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翻译学视阈下的佛教寺院牌示英译指瑕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寺院佛教译者

(滁州学院 外国语学院,安徽 滁州 239000)

佛教文化在中国长盛不衰,历经千年风雨;佛教寺院是佛教文化乃至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对中国文化的形成与发展影响深远。景区牌示属于公示语的范畴,主要向游客提供丰富的引导性旅游文本信息(包含景点简介、旅游告示、线路说明等)。[1]佛教寺院的英文牌示是向国外游客传播佛教文化的重要途径,也是对外传播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然而,笔者通过实地考察,对苏皖两省的6座全国重点佛教寺院(包括南京市鸡鸣寺、栖霞寺、镇江市金山寺、扬州市大明寺、芜湖市广济寺、滁州市琅琊寺)的牌示文本进行收集分析,发现目前佛教寺院牌示的英译还存在诸多问题。这些不规范或错误的牌示英译,其宣传效果大打折扣,也不利于旅游事业的健康发展。

1 生态翻译学概述

生态翻译学理论(Eco-translatology)由清华大学胡庚申教授提出并发展的,生态翻译学将“生态学”和“翻译学”相结合,即从生态学视角开展翻译研究。生态翻译学以达尔文的进化论为基础,从翻译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出发,对翻译的性质、过程、标准、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新的描述。生态翻译学视角下的翻译是“译者适应翻译生态环境的选择活动”,翻译生态环境是由原文、源语言和译入语构成的世界,是语言、交际、文化、社会、作者、读者和委托者等之间相互作用的整体,这不仅是制约译者进行最佳适应和选择的一系列因素,也是译者进行多维度适应的前提和基础。[2]

生态翻译学突出译者的中心地位,译者不仅对目标语言与源语语言要有全面、深刻的理解,也对两者之间的文化差异具有良好的掌握,以便在源语文本和目标文本之间适应和选择。生态翻译学强调译者对外部环境的适应和翻译实践中的选择,整个翻译过程是一个译者选择和适应的循环过程。译者适应复杂的翻译生态环境,选择适应程度,选择合适的译文,即译者的适应是有选择性的;为了适应翻译生态环境,译者也决定了选择的程度,即译者的选择是适应的,因此,翻译的过程就是译者的选择性适应和译者的适应性选择。适应选择论的翻译方法,简略地概括为“三维”转换,即在“多维度适应与适应性选择”的原则之下,相对地集中于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的适应性选择转换。

2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佛教寺院牌示英译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江南地区寺院众多兴盛,佛教文化影响深厚。佛教寺院牌示的英译和制作十分关键,其翻译质量不容忽视。目前,生态翻译学广泛运用于各类翻译研究中,为翻译学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域,也为佛教寺院牌示英译提供了全新的方向。本文基于生态翻译学的“三维”转换视角,对苏皖两省佛教寺院牌示英译的完善提出相应的建议。

2.1 语言维度

语言维的转换关注语言形式的适应性选择转换,倾向于注重文本语言的词汇、短语和句子表达。汉语属于汉藏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两种语言在词汇选择、语言表达和行文习惯等方面存在很大差异。译者首先要注重译文语言形式是否规范,避免拼写、语法、句法等低级错误,力求准确忠实地传达原文语言信息,避免在语言生态层面引发源语和译语转换失衡。苏皖佛教寺院在语言形式转换上出现的错误颇多,这些错误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种类型:

2.1.1 语法错误。“千佛岩现存佛龛200多个......”(栖霞寺千佛岩简介第二段第一句)的英译文是“There are more than 200 hundred Buddhist shrines...”,此处 hundred 一词多余,应删除。“......栖霞山与栖霞寺均因帝王驾临而增辉添色......”(栖霞寺简介第二段第六句),其译文为“...Qixia Mountain and Qixia Temple became more glorious from the emperor's visits.”。该句中“from”用词不当,无法表达“因为”之意,应改为“because of”。再比如“山门巍然挺立,气象森严,两只明代石狮雄踞两旁。”(金山寺山门简介第三句),其译文为“The gate so meteorological guarded,two stone lions in Ming Dynasty in both sides.”,本句缺少谓语动词,“巍然挺立、气象森严”表达不正确,也缺失了介词。根据外国游客的语言习惯,结合生态翻译学的语言维度进行适当转换,应改译为:The gate is so towering and solemn with two stone lions made in Ming Dynasty in both sides.

