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存废争议与转型升级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公共课基础课通识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 信息与艺术学院,山东 济南 250103)

1 国内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存废争议调查

伴随着国内高职成长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大部分内容一直是“计算机基础知识”、“WINDOWS操作系统”、“WORD”、“EXCEL”、“POWERPOINT”和“计算机网络与INTERNET”等,开设了二十年左右后,在近几年存在着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废争议的问题。根据笔者的调研,针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废争议的问题,目前存在这七种观点,下面分别介绍。

1.1 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人工智能导论》取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

第一种的观点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内容过时,建议废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由《人工智能导论》取代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这一观点由广东某高职院校的创始院长提出,并在少数高职院校开始实施。

1.2 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开设,并不增加任何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课程

第二种观点是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开设,如山东部分高职院校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开设,并没有增加任何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的课程。

1.3 保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原有内容,小篇幅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第三种观点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小篇幅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中教为多见,一般由计算机公共课任课教师在教材编写时,考虑到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和应用,在教材编写和授课中增加少量“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1.4 保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原有内容,大篇幅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

第四种观点和做法是在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大篇幅增加其它信息技术的内容,这种情况在本科院校和高职院校共同编写的教材中,较为常见。一般增加了“ACCESS”、“多媒体”、“信息安全”等“信息技术”课程内容。

1.5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不变,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难度

第五种观点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不变,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难度,与高中和职专的信息技术区别开来,这种观点和做法来自南方省份,大幅度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难度,不再重复高中和职专的信息技术课程的基础性内容。

1.6 计算机应用基础变成网课开设,增开《人工智能导论》作为全校公共课

第六种观点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变成网课,由学生通过网络自学计算机应用课,学校不再安排教师线下授课和辅导;开设《人工智能导论》作为全校公共课,学校安排教师组织和实施《人工智能导论》的授课。

1.7 开设两门计算机公共课,新计算机应用基础和《人工智能通识课》

第七种观点是目前山东高职院校龙头院校——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团队探索和改革的方式:将计算机公共课——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转型升级,开设两门计算机公共课,一门课程为新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技能培养;另一个课程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侧重智能知识的普及,在国内首创技能和智能并行的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课程体系。

2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存废争议分析

2.1 由《人工智导论课》或《人工智通识课》取代计算机公共课的观点争议最大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存废争议的第一种观点表面上没问题:认为原有内容过时,直接砍掉,换成更新内容的《人工智导论课》或《人工智能通识课》。但是,这种观点和做法在理论探讨和实践中均存在问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内容,既有如OFFICE技能性很强的内容,也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计会造成高职学生计算机办公技能培养不足[1]。

高职阶段探讨人工智能的理念是好的,但是人工智能在国际上属于高精尖领域的前沿学科,国内人工智尚处于追赶阶段,技术上不太成熟,高职阶段的 《人工智能通识课》(或人工智能导论)的内容和实施方案仍在探讨和尚欠成熟之中。高职人工智能通识课的内容停留在概念中,如果是直接由《人工智能通识课》取代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学生最大的可能是只是学了点人工智能的皮毛知识,还会丢掉原来学生能掌握的计算机技能。废除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实践中也存在巨大的反对声音。笔者所在的学校在全校2018级近5000学生中今年刚开展了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改革问卷调查,根据此次全校问卷数据,得到以下结论是绝大部分学生均反对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调查显示,广大学生对《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然有很大需求,95.48%的学生认为《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对自己的学习和就业的很重要,不需要学习的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仅占3%,中短期内《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仍有存在的广泛的现实需要。高职学生对计算机应用课程认可度非常高,95.48%的学生认为,通过《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学习,会对提高自己的计算机应用能力。同时大部分的计算机教师也反对简单由《人工智能通识课》取代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所以,由《人工智能通识课》取代计算机公共课的第一种观点是不妥当、甚至是错误的。

2.2 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开设,并不增加任何的计算机或信息技术课程的做法错误明显

第二种观点错误非常明显。在信息时代,特别是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和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和应用的新时代,不增加任何计算机课程,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显然是会使学生跟不上信息时代的步伐;加之在不少省份专升本考试中,计算机应用基础课是必考科目,高职院校在不增加任何计算机课程的情况下,直接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做法,对学生是不负责任的;对比本科阶段计算机基础课有完善的课程体系,高职阶段不开始任何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明显是错误的。

2.3 保留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原有内容,小篇幅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内容的改革力度太小

第三种观点是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小篇幅增加“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改革不够彻底,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和技能提升有限,并不可取。

