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综述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

(西南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泸州 646000)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论域。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和多元文化的相互交融,中国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随之产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也日益显性化,引起了众多学者的高度关注。学界从多方位视角围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出版和发表了大量具有较强理论性和现实指导性的研究成果,另外,不同机构还组织召开各种层次的学术交流会围绕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状进行了深入探讨,推动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进一步深化。本文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成果作扼要梳理和总结,以期全面把握研究动态,为推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提供理论参考和借鉴。

1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理论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并没有停留在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现象表述方面,而是围绕如下一些深层理论问题来展开。

1.1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涵义的解读。科学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涵义可以说是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逻辑起点。学者们从不同视角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进行了不同的界定。刘建军通过梳理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的演变,考察马克思主义信念与马克思主义信仰之间的关系,提出应从三个方面来理解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基本涵义,其一,从信仰态度方面来说,是“人们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二,从信仰内容方面来讲,是“信仰者心中的马克思主义”,渗透于信仰者的头脑和心中;其三,从马克思主义理论本身而言,作为一种世界观理论的马克思主义不仅属于哲学社会科学的范畴,而且“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价值性或作为价值体系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能够在社会实践中为人们所接受。[1]陈建民认为,应从两个方面来界定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涵义,一方面,就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理论形态来说,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相信和信奉,另一方面,从理想信念来讲,马克思主义信仰是指对共产主义的相信和信奉。[2]

1.2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的阐析。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认识。刘晓凯把马克思主义信仰与宗教信仰进行对比,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三个方面特点:其一,马克思主义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是科学与信仰的统一;其二,马克思主义概括出人类社会发展规律,是信仰活动和现实生活的统一;其三,马克思主义建立在科学理论基础之上,其动力效应与人类社会发展方向相一致。[3]刘建军则从价值目标的层面来分析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特点主要有现实的信仰、科学的信仰、崇高的信仰、健全的信仰等四个方面。[4]

1.3 关于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作用的论证。学者从不同维度对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对大学生究竟有何作用进行深入的阐释。李忠麟认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作用表现在能够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高民族凝聚力的源泉,为青年人成才提供了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5]彭方来提出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具有“为改革开放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朝着正确方向发展提供保障”“为改革开放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精神支柱”“为改革开放和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一种凝聚力”[6]的巨大作用。

2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实证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运用个别访谈、问卷调查法、案例分析等方法,对不同地域、不同群体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状况进行调查研究。

2.1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状况的调查研究。掌握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的真实状况是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基础性工作。由于学者们切入的角度各异,其结论也不尽相同。有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座谈等手段,对国内中东部和西北部两个地区的20所高校的2000名学生的信仰状况进行分析研究,认为大学生信仰呈现多样化和波动的趋势,其中77.86%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认同度低。[7]也有学者则采取问卷调查和深度访谈对重庆6所高校1028名大学生进行调查,得出不同的结论,认为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总体认同情况良好,“44.6%的大学生始终信仰马克思主义,58.6%的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前途‘有些信心’或‘充满信心’,49.1%的大学生认为自己‘非常需要’或‘比较需要’马克思主义信仰”[8]。另外,还有学者通过网上无记名问卷对国内27个省份和地区的2525名大学生进行马克思主义信仰调查,数据显示马克思主义信仰在大学生群体中依然占据主流地位,但是也存在大学生在实际生活和学习中,对马克思主义信仰不明确的现象,其中男生占51.46%,女生53.95%。[9]

2.2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的研究。改革开放以来,不同时期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呈现出多样性和不稳定性的特点。有学者认为目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表现在“从形成看处于信仰的选择探索之中”“从历程看还没有形成信仰只是拥有了一般性的信念”“从类型看主流性与多样性并存”等三个方面。[10]也有学者通过对调查研究结果分析,概况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特点有三个方面:“其一,普遍认同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但人生价值取向呈现多元化趋势;其二,普遍认同政治信仰在发展中的引领作用,但对党的基本理论和知识掌握不够;其三,能将个人发展与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普遍联系,但认为党内不正之风影响马克思主义信仰的形成”[11]。