2.1.2 词汇拼写错误。这些错误主要是由译者粗心大意、牌示制作人员工作马虎造成的,或是译者水平较低,并非专业人士。古鸡鸣寺铜佛殿简介第一句中出现的 “吨/公吨:metric tones”,ton的复数形式为tons,而不是tones(语调、音调)。琅琊寺明月观简介第一句中的“九楹瓦屋建筑:a grand none-column tile building”,很明显nine被误拼成none。金山寺慈寿塔简介第一句中“荐寿塔、荐慈塔:Cunshou Pagoda,Cunci Pagoda”,将“荐”误读为“存”了,应译为 Jianshou Pagoda,Jianci Paogoda。文殊寺:Manjusri Temple(金山寺江天禅寺简介第二句中),依据 《中英佛教词典》的翻译,“文殊寺”的拼写为Manjushri Temple。明僧绍:Ming Senshao(栖霞寺简介第二段第二句中),《新华字典》对“僧”的注解为:僧 sēng梵语“僧伽”的省称,佛教中指出家修行的男人、和尚;“僧”字是有后鼻音的,应改译为Ming Sengshao。

2.1.3 句式错误。“......塔高三十米......”(金山寺慈寿塔简介第一句),译文为“...tower height of 30 meters...”,根据原文语义,应将其翻译成单句“The height of this tower is 30 meters”。“前后舱四面均为玻璃门窗、光线明亮。”(大明寺船厅简介最后一句),其译文为“Front and rear cabin were glass doors and windows with bright light.”,很明显看出译文带有很浓厚的翻译腔,在译文中“前后舱”充当了“玻璃门窗”的主语,意思变成了“前后舱是玻璃门窗”,应改译为“Doors and windows of front and rear cabin were glass,which make the room bright.”。“正中高悬寺额,上书‘江天禅寺’四字,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康熙皇帝十月游览金山时命名、题写”(金山山门简介第二句),原译文为:Saying “jiangtian Buddha Temple”,written by emperor Kangxi for the twenty-third year of the reign of emperor kangxi(1684)October.英语注重形合,注重结构、形式,常常借助各种连接手段,因而比较严谨。[3]译文后半部分整体结构混乱,将其改译为:The plaque “Jiangtian Buddha Temple”hung high was written by emperor Kangxi in the October of the twenty-third year of his reign(1684)during his visit in Jinshan.

2.2 文化维度

文化维的转换关注源语和译语文化差异,注重源语文化内涵的阐释与传递。由于源语文化和译语文化在性质上和内容上往往存在着差异,为了避免从译语文化观点出发而曲解源语,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有文化意识,不仅需要注重源语的语言维度转换,还需要从目的语的文化视角去理解原文,适应该语言所属的整个文化系统,从而保护两种语言的文化生态的平衡与和谐。[4]

佛教寺院牌示中有很多蕴含佛教文化和教义的专业术语,甚至有些术语对于中国人来说晦涩难懂。由于译者对佛教文化的不甚了解,导致类似的佛教术语翻译错误较多。例如:南京栖霞寺简介的最后一句中“佛教丛林”译为“Forests of Buddhism”。单从语言转换的层面来看,该译文忠实地直译了原文,但是没有考虑到译语读者对源语文化的空缺,造成了文化交际障碍。丛林制度是佛教中国化的一种表现,佛教“丛林”只是指代佛教寺院,并不是真正意义上以植物构成的“丛林”。《中英佛教词典》中“丛林”的译文与释义为:A monastery,僧众合在一处,好像树木集合成为森林,所以寺院叫做丛林,或称十方。《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辞典》对monastery的释义为:a building in which monks (=members of a male religious community)live together,隐修院、修道院、寺院,可以明显看出monastery一词更加贴切,故“佛教丛林”应改译为“Buddhism monasteries”。

