、同学进行互动。
(二)开发数字化教学材料。教师根据学生的知识短板和学习目标,开发数字化的教学材料,努力实现学生无障碍的个性化学习。在材料内容和形式的选择上,应匹配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与差异性的认知特点,并根据学生的感官偏好选取和加工学习材料,如视觉障碍儿童对概念的形成、理解困难,抽象思维能力发展缓慢,但听觉灵敏[16],因此应提供多种形式的音频材料,同时减少抽象性强的学习内容,用更多语句生动、贴近生活的实例帮助他们对概念的理解;又如孤独症儿童的学习材料需要包含更多直观、简明、生动的素材,提供更多视觉学习的线索,呈现满足孤独症儿童兴趣的材料来延长注意时间。
在精准教学系统开发过程中,尤其是教学资源库的设计需要参考《信息无障碍身体机能差异人群网站设计无障碍技术要求》等网络无障碍标准,从可感知性、可操作性、可理解性、兼容性四个方面解决特殊儿童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可能遭遇的不同困难[17],实现学生对于学习材料获取及操作的无障碍。
(三)灵活设计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学生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灵活选择课堂组织形式,将班级差异化教学、小组合作研创型学习、个人自主适性学习、群体互动生成性学习四类智慧学习方略[18]相结合,设计形式和内容多样化的教学活动。个人自主学习活动要基于学生的个别化学习目标,在丰富的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基础上选择符合学生的兴趣并能独立或在部分帮助下完成的学习任务,关注特殊儿童的课堂活动参与情况;与班级成员合作的课堂教学活动从整体出发,将特殊儿童的学习融入集体活动中,分配给特殊儿童能够胜任的工作,在必要的情况下可以选择学有余力的同学作为课堂助学伙伴,帮助特殊儿童更好的参与和获得成功体验[19],通过合作特殊儿童也增加了与普通学生的互动机会,锻炼社交能力。
(四)收集与处理数据信息。利用信息化手段能够将课堂教学实施全过程和信息收集、处理过程精准地记录下来,以实现学生学习表现的可视化[20]。通过大数据智能教育系统对数据信息进行实时分析、诊断、评价与反馈,形成基于行为数据的过程性评价[9],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课堂参与情况,对学生表现出的问题做出有针对性的干预和决策。因为特殊儿童学习目标和活动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为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情况还需要采集学生在学习行为过程中产生的各类状态信息,形成反映学习情况的数据源并利用各种数学建模方法和大数据处理技术对数据源进行测量、分析与比较[21],还可以加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即时观察和小组合作活动时的同组学生评价。此外,精准教学的数据采集可以纳入学生入学前的评估和诊断报告,结合入学期间记录和分析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具体数据,绘制随班就读特殊儿童的发展变化图表,使教师即时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为教学评价提供依据,也为除学校和教师外的相关主体参与随班就读的教学评价提供数据支持和平台。
四、建议
(一)提高普校教师的特教素养。相当数量的随班就读班级教师缺乏基本的特殊教育知识和技能,无力照顾随班就读的学生[22]。精准教学可以减轻教师收集、处理与分析数据的工作,但由于特殊儿童个体间差异性较大,普通教师如果缺乏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经验难以精准掌握每一个学生的表现并进行相应干预。为了教师能够正确解读收集到的材料,根据特殊儿童的学习需求调整课程内容和教学策略,实现对精准教学的合理应用和避免过度依赖,随班就读教师需要提高自身的特教素养。教师应树立正确的特殊教育观念,掌握一定的特殊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了解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要。为实现这一目标,应建立一体化的教师培养培训体系,改变当前普通教育师范生和特殊教育师范生分离培养的格局,并且提供多种形式的在岗培训活动,在借鉴国外经验的基础上探索本土化的教师培养培训路径。
(二)提高师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精准教学是一种典型的“互联网+教育”,对信息技术的依赖很大[23],教师作为教学的主要实施者,需要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我国教师已具备初步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但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服务教学的意识较薄弱,缺乏技术整合学科的信息化能力[24]。以制度保障为基础,制定教师信息技术素养标准及相应的考核和评价标准;提供贯穿师范生教育与在职培训全过程的教育和培训;优化信息技术环境,学校为教师提供应用平台,推动教师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部分随班就读特殊儿童对于使用电子设备进行线上学习存在困难。教师应承担起对特殊儿童进行信息技术训练的责任,在开展正式教学前,教师可以以预测验方式考察学生掌握情况,根据班级中特殊儿童的学习风格制定个别化的指导方案,确保班级中的所有儿童都能掌握基本的电子设备使用能力和养成学生使用电子设备在线学习的习惯,如为理解困难的学生提供同伴辅助,讲解与实际操作相结合。教师在训练时可以通过正强化、代币制等行为矫正技术使学生对电子设备和在线学习系统产生兴趣,并在课堂上维持对他们对电子设备的使用。此外,对于操作过程中为实现信息无障碍而设置的功能,教师可以对特殊儿童进行单独指导,如教视障和肢残的学生如何用语音指令进行操作等。
(三)建立精准教学系统开发团队。精准教学以大数据与信息技术为技术支持,关注技术领域的新成果,不断纳入新的支持性技术,是精准教学得以在未来源源不断地焕发活力的关键。近年来,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深度学习系统能够通过系统算法帮助组织并合成适合学生身心特点的学习内容,智能导师能够根据学生的兴趣、习惯和学习需求制订专门的学习计划,专家系统结合计算机存储能力和通用规则复制人类专家的决策过程[25]。技术人员需要保持对新兴技术的敏感性,在系统设计和更新的过程中将先进技术与精准教学相结合,使精准教学变得更加科学化、精准化、智能化和个性化。同时特殊教育具有较强的专业性,面向随班就读的精准教学模式离不开一线教师和特教专家学者的共同努力。为实现精准教学模式中技术与学生教育需要的深度融合,建议成立由专业技术人员和各类教育工作者组成的精准教学系统开发团队。由普通教育、特殊教育教师和科研人员基于专业知识提出教育诉求,立足不同障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身心特点和教育需求确立和分解学习目标,选择、开发适切的教学材料,丰富和完善精准教学的教学资源库;由专业技术人员给予技术层面的解释,进行精准教学的系统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