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抗联精神的时代价值探析

2021-02-13

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 2021年3期
关键词:抗联抗日爱国主义

(东北林业大学,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

东北抗联的战斗历史是一部艰苦奋斗的英雄史,东北抗联精神所表现出的英勇无畏、奋勇向前的英雄气概,是中华民族争取独立,宁死不屈精神的集中体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磅礴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艰苦卓绝的岁月里,东北抗联精神的存在和发展对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和平年代,东北抗联精神更多地是以其治国、治党、治军的丰富经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引。

1 东北抗联精神形成的时代背景

东北抗联精神形成于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东北抗日斗争最艰难的时期,是中国人民为民族独立和解放而英勇抗击日本侵略者的关键阶段,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最为激烈的时期。东北抗日联盟精神的产生有其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1868年日本明治维新以后,伴随着近代化进程的加快,日本开始走向侵略扩张的道路,逐步推行以灭亡中国、吞并亚洲、称雄世界为战略目的的“大陆政策”。中国东北幅员辽阔,境内土壤肥沃,水源充足,矿藏丰富,道路畅通,极具农林牧幅渔业生产和工商业开发的条件,也逐渐成为日本侵略的首要目标。九一八事变爆发后,日本军国主义将中国东北地区3000万同胞推向了战争的深渊。在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的时候,中国共产党号召群众采取行动,建立抗日力量。在这个艰苦时期,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人和抗日军人,为了战胜日本帝国主义,反对日本侵略者的殖民统治,扎根群众艰苦奋斗,英勇顽强一路杀敌,宁死不屈,同强大的日本法西斯作坚决的斗争。其表现的爱国主义精神、牺牲精神、奋斗精神以及联系群众的革命精神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

2 东北抗联精神的内涵

2.1 英勇顽强、抗击外辱的爱国主义精神

英勇顽强、抗击外辱的爱国精神不仅是凝聚民族力量的伟大旗帜,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所在。历经九一八事变后,蒋介石为首的国民政府实行了“不抵抗政策”,但中国共产党立即号召广大东北区域人民团结起来,对日军的侵略进行反抗,并发表了一系列反抗日军侵华文件和决议,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同日本帝国主义坚决斗争的决心。东北人民用心中坚定的爱国信仰,筑起了一堵不分阶级、不分地位、不分肤色的仇恨长城。这一时期,由杨靖宇、周宝忠等不同地区的爱国战士组成的抗日联军,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起来的力量,坚决果断地同日本侵略者作战。因此,当时许多先进的工人、农民、爱国青年以及学生们都积极参与抗日斗争中,尤其是哈尔滨的工人、学生更为踊跃。他们冒着重重的危险自动的参加到东北抗联军队中,像如哈尔滨的电业局的工人,一、二中,商船学校,医专等等的学生,都为抵抗日军的暴行贡献出了自己的力量,甚至是生命。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成为激励中国共产党人长期不懈奋战的精神动力,面对强悍残暴的日本侵略者,兵力锐减的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在天寒地冻,随时可能牺牲的艰苦状况下长期与敌人英勇斗争。他们始终依靠自己心中坚定的爱国主义精神,他们始终坚信革命必会成功,侵略者必会被打败的信念,支撑着自身早已经虚弱的身体仍顽强地战斗。

2.2 宁死不屈、勇于献身的牺牲精神

抗联文化讴歌抗日救国的崇高理想,增强了抗日战争胜利的无畏精神,鼓舞了东北人民要求赶走日本侵略者,实现民族独立的理想。它以“誓死不做亡国奴”的坚定信念,为抗联战士和东北人民提供了巨大的精神能量。东北抗日联军同日军的战斗所遇到的困难是空前的,彭真同志曾讲过:“在中国共产党人领导的二十余年的历史中,最为艰苦的时期有三,第一是长征,第二是长征后,留在南方的红军的三年游击战争,第三便是东北抗日联军的十四年苦战”[1]435东北抗联之所以艰苦,因为抗联的将士们不仅要躲避日军残暴的围剿与他们进行殊死战斗,还要与恶劣的自然环境和物资的缺乏作斗争。在敌众我寡,力量对比极为悬殊的情况下,抗联战士始终坚持不渝、奋勇抗战,即使他们与国内已经完全隔绝,没有外来的援助,只能单独孤军血战,他们也绝不退缩。无数的民族英雄,始终忠贞于自己的祖国,甚至甘愿贡献出自己的生命。以杨靖宇为代表的战士们当在战争中被分散,所剩战士寥寥无几,他们以草根棉絮食之充饥,但仍然不屈不挠,坚持奋战到最后一刻。在对敌人进行大规模的围剿中,陈汉章英勇牺牲,即使被敌人用刺刀残酷地挖出双眼,他也从未屈服。