“每种语言文字,在其背后都代表一个特殊的文化背景。没有相同的文化背景,如想把一种文字译为另一种文字而求其百分之百的忠实、贴切,就不是件很容易的事。勉强直译出来,也难引起读者的共鸣”[5]文化术语的传译应力求避免生搬硬套、望文生义,应力求传达准确。再如南京栖霞寺简介的第二段第三句中 “栖霞精舍”译为“The Pure House of Qixia”。精舍最初是指儒家讲学的学社,后来指“道士、僧人、玄士修行者修炼居住之所”。《三国志·吴志·孙策传》“建安五年”裴松之注引晋·虞溥《江表传》:“时有道士琅邪于吉,先寓居东方,往来吴会,立精舍,烧香读道书,制作符水以治病,吴会人多事之。”《魏书·外戚传上·冯熙》:“熙为政不能仁厚,而信佛法,自出家财,在诸州镇建佛图精舍,合七十二处。”以上两处 “精舍”皆表示出家人修炼的场所。译文中“pure”仅有“纯的、纯粹的”含义,并不蕴涵“修行者修行”之义。《中英佛教词典》中,“精舍”的译文与释义为:Vihara.Buddhist temple;a place for spiritual cultivation;a pure abode;the abode of the celibate;a monastery or nunnery.又做毗诃罗、精室、精庐;修道者居住的房舍,也指佛寺尼庵。因此,此处“栖霞精舍”应改译为“The Vihara of Qixia”。

2.3 交际维度

交际维的选择转换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除语言信息的转换和文化内涵的传递之外,还需关注源语与目的语之间交际意图的转换,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是否在译文中得以体现。佛教寺院牌示文本内容具有较强的宗教文化色彩,同时,佛寺牌示英译的主要功能是宣传景点,传播佛教文化,增强外国游客对寺院的认知,激发其游览兴趣。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既要准确传达牌示原文含义,也要注意原文交际意图的实现。

原文:江天禅寺是中国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的水陆法会的发源地,清代与普陀寺、文殊寺、大明寺并列为中国四大名寺。(金山寺江天禅寺简介的第二句)

译文:Jiangtian Buddha Temple is the Buddhist chanting commend the fast,say mass for people and the course after the dead of the birthplace of land and water law,in the Qing Dynasty and Putuo Temple, Manjushri Temple, Daming monastery and listed as China’s four big acquianting.

以上译文未作适应性的信息处理,而硬是将原句忠实地逐字译出来 (word-for-word translation),对原文亦步亦趋,结构僵硬、语义混乱、错误百出,全然不知所云,遣词造句带有明显的汉语思维的痕迹,其交际效果可想而知。但是,如果译者通过对原句的重组,对原文本的内容或形式进行适当的改写补偿,换成译语读者容易接受或更愿意接受的表达方式,交际维的转换就可以顺利实现,从而保证文化信息和交际意图的有效传递。笔者尝试将原文改译为:Jiangtian Buddha Temple is the birthplace of the festival of water and land (a Chinese Buddhist festival which is for chanting sutras,providing free meals for monks,worshipping Buddha and placing food in water for water spirits,and on land for ghosts).In Qing Dynasty,Jiangtian Buhhda Temple was listed as one of the four great monasteries of China,together with Potala Temple,Manjushri Temple and Daming Temple.改译抓住了原文的内在逻辑,行文注重英语表达习惯,将“水陆法会”的前置定语“佛教诵经设斋、礼佛拜忏和追荐亡灵”,转化为同位语,结构紧凑,句式流畅,适应性地传达了原文的交际意图,既“忠实”于原话,又“适”情“应”景,较好地实现了原文的文化交际功能,在交际维上具有较高的“整合适应选择度”。

3 结语

佛教寺院是文化旅游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不少地区已成为当地的核心旅游项目。艰深晦涩的术语和教义使得佛教寺院牌示英译要求高、难度大,但对其研究既有必要性,也有可行性。在生态翻译学理论指导下,译者需要充分考虑牌示原文、译文以及目标语读者等生态要素,合理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力求在语言维、文化维和交际维上实现适应性转换,确保翻译生态系统平衡与和谐,有效提高佛教寺院牌示翻译质量,不断提升佛教寺院旅游文化水平,促进佛教文化的传播和佛教文化旅游持续健康发展。

猜你喜欢

寺院佛教译者
《世说新语》与两晋佛教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佛教艺术
佛教艺术
Fantasy and reality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敦煌文本P.T.993吐蕃寺院稽考
论佛教与朴占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