2.3 关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成因的研究。学界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成因的研究有很多角度。有学者从社会转型的角度来分析大学生信仰教育问题的出现,提出中国社会正处于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巨大的嬗变,特别是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信仰的认同产生了冲击,归根结底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未能跟上时代变化。[12]也有学者从教育范式的角度进行了阐释,认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有“信仰主体的感性实证认知方式造成大学生主观上对马克思主义的误判”“信仰主体的利益本位诉求造成大学生自我关照与马克思主义社会历史观视域间的错位”“西方种种不良社会思潮的泛滥造成部分大学生思想偏误而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立”“以意识形态为主的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传统政治功能失效”[13]这四个层面。另外,还有学者强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问题的出现是多方面的,既有现实的原因,也有个人原因,从内在原因来看,是大学生成长过程中所出现的大学生生理成熟与心理不成熟这一基本矛盾,从外在原因来说,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的相脱节。[14]

3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优化路径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学者们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迅猛发展的社会变化,围绕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展开了深入研究,提出了诸多解决方案。概括而言,主要是沿着三条理路进行。

3.1 加强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研究。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建设是增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效性的重要保障。有学者从提高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的角度入手,认为之所以出现马克思主义信仰危机,是因为人们没有真正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真实涵义,所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首要前提要“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克服对马克思主义的扭曲与误解,充分吸收新时期的各种优秀文化成果发展马克思主义,以确立对马克思主义的高度自信”[15]。也有学者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时代主题,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全过程“从批判社会思潮、优化信仰教育环境,回应社会问题、强化信仰教育实践,创新教育方式、发展信仰教育模式和反思教育主题、完善信仰教育内容四个方面推进大学生信仰教育的路径优化”[16]。还有学者基于建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角度,指出建构具有中国特色的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对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必须从内因与外因两个层面有针对性地提出具体对策,通过对其话语权的建构来彰显真理,以期达到走出困境、增强感召力的应有状态”[17]。

3.2 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模式。学者们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创新模式格外关注,提出多重应对措施。有学者提出在教育内容方面,要“深入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内涵,深刻认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全面反思现代化的危机,确立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做人信仰”[18]。也有学者认为,造成大学生信仰问题出现的内在原因是教育方法“忽略信仰本身的本质及特点而盲目施教”,因此,创新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方法,实现“个体性和社会性、以理服人和以情感人、信仰教育的政治性与公共性”[19]三个方面的有机结合。还有学者强调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不能脱离现实,要提高认识,增强信仰教育本身科学性和系统性。一方面,对于教育者来说,要具有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实现教育的全方位、立体化;另一方面,对受教育者而言,要提高鉴别能力,强化自身学习选择的主动化,自觉将马克思主义信仰变为脚踏实地的实际行动。[20]

3.3 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环境。良好的教育环境对于培育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非常重要。学者对从不同视角对优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外部环境提出了不同的思想理路。有学者提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整合社会资源,合力共建,同时也要把“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纳入国民教育总体规划”和“渗透于学校教育的其他学科之中”[21],通过各种方式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力和解释力,为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提供良好的社会环境。也有学者认为,“校园文化内在的教育导向和潜移默化功能,对帮助大学生树立马克思主义信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22],因此,要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为强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提供支撑。还有学者强调,网络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把双刃剑,要强化网络虚拟环境的优化,一是要改变传统的信仰教育理念,树立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主客体平等、网络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新型网络教育理念。二是加强信仰教育网站的建设,注重网站资源的监管,加强校园网站建设,利用网络广泛沟通。三是优化网络教育人员结构,完善制度建设,加强考核与监督。[23]

4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反思及展望

综观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文献,可以看出,学者们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度耕犁,研究的数量和质量稳步提升,研究的方式日趋多样性,研究的深度不断拓展,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续有关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提供了丰富的理论资源。但是也应认识到,就研究本身来看,还存在着诸多薄弱与不足和尚待突破的领域,这也是今后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努力的方向。