2.3 勇于开拓、不畏艰辛的艰苦奋斗精神

中华民族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勇于开拓、不畏艰辛的奋斗精神是东北抗日战争爆发时革命力量不断发展壮大的重要精神支柱。为了抵御日军,保家卫国,东北抗日联军的战士们超脱人类极限,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克服了举世罕见的困难。据当时抗联的老战士讲,在军队中死于寒冷、饥饿和疾病的人数不少于在战斗中死于战场上的人数。抗日联军要想获得一些作战物资,只能靠战斗,用自己的生命和鲜血来换取。即便如此,抗日联盟的战士们也毫不退缩,依旧奋勇作战。长期以来,东北抗日联盟与党中央失去联系,陷入孤军奋战的局面,此时的斗争已不再是一般意义上的战争,而是驱逐侵略者、实现民族解放的信仰的战争;是与敌人斗争、为后人争取胜利的牺牲的战争;是明知牺牲但仍然前仆后继,悲壮激昂的战争,更是一场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屈服的尊严之战。身处极端艰难困苦的条件和恶劣环境下的抗日联军战士们风餐露宿,饱尝艰辛,但仍坚持不懈,以积极乐观的革命精神和昂扬的斗争姿态打破了日军的军事围剿和经济封锁,并同侵略者进行了长期艰苦的斗争,次次给予敌人沉重的打击。在抗日战争的14年里,以赵尚志、周宝忠、李兆林为例,他们始终以高昂的斗志与天地抗争,与强敌作战。若没有艰苦奋斗的精神和开拓进取的勇气,抗联的战士们无法在缺衣少食的严寒风雪中存活下来,更无法与敌人战斗到底,直至胜利。

2.4 心系群众,植根群众的革命精神

没有群众的抗联是无水之鱼,抗联的发展壮大,离不开东北人民群众的拥护与支持。抗联时时刻刻是为了防卫民众的利益,而向日本侵略者苦战。人民群众不但是抗联的重要兵源,而且还时常冒着生命危险给与抗联的战士们粮食供应以及传递情报等帮助。抗日联军在艰苦的条件下只能请求当地老百姓们的帮助,当地的老百姓虽然自己也很贫苦,但也会尽全力给予援助。在秋收时,当地一些穷苦的百姓偷偷抽取一些苞米、土豆以及其他的粮食,到了下雪的时候就埋在雪地里,暗中送给抗日游击队。九一八事变时,中国共产党在东北的组织较小,党员的数量较少,在政治上的影响也很弱。虽然党员的数量不多,但他们都十分有计划地散布或配合在各地的乡村、城市的知识分子和工农各阶层中,坚持着进行他们抗日救国的宣传和组织工作。虽然经历过几次的大震动以及敌人的大肃清,但他们也并没有逃亡,仍然在群众深处做秘密的工作。东北抗联能在极其艰苦的环境中战斗了14年,原因之一便是它深深植根于东北人民之中,战争的目的便是使东北人民摆脱残酷的殖民统治,过上自由幸福的生活。伟大东北抗联精神的形成,是党密切联系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实践过程。事实证明,只有坚持同人民群众紧密相连,以人民为中心,打人民战争,才能最终取得战争的胜利。

3 东北抗联精神的当代价值

3.1 有利于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凝聚爱国主义情怀

在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提出,身处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必须要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于国民教育以及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中,并加大力度对其进行弘扬。中华民族的历史之所以源远流长,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说是因为爱国主义作为一种精神支柱和力量对于汇集民力,凝聚人心发挥了重要作用。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就要通过“三结合”的方式,具体来说便是,理论教育与实践教育相结合、家庭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相结合的方式。一方面要引导公民艰苦奋斗,努力继承和发展中华民族的物质文化财富;引导公民坚决反对民族分裂,团结全国各族人民,使其万众一心,确保国家主权及领土的完整。另一方面要利用好平台载体,利用好各地域的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充分发挥其教育价值。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凝结着中国共产党的光荣历史和优良传统,记录了革命先烈英勇顽强的奋斗历程,承载着红色基因和革命力量,是激发爱国情感、凝聚民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平台和载体。要深入挖掘龙江地域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其所具有的政治历史、经济旅游以及道德教育价值,并组织广大党员和人民群众走访红色革命圣地,参观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回顾革命历史,凝聚爱国情感,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实效性。