第四种观点和做法是在有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在原有内容的基础上,大篇幅增加其它信息技术的内容,改良较好,但是原有内容可能与高中和中专时存在着雷同,对学生技能的提升仍然有限;同时,由于不少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课时有限,大篇幅增加的其它它信息技术内容在实际授课中难以落实,所以,这种观点和做法对学生的技能提升和信息素养的完善作用有限,也是不可取。。

2.4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内容框架不变,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难度的做法不能与时俱进

第五种观点是提高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难度,与高中和职专的信息技术区别开来,内容是提高了难度,但是缺乏对学生新一代信息技术的传授,缺乏与时俱进,容易使学生跟不上信息时代的脚步。

2.5 计算机应用基础变成网课开设,增开《人工智能导论》作为全校公共课的做法使计算机实训课形同虚设

第六种观点是将计算机应用基础变成网课,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这一做法,取消了机房授课和训练,学生的技能训练没法保证,特别是高职院校农村生源学生占多数,大部分学生没有购买计算机,对计算机基础相对薄弱的多数高职生来说,无疑是需要机房或自己的计算机来实训,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课使大部分学生的计算机技能训练成为泡影,变成水中望月,计算机应用基础网课成为摆设,实际作用不大。这一做法在实践时,大部分计算机老师也是反对,并且因此反对开设《人工智能通识课》,他们认为,《人工智能通识课》更适合开设网课,而不是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开设网课。这种观点和做法在实践中行不通。

2.6 技能和智能并重、高职计算机双公共课程并行的做法目前高职阶段可行和科学的

笔者认为第七种观点,将计算机公共课转型升级,开设两门计算机公共课,一门课程为新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技能培养;另一个课程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侧重智能知识的普及,技能和智能并重的高职计算机双公共课程并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是目前高职阶段较为可行和科学的。这一做法在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实践,并证明行之有效。下面详细分析和论述。

3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转型升级

以上六种观点和做法的错误原因,有的是不太了解学生的生源结构,忽视了目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大部分是农村学生、大部分家庭没有计算机和计算机基础普遍薄弱的事实;有的只是简单认为人工智能课程好,实际上缺乏对人工智能课程复杂程度的了解,没有认识到适应于高职学生的人工智能课程尚在探讨之中;有的做法简单缺乏责任,缺乏对学生的深情厚爱,缺乏我国古代墨子般的兼爱之心;有的做法缺乏过渡,实践上效果差[4]。

高职计算机公共课存废与转型升级的问题,也可借鉴运用墨子职业教育思想[2]。墨子是中国职业教育第一人。面对计算机基础相对较差的高职学生,高职计算机公共课改革工作者,要有我国古代墨子般的“兼爱”之心,把计算机公共课的职业教学和组织当作是新时代 “兴天下之利”的事业,充分考虑学生的技能培养需求和未来发展需要,将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转型升级[5]。

墨子要求弟子“能谈辩者谈辩,、能说书者说书、能从事者从事”。墨子在长期的教育实践中,因人、因时、因事、因地的不同,而施于不同的教育。高职学生适合技能培养,借鉴墨子“因材施教”教育方法,在计算机公共课的内容上,安排办公技能的培养,安排办公应用与关的高级应用。借鉴墨子“量力而行”的人性化教育方式,在高职公共基础课程教学改革和建设中提供能让学生选择的课程学习方式;考虑到学生的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原有计算机应用课的内容进行是渐进式改革,进行转型升级[3][6]。借鉴墨子“述作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持续对计算机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优化提升,同时多增加以人工智能为主的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内容[2]。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公共课团队在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转型升级中始终贯彻和借鉴墨子教育思想,在国内高职计算机公共课转型升级中独树一帜,引领省内高职计算机公共课的发展。

3.1 将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难度提高,由学生自愿选择在机房上课或网课自练

借鉴墨子“因材施教”和“量力而行”的人性化教育方式,保留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但大幅提高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难度,将原有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升级到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并由学生自愿选择是在机房上课还是上网课[7]。

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不在讲授原有计算机基础的知识,而是直接讲授办公应用与关的高级应用,将原来OFFICE的较为基础的内容,升级到OFFICE高级应用,侧重高级办公技能培养。课程内推侧重熟练掌握WORD文字处理、EXCEL数据处理和分析、POWERPOINT演示文稿制作等方面的高级应用,课程的内容和要求类似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科目的 《OFFICE高级应用》,与以前学习的信息课程相比,计算机应用基础新课程内容有更新,难度有提高,以确保高职生能在原来的计算机基础上,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和练习,计算机应用水平能有较大提高。

同时考虑到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不同、练习条件的差异、自学和自律能力的高低,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的上课形式有两种,即计算机应用基础A(机房上课)和计算机应用基础B(网课自学自练)两种形式,供学生选择[8-9]。