4.1 研究之不足

改革开放以来,学界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方面尽管硕果累累,但也存在显而易见的不足之处,有待继续深化。

4.1.1 在研究视野上,有待于进一步宽泛。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也与其他学科之间有密切关系。然而,改革开放以来大多数学者只是从政治学、教育学和社会学等角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进行考察,总体来看,研究比较集中、笼统、单调,缺乏宽阔的视野。此外,已有研究也没有更多的深入探悉大学生信仰变化所隐含的价值取向,以及多元文化社会思潮对大学生所产生的价值冲突,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复杂性阐释不充分。这就亟待要求学者用宽广而深邃的视野,利用现有资源,进行多学科交叉研究。

4.1.2 在研究内容上,有待于进一步挖掘。一是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研究方面。虽然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概念进行了探讨和阐释,但是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内涵的挖掘不够,概况还不够精准,尚未达成共识的概念界定。二是在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实证研究方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具有很强的可操作要求,但现有研究结论存在着不同的差异,难以将研究成果转化为实践成果,这容易导致了大学生因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而陷入信仰选择的迷茫与困惑。三是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边界还不清晰,存在着表面化、事物化的现象,低水平的重复研究比较多。

4.1.3 在研究范式上,有待于进一步改进。已有的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方法比较单一,相对滞后,缺乏运用整体思维进行研究,特别是在某些方法的使用上略显牵强。就理论研究层面来讲,往往从理论到理论,囿于在自身学科内进行理论逻辑推导,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话语体系来研究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相关问题,这样的理论研究缺乏对于现实问题的应变;就应用研究层面而言,其研究方法大多停留于问卷调查、访谈上,不仅缺乏有说服力的、规范的统一调查标准模式,很难确保调查数据和研究结果的准确性,而且这样的研究成果也缺少有一定深度的理论作为支撑。

4.1.4 在研究目标上,有待于进一步清晰。明确的目标是做好研究的前提基础。部分学者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目标定位模糊,过于零散,还不够具体化,主要集中在特定的范围和视角,缺乏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一些重大问题的关注和把握。这种模糊的研究目标,容易导致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的失衡,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研究的科学性。

4.2 研究之展望

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有大量的理论和实践问题亟待研究。为弥补已有研究的薄弱之处,使研究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推动研究进一步的完善与发展,今后的研究至少应该在以下三个方面加大力度。

第一,在研究视角方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是一个开放的体系,今后研究应紧密结合大学生所处的时代背景,在既有的理论基础上,坚持以问题为导向,坚持实践思维方式,坚持运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根本出发点,同时合理借鉴和吸取不同学科的研究思想与研究方法,突破研究中孤立的、僵化的窘境,以此探寻和建构大学生马克思信仰教育的理论体系和实践举措。

第二,在研究内容方面。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阔的理论体系。在未来的研究中,不仅在明确研究目的和界定学科研究范围方面下功夫,而且在准确把握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和科学建构多元共治的教育模式等方面亟待加强和深入。此外,影响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生成的社会文化因素研究、深化信仰教育经验研究、信仰教育效果的评估研究等议题尚未被充分挖掘,基于大数据分析的定量研究、新媒体对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影响研究等重点难点问题,这些也将成为的未来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中不容小觑的议题。

第三,在研究范式方面。科学的研究方法能够有助于提高研究的质量和效率。在深化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的研究中,既要注重研究方法,又不能囿于研究方法。随着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教育研究领域逐步向纵深推进,今后的研究中要避免方法上的偏颇而在认识上产生的片面性,就要自觉突破固化的研究方法,在坚持问卷调查、开放式访谈、案例分析等传统方法的基础上,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综合运用多学科方法展开研究,加强比较分析方法的运用,注重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历史分析与现实分析相结合,从而实现静态研究与动态研究相互融合。

猜你喜欢

学者信仰马克思主义
学者介绍
学者简介
学者介绍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与信仰同行
信仰之光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论信仰
铁的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