3.2 有利于加强党的自身建设,保持党的先进性

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历程中充分彰显出了中国共产党的核心领导价值,是我党不断战胜风险和挑战、不断取得胜利,实现党的历史使命的关键。历史发展越是严峻、形势越是复杂,就越要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强党的建设,就是要同一切弱化先进性、损害纯洁性的问题作斗争,祛病疗伤,激浊扬清”。[2]改革开放以来,世界、国家以及党内的形式发展复杂多变,我党还面临着各种考验和风险,党员干部“四风”现象令人担忧。要确保中国共产党始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的领导核心,努力增强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能力,秉持刀刃向内的勇气,解决党内存在的问题,强化党的建设。加强党的建设,首要任务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不动摇,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我国发展的实际状况和身处的时代特征相结合,对实现中华民族的复兴及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建设进行指导。其次,强化党的自身建设。要勇于直面问题,敢于自我批评,自我革命,真枪实弹地解决问题,不断实现自我的发展和完善。同时要拥有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忠诚信仰者和实践者。此外,加强党的建设,需要转变作风,加强纪律。要加强纪律建设,扎牢制度“笼子”,必须严格党的纪律,把纪律和规矩摆在最前面,用铁的纪律严格治党。始终坚持纪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反特权、反例外,确保党内没有不受限制的权力、没有不受监督的特殊党员,永葆党的先进性。

3.3 有利于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

历史和现实一再证明,一个民族的繁荣兴旺、一个党的发展壮大必有艰苦奋斗的精神作为支撑。艰苦奋斗优良传统的发扬,最根本的是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始终保持昂扬的精神状态,锐意进取,自强不息。习近平在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全党一定要保持艰苦奋斗、戒骄戒躁的作风,以时不我待、只争朝夕的精神,奋力走好新时代的长征路。”[3]69自改革开放以来,在国民经济飞速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极大提高的同时,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逐渐淡化,人们成为金钱、物欲的俘虏,社会中贪图享乐之风盛行。弘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一方面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对习近平关于艰苦奋斗的相关论述进行认真研读,深化新时代继承和弘扬艰苦奋斗精神重要性的认识。在工作中要吃苦耐劳,尽职尽责;在学习上善于思考、勤勉刻苦,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在生活上勤俭朴素、珍爱资源、反对浪费,持有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习惯和精神追求;在纪律作风上严以律己、廉洁从政、联系群众。另一方面,要把艰苦奋斗教育作为思想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融入道德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当中,在社会中努力营造利于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良好氛围。在开展基本国情和基本路线教育中突出艰苦奋斗教育的重要性;在党员入党,士兵入伍,学生入校,企业职工入伍时进行艰苦奋斗教育。通过不断的教育,为全民族营造勤俭敬业、勇于创新、独立自主、诚实守信的良好风气。

3.4 有利于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性作用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着执政为了谁,执政依靠谁等重大课题,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关于“人民主体地位”的重要论述是其重要内容。这不仅赋予了人民主体地位以全新内涵,也是人民主体地位的思想的形成和确立。坚持人民是历史、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创造者并在社会变革中起到决定性作用作为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其由始至终地坚持了人民主体性地位。我党历来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并把实现人民的幸福为一贯的执政理念和不懈追求。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4]31坚持人民主体性地位是牢固树立并践行新发展理念、更好地指导我国经济发展实践的首要原则。深深扎根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紧密相连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也是新时代、新形式、新使命的需要。评价一个政党是否将人民作为中心,是否将其放于主体地位,就要看其所带领人民群众是否过上了更好的生活。因此,只有对人民的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和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人民群众才会坚持拥护党的领导,对党和国家的工作给与最大的热情和支持,对国家的发展充满信心。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广大党员干部和知识分子要加强对群众理论和政策研究,回归于人民群众,扎根人民群众,在对群众进行引导和教育的同时向群众虚心学习;要倾听群众的声音,全心全意为人民排忧解难,确保发展成果惠及民生,切实保障维护好人民群众的利益。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要有扎根于人民群众、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的坚定态度。

猜你喜欢

抗联抗日爱国主义
抗日小英雄杨杨
弘扬抗联精神 加强党性修养
在疫情大考中彰显爱国主义力量
彭明治驰骋抗日战场
重走抗联路
抗日英烈马威龙
一个抗联老交通员的老区梦
爷爷的抗日
爱国主义教育
爱国主义教育