选计算机应用基础A的学生,在机房上课,有执教经验丰富的计算机教师上课和辅导,学生边学边练。

选计算机应用基础B的同学,没有固定的上课上机地点,看网课学习和练习,自己自主安排,不占用学校机房,选计算机应用基础B的学生,应同时具备以下4个条件是:计算机基础好、自己有电脑、自学能力较强且能自律(能按时完成网课自学内容和练习)和能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通过阶段考核(通过计算机软件测试)。

计算机应用基础A,每周2课时。计算机应用基础B,不随原班级上课。同学们不论是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A,还是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B,通过测试和考试,均能取得两个学分。

这种做法既保证了课程内容的难度,让所有学生在技能培养上均有较大提升;同时,提供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A(机房上课)或计算机应用基础B(网课自学自练)。如果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A(机房上课)的学生多,说明计算机机房授课和训练必要;如果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B(网课自学自练)的学生增多,说明以后可以慢慢取消计算机应用基础A(机房上课)。这种做法完全按照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来安排课程。

3.2 增开人工智能通识课(或人工智能导论)

借鉴墨子“述作并重”的职业教育理念,持续对公共基础课的内容优化提升,保留新计算机应用基础的同时,开设32学时的 《人工智能通识课》(或人工智能导论),确保学生在新一代信息浪潮中跟上时代步伐。

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在山东省职教学会的指导下,组织计算机公共课团队编写了《人工智能通识课》的教材,人工智能通识教程课程目录如下。

第一章 从科幻到现实:e时代到智能时代

1.1 从西部世界到机械公敌:电影中的人工智能

1.2 机器代替人劳动:美梦还是噩梦

1.3 该来的总是要来:人工智能应用案例

1.4 怎样不被人工智能打败:学什么和怎样学

第二章 不做e时代的文盲:必备计算机知识技能

2.1 e时代的基础:计算机

2.2 e时代的沟通与表达:常用工具软件

第三章 智能时代的基石:新一代信息技术

3.1 从机器互联到人互联:互联网与移动互联

3.2 万物互联:物联网

3.3 一切皆服务:云计算

3.4 亟待挖掘的宝藏:大数据

3.5 无中生有与超能感知:VR/AR

3.6 信任危机与去中心化:区块链

第四章 AI的前世今生:她从哪里走来

4.1 什么是AI:智能的本质

4.2 AI发展一波三折:三次浪潮

4.3 重获新生:AI应用现状

4.4 AI的江湖:门派兴衰

第五章 AI重新定义一切:悄悄改变的生产与生活

5.1 智能生活:AI在衣食住行中的应用

5.2 智能医疗:AI正在成为医生的得力助手

5.3 智能金融:AI带来金融革命

5.4 智能教育:AI在教育行业异军突起

5.5 智能制造:AI重塑制造业

第六章 未来走向何方:人类与人工智能如何和平共处

6.1 AI的挑战:技术视角

6.2 AI的挑战:人文视角

6.3 伦理规范:社会层面

6.4 伦理规范:公共政策层面

6.5 畅想未来:人类与人工智能和平共处

这一版的《人工智能通识课》教材内容,是在山东省高职第一本人工智能公共课的内容,已迈出了第一步,将来教材内容会根据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逐步完善。

3.3 实践证明转型升级后的新计算机公共课效果明显提升。

这样将原来64学时的计算机应用基础课,转型升级到32课时的新计算机应用基础课和32学时的《人工智能通识课》,课时总数没有增加,转型升级经过实践后,广大学生的办公应用技能普遍提高,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得到普及。

经过山东商业职业学院的实践证明,转型升级后的新计算机公共课效果明显提升。

总之,借鉴墨子“因材施教”、“量力而行”和“述作并重”的职业教育方式理念,将计算机公共课转型升级,开设两门计算机公共课,一门课程为新计算机应用基础,侧重技能培养,课程提供选择计算机应用基础A(机房上课)或计算机应用基础B(网课自学自练),完全按照学生的情况和需求来安排课程,随着学生选网课的人数增加乃至机房上课完全取消,让计算机应用基础自然消亡;另一个课程为《人工智能通识课》,侧重智能知识的普及,教材内容会逐步完善。两门计算机公共课可以并驾齐驱,也课此消彼长,完全取决于学生的需求和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

综上,转型升级后的计算机公共课,技能和智能并重、高职计算机双公共课程的做法,适合目前的高职院校,有很高的推广价值。

猜你喜欢

公共课基础课通识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Factors Affecting Memory Efficiency in EFL
配器课在师范高校公共课教学中的几点思考
通识少年“种”石油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通识少年·拿破仑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道德叙事在“基础课”教学中的应用
实践应用取向的现代教育技术公共课实验教学的有效实施与应用
现代职教体系下公共基础课改革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